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工農群眾教育,并將其視為領導革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建立邊區***之后,進一步引入興辦平民教育的理念,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冬學運動,有力提升了工農的文化水平與思想覺悟。
「不怕年齡大,只怕心不專」
1939年4月,***同志提出“為消滅文盲而斗爭”。1940年10月24日,《解放日報》在頭版發表文章《開展冬學運動》,指出延安市、延安縣的冬學在40天教學之后,有561人學會了日常用語的自由讀寫,若連基本上學會讀寫的算在一起則有780人。
為規范冬學辦學,邊區教育廳直接派員到各區指導,明確規定入學采取自愿原則,實行民辦公助方針。入學標準有以下幾點:一是家庭有兩個勞動力并且足以維持生活,二是年齡在30歲以下15歲以上,三是婦女無小孩連累,四是身體健強無疾病嗜好,五是十里路以內。
為減輕百姓經濟壓力,冬學經費由縣***統一撥給,學校辦公費由***發給實物,教員待遇“約同于中心小學教員”,每月發糧一斗五升、津貼4元、菜金30元。
冬學課本包括邊區教育廳及各縣宣傳部專門編寫的教材,還有《新文字報》《大家看》等雜志;漢字冬學多使用小學低年級課本,如晉綏邊區小學國語課文中寫道:“勸爹爹,勸媽媽,快到冬學里學文化;學文化,并不難,不怕年齡大,只怕心不專。”
天寒地凍把書念,花開水暖務莊農。冬學運動還與轟轟烈烈的大生產活動相結合,和群眾的生活相聯系。
比如,馱鹽隊成立識字小組,教員們就為他們專門編寫馱鹽歌:“吆上毛驢走三邊,去馱鹽;馱回鹽來賺了錢,全家老少有吃穿。”馱鹽隊在路上邊走邊唱邊識字,全部掌握后再學新知識。
再如,針對放牛娃,剛開始教“放牛”,再教“放八個牛”,續教“我十四歲,放牛八個”等;對賣面粉的,教“年月日,石斗升合,斤兩”等;對賣零食的,教“梨、棗、核桃、芝麻糖”,等等。
教材編寫由淺入深,由切身事物到周圍有關事物,力求適合教學進度。還有的采用韻文形式,如“你姓張我姓王,你賣燒鵝我殺羊,他做豆腐又開面粉坊”,便于記誦。
「除了教實用課程,還注重時事教育」
邊區婦女冬學剛開始是集中在一地上課,但鄉親們熱情并不高。經過調研,邊區***宣布婦女冬學由坐學轉為輪學,不誤工、不誤活、能識字。此舉得到群眾擁護,當場主動報名參加冬學的就有幾十人。
互相考問分為兩種:一種是小組長考組員,一種是組員相互考。這對于提高學習積極性十分有幫助。張家畔鎮下街組長余惠敏、上街組長李蘭英互考組員,評判結果是上街不如下街,急得李蘭英險些哭出來,之后更加努力地督促組員學習,學習效果進步顯著。
隨著識字冬學的深入開展,群眾需求也進一步提高,那就是如何通過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此,針對鄉民衛生常識不足、新生兒死亡率高的問題,邊區***制定了在衛生教育中進行識字教育的***,幫助鄉親們轉變生育舊習慣、倡導新法接生,進行科學分娩教育。
鎮原縣劉家城在開展衛生教育前,學校只有26人。衛生教育開始后,學生增加到70人,群眾識字興趣隨之提高。有老鄉說:“識字好,衛生更重要,舊法接生,生一個死一個,不講衛生,將來還有誰來念書呢?”
此外,冬學課本還圍繞開展游擊戰爭、愛護抗日軍人,政權實行三三制、團結各階級抗戰,介紹邊區***財政經濟政策、***土地政策與邊區土地條例等內容編寫。
教員結合抗戰及武裝動員任務,講解抗戰必勝的道理。讀報識字時,也講八路軍如何打勝仗、鬼子殺人放火、***反動派如何造成河南的災荒等內容。
解放戰爭開始后,冬學除了教識字、珠算、記賬、寫路條等實用課程,還進一步注重加強時事教育。
邊區***明確指出,時事教育要與識字教育并重,配合若干防奸細的訓練,同時要與自衛軍冬訓、民兵訓練結合。各地冬學定期邀請當地駐軍或民兵干部,講解必要的軍事常識,提高群眾對戰爭勝利的信心。
欄目主編:龔丹韻文字編輯:夏斌題圖來源:視覺中國圖片編輯:徐佳敏
內文圖:王流秋繪《三邊的冬學》來源:作者:王萌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