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因為“臺”字最初的讀音就讀yí,而不是僅僅只念tái,了解了這一點,就再不會念錯“高粱飴”等詞了;(2)《詩經》“匪車嘌兮”,“嘌”是疾速的意思。詳情見相關字字條,無興趣內容可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9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六個漢字,分別如下圖: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嘌。有兩個讀音:
(一)piā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嘌,疾也。從口,票聲。”形聲字。本義是疾速。比如《詩經.檜風.匪風》:“匪風飄兮,匪車嘌兮。”《毛傳》稱:“嘌嘌,無節度也。”孔穎達疏稱:“由疾故無節”,形容車兒跑得快,放開了,不加節度。風兒吹得直打旋,車兒放開跑得飛快。
(古代疾馳的馬車)
本義之外,嘌還有兩個用法:(1)音節繁密的歌聲。《集韻.宵韻》:“嘌,聲也。”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今世歌曲比古鄭衛又為***,近又即舊聲而加泛艷者,名曰嘌唱。嘌,讀如瓢。”簡言之,“嘌唱”指的是宋代民間一種音調曲折柔曼的唱法。
(2)說(用于貶義)。明代湯顯祖《牧丹亭.***》:“這本色人兒妙……教他人問者休胡嘌。”
(二)piào。用于專用詞“嘌呤”,有機化合物。無色結晶,在人體內嘌呤氧化后變成尿酸,人體尿酸過高會引起痛風。這個字在這里是外來詞音譯,不能讀錯聲調。
嘌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嘌字的小篆寫法)
2、嘑。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h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嘑,唬也。從口,虖聲。”形聲字。本義是叫喊;呼喚。后寫作“呼”(《說文》有“呼”字,指吐氣,見第154課)。比如:《周禮.春官.雞人》:“大祭祀,夜嘑旦以嘂(讀jiào,同“叫”)百官。“鄭玄注:“夜,夜漏未盡,雞鳴時也。呼旦以警起百官,使夙興。”陸德明釋文:“嘑,火吳反,本又作呼。”又比如《漢書.息夫躬傳》:“仰天大嘑。”
本義之外,嘑還用作象聲詞。比如《西游記》第二十五回:“向巽地上吸一口氣,嘑的吹將去,便是一陣風。”
此外,嘑還是姓。《集韻.模韻》有載。
(二)hù。讀這個音時,與“謼”通。用于專用詞“嘑爾”,呼喝、呵叱著。比如《孟子.告子上》:“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趙岐注說“嘑爾,猶呼爾,咄啐之貌。”《孟子》這句話大致的意思是:呵叱著去給予,路上的行人都不會接受;踐踏過再給予,乞丐都不屑要。再比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七:“嘑蹴之食,有笑而受之者,此情之變也。”
(顧炎武像)
嘑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嘑字的小篆寫法)
3、喅。讀y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喅,音聲喅喅然,從口,昱聲”形聲字。本義是眾聲喧嘩。《集韻.緝韻》:“喅,喅喅,眾聲”典籍中未找到實際應用的例子,此處不再舉例。
喅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喅字的小篆寫法)
4、嘯。簡化字是嘯,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xià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嘯,吹聲也。從口,肅聲。歗,籒文嘯從欠。”形聲字,本義是撮口出聲。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長嘯》稱:“激于舌端而清謂之嘯。”比如《詩經.召南.江有汜》:“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鄭玄箋注稱:“嘯,蹙口而出聲。”聞一多《詩經通義》稱“嘯歌者,即號哭。謂哭而有言,其言又有節調也。”這句詩的大致意思是:新人嫁來分在兩處,你不找我使人愁,你不找我啊心煩悶,我只好唱嘯、哭喊著消解憂愁。再比如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本義之外,嘯還有其他兩個用法:(1)呼召,號召。比如,嘯聚山林。《楚辭.招魂》:“秦篝齊縷,鄭綿絡些。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說:“長嘯大呼,以招君也。”這句詩的大意是:秦國籠子齊國線,鄭國的罩網作籠衣。招魂的設備準備齊全了,長聲歌嘯呼召你。再比如孟郊《立德新居》:“霜禽嘯匹侶,吾亦愛吾曹。”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2)鳥獸的長聲鳴叫。比如陸機《苦寒行》:“猛虎憑林嘯,玄猿臨岸嘆。”再比如陸游的《春夜讀書感懷》:“荒林梟獨嘯,野水群鵝鳴。”后來其他發聲高而悠長者也多稱嘯。比如:一聲長嘯,火車出發了。再比如金庸《倚天屠龍記》里,謝遜在王盤山島,以嘯聲殺人。
(2019版《倚天屠龍記》電視劇埋在的謝遜)
(二)chì。通“叱”,取所通字字義,即大聲呼喝。不再舉例。
嘯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嘯字的小篆寫法)
5、臺。常用的讀音有三個:
(一)y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臺,說也。從口,以聲。”形聲字。說即悅之古文,臺的本義為喜悅,這個意義下的臺,后來寫作“怡”。比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司馬貞索隱“臺,音怡,悅也。”意思是唐堯讓位于虞舜,虞舜因覺自己不能勝任而不悅。
(虞舜像)
本義之外,臺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我。《爾雅.釋詁上》:“臺,我也。”比如《書.湯誓》:“非臺小子,敢行稱亂。”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亂的意思。
(2)何;什么。比如《書.湯誓》:“今汝其曰:夏界其如臺?”意思大致為:現在你們會問:夏的罪行究竟怎么樣呢?再比如《后漢書.班彪下附班固》:“今其如臺而獨闕也!”也是用的這個意思。
(3)養。這是方言。《方言》卷一稱:“臺,養也,晉、衛、燕、魏曰臺。”郭璞注說:“臺,猶頤也。”
(4)脫落。這也是方言。《方言》卷六稱:“臺,失也,宋魯之間間曰臺。”
(5)陶制的一種容器,后來寫作“瓵”,指甕、缶一類器物。
此外,臺還是姓。《通志》有載。有意思的是,臺本來就讀yí。弄明白這一點,到山東,高粱飴的“飴”就是讀半邊,也不會讀錯了。當然,“心曠神怡”的意思也容易理解了,就是心境開闊,精神愉快,臺本來就有喜悅的意思。
(高粱飴)
(二)tái。這是現在臺的最常用音,意思很多,也舉常用的說說:
(1)“三臺”星名。古代用來比喻三公。《集韻.咍韻》:“臺,三臺,星名。”比如《后漢書.孝安帝紀》:“推咎臺衡。”李賢注稱:“臺謂三臺,三公象也。”
(三臺星)
(2)敬辭。用來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行為。比如蘇東坡《賀韓丞相啟》:“邊徼苦寒,臺侯何以?”再比如《西游記》第六十四回:“我等幸接臺顏,敢求大教。”還有我們平常也說的“兄臺”、“老父臺”等,用法一樣,都是敬辭。
(3)春秋時魯國地名,也寫作“邰”,具***置在現在山東省費縣南。
(4)魚名。背上有黑的花紋,后作“鮐”。《集韻.咍韻》稱:“臺,臺背,大老也,通作鮐。”比如《詩經.大雅.行葦》:“黃耇臺背,以引為翼。”鄭玄注說:“臺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這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老者龍鐘行走不便,侍者引路扶著他。
(5)用作量詞,比如,一臺戲,一臺車。
(6)臺灣省的簡稱。比如:港、臺同胞。
(中國日月潭)
此外,臺又是檯、臺、颱的簡體字。
(三)tāi。讀這個音時,一般指地名,即“臺州”的簡稱,以境北的天臺山而得名。浙江省地級市。
(天臺山風景)
值得一提的是,李學勤先生的《字源》上卷(陳英杰)提到:“臺”在春秋金文中開始出現,但不用來表本義,幾乎都用作“以”,而戰國文字中除人名外,臺亦讀作“以”,因此,臺似乎另有讀音為yǐ。因為各大辭典、字書,均未列此項,我們只順帶提一下,了解就好。
臺的小篆寫法如圖:
6、嗂。讀y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嗂,喜也。從口,?聲。”形聲字。本義就是喜。《廣韻.宵韻》:“嗂,樂也。”未查到典籍中的實例,故不舉例。
嗂的小篆寫法如圖:
(嗂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6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