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紅花
來源產地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花柱的上部及柱頭。
10-11月下旬,晴天早晨日出時采花,再摘取柱頭,隨即曬干,或在55-60℃下烘干。
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地有引種栽培。原產歐洲南部至伊朗。
別名洎夫藍、番梔子蕊、撒馥蘭、撒法郎、藏紅花、西紅花、番紅花
【原形態】番紅花多年生草本。
球莖扁圓球形,直徑約3cm,外有黃褐色的膜質包被。
葉基生,9-15片,條形,發綠色,長15-20cm,寬2-3mm,邊緣反卷;葉叢基部包有4-5片膜質的鞘狀葉。花莖甚短,不伸出地面;花1-2朵,淡藍色、紅紫色或白色,有香味,直徑2.5-3cm;花被裂片6,2輪排列,內外輪花被裂片皆為倒卵形,頂端鈍,長4-5cm;雄蕊3,直立,長2.5cm,花藥黃色,先端尖,略彎曲;花柱橙紅色,長約4cm,上部3分枝,分枝彎曲而下垂,柱頭略扁,先端楔形,有淺齒,較雄蕊長,子房狹紡錘形。
蒴果橢圓形,長約3cm,寬約1.5cm,具3鈍棱。種子多數,圓球形。花期10-11月。
性味功效《中國藥典》
甘,平。
歸心、肝經。
活血化瘀,涼血解毒,解郁安神。用于經閉癥瘕,產后瘀阻,溫毒發斑,憂郁痞悶,驚悸發狂。
《中藥大辭典》
性平,味甘。
活血化瘀,涼血解毒,解郁安神。用于經閉癥瘕、產后瘀阻、溫毒發斑、憂郁痞悶、驚悸發狂。
《中華本草》
甘;平
歸心;肝經
活血祛瘀;散郁開結;涼血解毒。主痛經;經閉;月經不調;產后惡露不凈;腹中包塊疼痛;跌撲損傷;憂郁痞悶;驚悸;溫病發斑;麻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l-3g;沖泡或浸酒燉。
【注意】孕婦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