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所在區(qū)的名字怎么來的?黃浦、浦東在黃浦江邊上,那青浦的“浦”又作何解?金山的“山”在海上,那么寶山的“山”又在哪呢?哪個區(qū)以年號得名,哪個區(qū)是因河得名,哪個因路得名,哪個又是因人得名的,你是否知道?快看下文漲知識!
黃浦區(qū):因黃浦江而得名
南宋時期,吳淞江有條支流叫“黃浦塘”,元代河道漸寬始有“大黃浦”之稱,明代大黃浦改造疏浚,河面不斷開闊改稱“黃浦江”。抗戰(zhàn)勝利后,全市分設30個區(qū),第一區(qū)因瀕臨黃浦江,以江名黃浦為區(qū)名。
浦東新區(qū):因位于黃浦江之東而得名
“浦東”二字最早出現(xiàn)在南宋,當時華亭縣有“浦東”在內的5個鹽場。浦東新區(qū)可以說是上海最年輕的區(qū),因處黃浦江東而得名。部分區(qū)境原為川沙縣,1990年川沙縣建制撤銷,同時將劃歸到南市、黃浦、楊浦的地區(qū)及閔行的三林鄉(xiāng)收回,成立了浦東新區(qū)。
靜安區(qū):因靜安寺得名
靜安寺相傳建于三國孫吳年間,初名滬瀆重玄寺。南宋嘉定年間,從吳淞江畔遷入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1686號),沸井浜就是有著“天下第六泉”之稱的涌泉。抗戰(zhàn)勝利后,靜安區(qū)境域劃分為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區(qū)。因千年古剎靜安寺坐落第十區(qū),故以寺名區(qū)。
徐匯區(qū):因"徐家厙"得名
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上海縣城西建農莊"瀼西草堂",從事農業(yè)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后歸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厙讀"shè",意為村莊),后漸成集鎮(zhèn)。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qū)名由此而得。
長寧區(qū):因長寧路得名
長寧路是橫貫長寧境內的道路,前身叫“白利南路”。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筑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為“白利南路”。1943年,“白利南路”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因長寧路橫貫境內,1945年置區(qū)時命名為長寧區(qū),解放后沿用區(qū)名。
普陀區(qū):因普陀路得名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上海分設31個警區(qū),蘇州河(吳淞江)以南地域為第十三警區(qū),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抗戰(zhàn)勝利后,仍按舊時警區(qū)地域設“第十三區(qū)”,1947年改稱普陀區(qū)。“普陀”得名于1920年前后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筑“普陀路”,普陀路則是以浙江普陀山命名的。
虹口區(qū):因虹口港得名
虹口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歷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條之多。虹口港是主要河流之一,過去叫沙洪,沙洪和黃浦江交匯處被稱為洪口(虹口),這就是虹口區(qū)名稱的由來。上海開埠后,因水運便利,虹口沿黃浦江地帶漸次發(fā)展成上海遠洋、沿海客貨運的重要港口。
楊浦區(qū):因楊樹浦港得名
和虹口區(qū)一樣,楊浦區(qū)的名稱也來自一條河。昔日楊浦,河網水鄉(xiāng),有河流100多條。西南部有條“楊樹浦港”(原名為“楊樹浦”),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是縱貫于地境中部的一條主要河流。歲月變遷,境內河流十之八九填沒,僅剩19條河道,而楊樹浦仍在。
閔行區(qū):因“閔行鎮(zhèn)”得名
“閔行”二字得名于“閔行鎮(zhèn)”,此鎮(zhèn)在明弘治年間叫“敏行市”,在現(xiàn)閔行區(qū)南部。正德年間,松江府水災絕收,附近災民多去敏行貿易,敏行日漸繁榮,正德7年的《松江府志》開始將此地稱為“閔行”。相傳因文人閔其游學途中去世葬于此地,閔行鎮(zhèn)以其姓得名。
寶山區(qū):因“山”得名
鄭和下西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但長江口航道風急浪高,水流湍急,卻沒有導航標志。明成祖朱棣便命人在長江口南岸堆土造山,山上建“烽堠”,白天舉煙、晚上明火,為來往船只指明航向,當地百姓稱其為“寶山”。此山后坍沒于海,但其名沿用至今。
嘉定區(qū):因南宋“嘉定”年號得名
嘉定向來有“教化嘉定”之稱,其前身是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當時的昆山縣東境春申、安亭、臨江、平樂、醋塘5個鄉(xiāng)析出置縣,以年號“嘉定”作為縣名。這5個鄉(xiāng)后改名為依仁、循義、服禮、樂智、守信。此外,嘉定還有“疁城”,“練川”,“三儂之地”等別稱。
青浦區(qū):因“青龍鎮(zhèn)”和“五浦”得名
青浦置縣前,縣境半為上海縣西境,半為華亭縣北境。明嘉靖年間,因地域寬廣,不易治理,將華亭縣和上海縣境內五鄉(xiāng)置青浦縣,隸屬松江府,設縣治于青龍鎮(zhèn)。因縣治在青龍鎮(zhèn),縣境東部有五浦(趙屯、大盈、盤龍、顧會、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稱。
松江區(qū):因吳淞江得名
松江素有“上海之根、滬上之巔、浦江之首”的美譽。說起松江的歷史不得不提“華亭侯”,東漢時期,東吳名將陸遜以功封華亭侯,松江古時也有華亭之稱。唐天寶年間置華亭縣,元代升為華亭府。因為“吳淞江”就在華亭府境內。次年“華亭府”改名為“松江府”。
金山區(qū):因“金山島”得名
金山區(qū)因近海中的金山三島而得名,金山三島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古時的金山三島在陸上同屬一山,統(tǒng)稱金山,五代前叫“釗山”。大金山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由于岸坍陷后退,宋代淪入海中,三個頂峰出露海面,構成現(xiàn)在的三個島嶼。
奉賢區(qū):相傳因“言子講學”得名
“奉賢”二字的由來,多數人主張和言子講學有關。言偃,字子游,是孔門72弟子之一,常在南方傳播孔子學說。相傳言子到此地講學,“奉賢”就是出自“奉子游之賢”(敬奉子游的賢德)。另有一說是因為明代有條叫“奉賢涇”的大河(位于奉賢西側)。
崇明區(qū):因地理位置和旖旎風光而得名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間,崇明島露出江面,時稱東沙和西沙。唐神龍年間在西沙設鎮(zhèn),取名“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文天祥題崇明為“海上瀛洲”,朱元璋稱崇明為“東海瀛洲”。
資料:各區(qū)官方微博
制圖:黃桅
編輯:孔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