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進行大授銜的同時,還有一種類似軍銜的評定,就是三枚勛章。紅軍時期評八一勛章,抗日戰爭時期評獨立自由勛章,解放戰爭時期評解放勛章。
這三枚勛章都分為一、二、三共三個等級。八一勛章實際上不是紅軍最早頒發的勛章,比八一勛章還早的是紅星獎章。有區別的是,八一勛章是后來補發的,紅星獎章是紅軍當時就頒發的,而且獲得紅星獎章的難度極高。八一勛章的評定范圍包括了整個紅軍時期,內含紅軍最強盛時,紅星獎章的評定范圍主要是紅軍創業前期,所以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紅星獎章也分為三個等級,一等為高,依次類推。能拿到三等紅星獎章的,多是打仗比較勇猛的指戰員。想拿到二等紅星獎章,必須要有“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戰功。一等紅星獎章則在二等基礎上,涵蓋整個紅軍時期立下不世之功的。
一等紅星獎章是由赤金做成的,二等是銀,三等是銅,發行于紅都瑞金。瑞金現在隸屬于江西贛州,位于江西省東南部,隔著武夷山脈與福建為鄰。
這里有個背景,從1932年7月至1933年3月,***軍對紅軍進行所謂的圍剿,紅軍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1933年的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決定將8月1日定為紅軍成立紀念日,同時各部上報三個級別的紅星獎章的入選名單,并在8月1日當天頒發。當時獲得一等紅星獎章的人數非常少,只有周、朱、彭,毛主席居然沒有獲得。
毛主席對紅軍反“圍剿”的驚世奇功,是眾所公認的。
周朱入選,是因為有領導南昌起義之功,彭德懷入選是因為他領導了平江起義。毛主席同樣有秋收起義之功,歷史意義非常重大,卻被排除在入選之外。毛主席能力太強,遭到那伙極左的忌諱,早就將毛主席架空了。毛主席雖然保留了一個主席頭銜,卻沒有實際權力,一些重要會議也沒資格參加。毛主席雖有大功,卻因特殊原因沒能獲得一級紅星獎章。
紅星獎章的評定有兩次,除了第一次,還有1934年8月1日這一次。毛主席在第一次沒有獲得,第二次寧可一等獎章空缺,也不頒發給毛主席,只評二、三等。在這兩次之外,還會對個別有貢獻的將領專門補發,比如1934年1月,對時任總政治部擴紅突然隊總隊長的羅榮桓,頒發二等紅星獎章。1935年7月,徐向前和陳昌浩獲得了一等紅星獎章。在徐陳之前,紅星獎章的評定范圍只是紅一方面軍,作為紅四方面軍的高級將領,徐陳是特例。這一次頒發一等紅星獎章時,毛主席已經取得了對紅軍的指揮權,拿不拿到一等紅星獎章,并不重要了。
作為開國大將之首的粟裕,按能力來說,粟裕是夠格拿獎章的的,兩次頒發紅星獎章時都沒有他的份。第一次是1933年5月,粟裕作為紅11軍的參謀長,與***軍作戰負了重傷,被送到醫院救治。而在這次治療期間,第一次頒發紅星獎章時要上報人員,粟裕所在部隊編入其他部隊,再加上受傷,粟裕也就沒有入選。
第二次是因為人事關系,粟裕和其他領導鬧了誤會。1934年8月1日,紅星獎章第二次頒發,粟裕也因為這件事沒有被報上去。從哪方面說,粟裕都是可以獲得獎章的,遺憾沒有。
都稱為戰神,與粟裕一時瑜亮的林總,他也應該獲得過一等紅星獎章。但是,到了1949年之后,很多獲得一等紅星獎章的功勛把獎章捐給了軍事博物館,但林總沒有捐。
為什么沒捐呢?有一種說法,說林總在1942年的重慶,因為金質獎章能換點錢,林總把這枚紅星獎章換了錢,看地攤上的小人書去了。
一等紅星獎章獲得的人較少,但能得到二等紅星獎章的也不是一般人,按1955年的軍銜來說,基本上都是開國大將或開國上將。大將里有張云逸(元帥待遇)、羅瑞卿,公認的未授銜大將滕代遠,以及被認為是元帥級別的開國上將之首蕭克,還有李聚奎、陳伯鈞、彭紹輝、李達等人。這其中還包括兩位開國元帥:陳毅、羅榮桓。三等紅星獎章的獲得者也多是開國上將,“王胡子”王震、楊勇、楊得志、李天佑等。還有一些將領在戰爭年代犧牲了,包括獲得三等獎章的尋淮洲、洪超(紅3軍團4師師長)、彭雪楓、符竹庭(八路軍濱海軍區政委)等人。
能獲得紅星獎章的少之又少,而獲得一等紅星獎章的,即使算上不完全確定(獲得一等紅星獎章)的林總,也不過六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