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90000231復興中路34號住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34號
是一幢帶小院的三層混合風格建筑,西側加了英國鄉村風格的尖頂做裝飾,門楣有西式雕花,屋頂有大露臺。現為幼兒園。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90000233王家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8弄4號
典型的上海石庫門老建筑。清水磚外墻飾紅色水平線條,主入口兩側各有一根愛奧尼式立柱,門楣有拱券形西式雕花。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HP-J-069-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104上海律師公會舊址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301號
上海律師公會成立于1912年,1929年入駐于此,作為中國最早的律師組織之一,公會旨為“匡扶正義,建立法治“,為維護國家司法***、法律救助、抗日救國、民主運動而奔走,承載著彌足珍貴的“法治記憶”。1952年,上海律師公會結束。這里現在是銀行博物館。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945190000230辣斐大戲院舊址民國湖南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323號
由鄔達克設計,1933年建造,主要放映西方電影和演戲,本世紀初重建,2014年9月為拉法耶藝術設計中心。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392復興中路335號住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335號
建于1920年代,原為朱葆三的四子朱子衡的住宅,1926年,朱子衡任上海總商會議董,并遷居此處。1951年,朱子衡將此住宅出售給部隊,以后作為新疆建設兵團駐上海辦事處。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LW-J-014-III;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055諸圣堂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諸圣堂;現名稱/現使用單位:諸圣堂
地址:復興中路425號
層數:教堂1層、鐘樓3層;結構類型:磚木結構;建造年代:1925年;保護類別:二類
由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傳教士麥甘霖和汪孝奎籌建。教堂的西北角有一座鐘樓,高約26米,鐘樓四周和頂部均設有三聯拱券窗。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LW-J-012-I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070派克公寓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派克公寓;現名稱/現使用單位:花園公寓
地址:復興中路455弄
層數:5層(原為4層,后加建1層);結構類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年代:1926年;保護類別:三類
大型多層公寓建筑。立面為縱三段式,設通長的水平向檐口和線腳,底層外立面做清水磚墻,立面局部做簡化的古典樣式裝飾。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90000283復興中路468號住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468號
建于1912-1936年,混合結構三層,聯排式花園住宅。
復興中路471-473號
復興中路477號(沿路面)
復興中路477號(沿路面)
復興中路477號(背面)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LW-J-013-I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071復興中路475、477號住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花園住宅;現名稱/現使用單位:上海神華煤炭運銷有限公司
地址:復興中路475、477號
層數:3層;結構類型:磚木結構;建造年代:1936年;保護類別:三類
花園住宅,坡屋頂錯落有致,外貌樸素自然。其中471-473號曾為盧灣區第四聾啞學校。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90000275復興中路476號住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476號
建于1912-1936年,混合結構三層,聯排式花園住宅。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90000099復興中路492號住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492號
1934年建造。曾經是陶瓷二廠的職工宿舍。現為集團辦公地。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90000279復興中路496號住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496號
程一中(湖南桂陽,1896~1960,上海農商銀行董事,上海烈山煤礦董事。“民聯”領導人之一)曾居于此。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HP-J-066-V
地址:復興中路498弄1-8、10、11號
1934年建造。磚木二層,共計12幢。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35190000028劉海粟舊居民國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12號
一代藝術大師劉海粟的故居座落在復興中路與重慶南路的交會處,這是一幢法國早期獨立式四層樓花園住宅,沿街筑有高高的圍墻。進入大門,有一露天樓梯直通樓內。建筑的底層外墻面采用卵石子裝飾,二樓外墻面則是紅磚清水墻,外墻上開有矩形和拱形等各式窗戶,屋面是紅瓦四坡頂,富有立體感。庭院內置有一些小盆景,四周墻上爬著攀懸植物,一到春天,滿目蒼翠。這幢房子是由舊上海的實業家朱葆山所造,30年代,劉海粟向人租下,從此便一直住在這里,直到他去世。劉海粟謝別人世后,他的夫人夏伊喬就沒再在這里居住。劉海粟故居的底層曾由劉海粟的侄子、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劉卓如先生居住著。1994年12月1日,凝聚著劉海粟畢生心血的藝術精品以及他收藏的宋、元、明、清歷代的珍品,陸續從故居運出,全部捐獻給了上海市文化局,它們將永遠珍藏在劉海粟美術館內,供世人觀賞。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35180000025復興公園玫瑰園、大草坪、沉床花壇、水榭清瑞金二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16號
復興中路517號墻壁上的保護建筑標志牌
復興中路517號
復興中路517號
復興中路531號
復興中路531號
復興中路533-537號(沿路面)
復興中路533-537號(沿路面)
復興中路533-537號(沿路面)
復興中路533-537號(背路面)
復興中路533-537號(背路面)
復興中路539號
復興中路539號
復興中路539號
復興中路541號
復興中路541號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LW-J-014-I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072復興中路517號,531號,533~537號,541號花園住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310103945190000390復興中路531號住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310103945190000391復興中路535號住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310103945190000096復興中路537號住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310103805190000312復興中路539號住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310103805190000141復興中路541號住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花園住宅;現名稱/現使用單位:思南公館
地址:復興中路517號,531號,533~537號,541號
層數:2層、3層;結構類型:磚木結構;建造年代:1920s;保護類別:三類
復興中路517號,產權人曾為愛國將領馮玉祥(安徽巢湖,1882~1948,軍閥、軍事家、陸軍一級上將),其妻李德全于1951年將其捐獻給國家。詩人柳亞子(江蘇蘇州,1887~1958,詩人。創辦南社。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于1936年至1940年和1946年至1947年在此租住。
復興中路539號,陳良(浙江臨海,1895~1994,國民***糧食部次長,上海市市長)曾經居住于此。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100米丘林公寓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18、520、522號
上海市知名公寓之一,建于1937年,當時屬法租界白俄社區,故有一俄式名稱。
復興中路523弄,已經全部改造過。胡政之(四川成都,1889~1949,《大公報》主筆),徐鑄成(江蘇宜興,1907~1991,解放前《大公報》、《文匯報》編輯、總主筆。解放后《文匯報》社長兼總編輯)曾經住在此弄。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80000174復興中路524號住宅清瑞金二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24號
建于1908年。磚木結構假三層,三開間,系古典主義風格花園洋房。墻面黃色刷毛,圓券形門窗,窗口下沿、屋檐及一二層分界有白色裝飾。正門入口處有兩個陶立克式白色圓柱。1958年7月5日,由上海第二醫學院托兒所承租使用。現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使用。
復興中路528號,吳凱聲故居舊址。
吳凱聲(1900—1997),江蘇宜興人,留法法學博士。上世紀30年代的著名大律師及外交家。與上海灘各種勢力都有交往,幫廖承志、陳賡、陳延年等都辦過案子,暗中與周恩來交往頻繁,被稱為“***的老朋友”。培養了史良等著名律師。1984年11月,法國總統密特朗和夫人抵滬,曾在法國駐滬領事館特地宴請吳凱聲和夫人吳敏。
根據資料介紹,吳凱聲購置的花園洋房是位于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612號,內有亭臺樓閣,還有一個網球場。有資料顯示,民立女子中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原校址被日偽強占,學校先后借福熙路正行女子中學(今金陵西路86號)、霞飛路(淮海中路)1192號、辣斐德路(復興中路)612號上課。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后才遷回到文廟路原校址。據《老上海百業指南》,民立女子中學是位于復興中路528號。由此可知,吳凱聲故居舊址辣斐德路612號位于現復興中路528號(現為香山中醫院)內。
復興中路532號,唐拾義(廣東三水,1874~1939,唐拾義父子制藥廠經理)的舊居曾在此。
復興中路545號,王志稼(江蘇吳縣,1897~1983,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曾居住于此。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LW-J-015-I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073復興坊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辣斐坊;現名稱/現使用單位:復興坊
地址:復興中路553弄1-97號
層數:3層(局部4層);結構類型:磚木結構;建造年代:1927年;保護類別:三類
復興中路復興坊(553弄),建于1927年。初因地處辣斐德路而被命名為“辣斐坊”。1945年又依復興中路改名為“復興坊”。這條里弄占地面積0.8公頃,是一塊不規則的地皮,除店面房屋外,弄內有九十四個門牌號。弄內前半部1號至12號是坐西向東的,13號至15號是坐東向西的,16號至19號是坐北向南的。弄內后半部大部分是坐北向南的。在前半部與后半部交界處有一部分體量小的房屋。
復興坊建筑面積23975平方米,大部分房屋是三層混合結構,屬于連體式新式里弄住宅。底層為天井、客廳、廚房,二、三層為臥室,樓層層高較高。天井設矮圍墻小鐵門。房屋外立面紅磚墻,每個單元磚墻壁柱突出,既作為結構需要,又兼做立面豎線條,每個樓層之間有磚飾線條裝飾。房屋入口處設折板雨篷,下有三個臺階。立面上每個窗戶設窗套,木窗外還有百葉窗。
革命老人、***元老何香凝1927年11月住入弄內8號。1933年3月,兒子廖承志被******逮捕后,她便寫文章抨擊蔣介石,在宋慶齡、楊杏佛、蔡元培等愛國民主人士聲援營救下,廖承志獲保釋放。于是,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到她寓所祝賀。同年5月,宋慶齡也登門拜訪。1936年,沈鈞儒等救國會“七君子”被******逮捕,何香凝在寓所多次向新聞界發表談話,呼吁盡早釋放“七君子”。1937年7月22日,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她在寓所組織成立了“中國婦女抗日后援會”,并被推舉為理事會主席。同年11月日軍占領上海后,她遷居香港。
史良1931年開始在上海擔任律師,住在弄內1號,曾承辦多起政治案件,為中國***方面作辯護律師,1936年,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曾作為救國會“七君子”之一被捕。1937年,離開上海去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書畫家沈邁士1932年在震旦大學教授歷史地理課,住在弄內1號。抗日戰爭爆發后,郭沫若、沈尹默邀他去后方,因其母病重無法脫身只得留在上海家中。后來中法教育基金會下的孔德圖書館有一批珍貴收藏品,轉移到了沈家,請他代為保管。解放后,這批收藏品全部移交上海博物館。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380史良舊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53弄1號
復興中路553弄1號,史良(江蘇常州,1900~1985,婦女運動領導人。七君子之一)曾經居住于此。另外,沈邁士(浙江湖州,1891~1986,北洋***外交部任職;北大講師、北京古物陳列所副所長。善畫、書,詩詞)也曾經居住于此。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381何香凝舊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53弄8號
復興中路553弄8號,何香凝(廣東南海,1878~1972,民主革命先驅、畫家。廖仲愷之妻)曾經居住于此。
復興中路553弄15號,錢大鈞(江蘇吳縣,1893~1982,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是蔣的八大金剛之一。軍統局局長,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中華航空公司董事長)曾經居住于此。
復興中路553弄16號,曾是杜月笙和第四房太太姚玉蘭的婚房,而且他們還是“租房結婚”——杜月笙娶第四房夫人姚玉蘭時,曾遭到二太太和三太太的聯合反對,無法把姚玉蘭帶進家門。后來三太太私下同意了這門婚事,于是在1929年,杜月笙就在“辣斐坊”租房和姚成婚。
復興中路553弄17號,張知本(湖北江陵,1881~1976,***一大代表。國民***司法行政部部長。北平朝陽學院院長,被迫辭職)曾經居住于此。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HP-J-055-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90000313復興中路563號住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63號
英式紅漆大木架雙坡頂,主入口處外凸四根多立克立柱撐起二樓半圓型陽臺。外墻立面黃色水泥拉毛,紅瓦坡頂。上海市原副市長曾山曾經居住過563號。
復興中路569號,鄺安堃(廣東番禺,1902~1992,上海高血壓研究所所長)曾經居住于此。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805190000314錢鐘書舊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73號
復興中路573號,錢鐘書(江蘇無錫,1910~1998,作家、文學研究家)曾經居住于此。
復興中路580號,傅培彬(江西萍鄉,1912~1989,醫學博士,瑞金醫院院長)曾經居住于此。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315復興中路585號住宅民國瑞金二路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585號
復興中路585號,朱子奎(浙江定海,1882~?三井洋行買辦,朱葆三長子。生于上海)曾經居住于此(也是趙樸初聯救會舊址)。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HP-J-054-V
地址:復興中路599號
復興中路599號,席德懋(江蘇蘇州,1892~1952,中央銀行業務局總經理。上海豪門席氏家族)舊居。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LW-J-010-II;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3945190000040亞爾培公寓舊址民國瑞金二路街道,310104945190000157亞爾培公寓民國湖南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皇家花園;現名稱/現使用單位:陜南村
地址:復興中路1180-1184號(陜西南路157-187號)
層數:4層;結構類型:磚木結構;建造年代:1930年;保護類別:三類
總體設計中房屋采取錯開布置,單體設計中采用蛙形平面,以增加采光和朝南房間,同時也豐富了立面造型。此處原是高檔公寓,上海解放前這里多是外國人居住。
黃裳(山東益都,1919~2012,作家。生于河北井陘)曾經居住在陜西南路153-185號陜南村153號;***鳳(浙江寧波,1924~2018,電影演員,生于上海)曾經居住在陜西南路159號;舒宗僑(江蘇南京,1913~2007,攝影家)曾經居住在陜西南路181號。
工科講堂(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工科講堂(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工科講堂(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工科講堂(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XH-J-049-III;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935181910047同濟德文醫工學堂舊址清、民國天平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德國技術工程學院,同濟德文醫學堂、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現名稱/現使用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
地址:復興中路1195號
層數:2層;結構類型:磚木結構;建造年代:1908-1916年;保護類別:三類
工科講堂,原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工科講堂。中法國立工學院時期為辦公、教學樓,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時期為教學樓,建于1914年,磚混結構,德國普魯士風格。
德文科講堂
德文科講堂
德文科講堂,原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德文科講堂。中法國立工學院時期為法國院長住宅。建于1909年,磚木結構。
上海理工大學復興校區老建筑
上海理工大學復興校區老建筑
上海理工大學復興校區老建筑
上海理工大學復興校區老建筑
上海理工大學復興校區老建筑
復興中路1195號,上海理工大學復興校區(原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0年,中、法兩國***協議決定,將原“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定名為“上海中法國立通惠工商學校”,1958年,改名為“上海動力機械專科學校”。1983年,恢復大專建制,改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96年5月,華東工業大學(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為上海理工大學。主要老建筑除上述“工科講堂”和“德文科講堂”外,還有:醫預科講堂(建于1911年,磚木結構。中法國立工學院時期為中國臺眾蠶桑改良會辦公場所)、第二宿舍(建于1911年,磚木結構。原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第二宿舍,中法國立工學院和“國立高機”時期為教職工宿舍,現為男、女生宿舍)、第三宿舍(建于1914年,磚木結構。原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第三宿舍,現為男生宿舍)、第四宿舍(建于1917年,磚木結構,由上海紳商捐助建造。原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第四宿舍,中法國立學院時期為學生宿舍,稱為“A舍”,現為女生宿舍)。
復興中路1283號,賀天健(江蘇無錫,1891~1977,畫家、書法家)曾居于此。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805190000465復興中路1295弄26號住宅民國天平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1295弄26號
復興中路1295弄30號,錢名山(江蘇常州,1875~1944,書法家、江南大儒)曾居于此。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XH-J-011-I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945190000173伊麗莎白公寓民國天平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伊麗莎白公寓;現名稱/現使用單位:復中公寓
地址:復興中路1327號
層數:4層;結構類型:磚混結構;建造年代:1930年;保護類別:三類
建筑屬于現代派風格,整體風格簡潔,樸素大方,裝飾集中于中央頂部。立面強調不同材質的質感和色彩對比,造型焦點在中間凸出的樓梯間轉角部分,其轉動45度插入墻壁內,兩側轉角為半圓形外凸墻面,帶有裝飾藝術派特征。立面整體強調豎向線條,頂層檐口線腳較淺,有水平向裝飾處理。墻面整體粉刷淺黃色涂料,局部紅磚裝飾。內部裝飾圖案幾何化特征明顯。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XH-J-012-I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945190000167黑石公寓民國天平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黑石公寓;現名稱/現使用單位:復興公寓
地址:復興中路1331號
層數:5層;結構類型:磚混結構;建造年代:1924年;保護類別:三類
折衷主義風格。沿街主立面采用對稱構圖,橫五段縱三段劃分,并使用曲面,具有巴洛克特征。主入口開敞門廊是立面處理重點,使用簡化的科林斯柱式,并帶有豐富的古典主義裝飾。
黑石公寓住戶中最著名的當屬熊希齡和毛彥文。1935年,熊希齡迎娶當時著名的才女毛彥文(1898-1999),兩人的新房就在3樓36號房間。
二戰后,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曾在此辦公,現公寓底層由徐匯區房屋土地管理局使用,二層以上大部分為居民住宅。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805190000371復興中路1360弄1~4號住宅民國湖南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1360弄1~4號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XH-J-044-II;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945190000089克萊門公寓民國天平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克萊門公寓;現名稱/現使用單位:克萊門公寓
地址:復興中路1363弄
層數:4層;結構類型:磚混結構;建造年代:1929年;保護類別:三類
克萊門公寓是上海著名老公寓,由比利時人克萊門建造。當年他看到上海的外來人住房需求增加,于是建造此房供包月出租。因使用特殊,所以房屋構造特別,每一套房間臥室、衛生間齊全,但沒有廚房,南面兩樓中間有一個公共餐廳,后來餐廳曾改為飯店、書場等。隨著居民紛紛遷入,內部結構已經面目全非。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拍攝一對耄耋夫妻在克萊門公寓的生活,彰顯上海最后的老克勒的生活品味,令人印象深刻。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XH-J-036-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805190000464復興中路1367~1377號住宅民國天平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1365-1373號
LOHNEEKEE建筑公司設計,1920年竣工,磚木結構。帶有古典主義風格特征,包括1幢獨立式花園住宅和1幢6個單元構成的聯排式住宅。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XH-J-008-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4945190000197劍橋角公寓民國湖南街道
地址:復興中路1462弄
1938年由鄭相衡投資建造,磚木結構,樓房15幢,原為假三層,建國后改為真三層樓房,占地1430平方米,建筑面積2620平方米,為新式里弄建筑。曹禺、李玉茹舊居位于復興中路1462弄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