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王國,簡稱“比利時”,位于歐洲西部沿海,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東南與盧森堡毗連,西臨北海與英國隔海相望。陸地面積30528平方公里(包括在荷蘭境內的飛地──巴勒-埃爾東),領海及專屬經濟區346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6.5公里。
比利時陸地面積的2/3為丘陵和平坦低地,最低處略低于海平面,全境分為西北部沿海佛蘭德平原、中部丘陵、東南部阿登高原三部分。最高點海拔694米。西部平原地勢平坦,河流眾多,灌溉充分;東部為阿登山脈,地形升高,森林覆蓋率較高。國土最遠兩端距離280公里。
比利時受沿岸流經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氣候濕潤。
古代凱爾特人居住在今比利時境內。公元前57~前51年被羅馬人凱撒征服后隸屬于羅馬的行省──貝爾吉卡行省。公元4世紀起,被法蘭克人占領,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
公元843年,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的孫輩們簽署了《凡爾登條約》,佛蘭德伯國的斯海爾德河以西部分歸屬法蘭西,以東部分歸屬神圣羅馬帝國。這也是當今比利時法語區與比利時德語區分別的由來。
11世紀時形成了康布雷、列日、烏得勒支等侯爵領地和布拉班特、赫尼郜、那慕爾、林堡、盧森堡等伯爵領地的封建割據局面。在佛蘭德和布拉班特地區自10世紀起就出現了最早的城市,自1071年起發展成為歐洲第一批城市公社,它們通過與東歐、南歐、拜占庭和東方的貿易得到很大發展。
1280年佛蘭德的布魯日、伊珀爾以及其他城市爆發人民起義,城市貴族為了鎮壓起義同法國結盟。1300年法國占領佛蘭德,1301年和1302年布魯日的手工業者奮起反抗法國人和城市貴族(“布魯日晨禱”)。1302年7月11日他們聯合佛蘭德的農民在科特賴克附近打敗了法國的騎士軍(“金靴刺戰役”)。
1384年佛蘭德歸屬勃艮第公國。勃艮第在15世紀陸續取得那慕爾、布拉班特、林堡、赫尼郜、荷蘭、澤蘭和盧森堡等領地。比利時逐漸統一。
1477年比利時歸屬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506~1713年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系同荷蘭和盧森堡一起組成西屬尼德蘭,由西班牙統治。1713年比利時轉歸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789年和1792年爆發反對奧地利統治的起義。1794年,奧地利在弗勒呂斯被法國擊敗,比利時割讓給法國。
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將比利時并入荷蘭,人為的統一產生了宗教、文化和語言的對立。1828年比利時自由黨和天主教黨聯合成反對派聯盟,為廢除新稅和爭取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而斗爭。1830年8月25日布魯塞爾人民舉行起義。同年11月18日比利時國民大會宣告比利時獨立為君主立憲國,隨后制定了憲法。
1831年1月20日英國、法國和普魯士參加的倫敦會議承認比利時的獨立并保證它的永久中立。1831年6月4日國民大會選舉薩克森-科堡的利奧波德親王為國王,稱利奧波德一世(1831~1865年在位)。1839年比利時與荷蘭簽訂和約,荷蘭承認比利時為獨立國家。
1831~1870年比利時的煤炭和冶煉工業迅速發展,19世紀末比利時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參加瓜分非洲。
從1876年起,比利時侵占剛果領土,1908年剛果自由邦成為比利時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被德軍占領。1918年11月比利時光復。1919年比利時從德國接管歐本-馬爾梅迪和盧旺達-烏隆迪。1920年與法國結成軍事同盟,1922年與盧森堡締結經濟同盟。1925年加入《洛迦諾公約》,1936年利奧波德三世(1934~1950年在位)聲明“絕對中立”,退出《洛迦諾公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再度被法西斯德國占領,1940年5月28日利奧波德三世簽字投降,比利時***流亡英國。比利時人民積極展開反法西斯斗爭。1944年9月比利時光復。1944年比利時同荷蘭、盧森堡結成關稅同盟(1958年發展為比、荷、盧經濟聯盟)。并同法國、英國、盧森堡和荷蘭締結區域性的防御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0年在全國公民投票后,利奧波德三世被迫退位,由其子博杜安一世繼承王位。1958年比利時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比屬剛果人民多次斗爭之后,1960年初比利時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被迫同意剛果(今扎伊爾)在同年6月30日獨立。7月13日,比利時對新成立的剛果共和國發動軍事襲擊,遭到國際輿論譴責,遂撤軍。1962年7月1日盧旺達和布隆迪宣布獨立。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統治結束。
70年代以來,由于國內經濟危機和民族語言矛盾激化,政局不穩。1968~1981年內閣更迭10次。1981年11月提前大選,12月17日馬爾滕斯組成荷語基督教人民黨、荷語自由進步黨、法語革新自由黨和法語基督教社會黨四黨聯合***。1984年各執政黨協調內外政策,制訂3年經濟緊縮計劃,國內政局相對穩定。
比利時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經濟高度對外依賴,80%的原料靠進口,50%以上的工業產品供出口。
比利時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19世紀初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有色金屬、化工、紡織、玻璃、煤炭等行業。外貿為比利時經濟命脈。主要貿易伙伴為歐共體成員國,其次為其他歐洲國家及北美、亞洲和非洲國家。對外投資主要在遠東地區,其次是剛果(金)、布隆迪、盧旺達、歐洲、拉美和北美。主要投資部門為冶金、建筑材料和服務業。每年對外援助總額約250億比法郎(約合6.7億美元),受援國達100余個,非洲國家占75%。貸款援助中的50%用于亞洲國家。
比利時自然資源貧乏,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尚有少量鐵、鋅、鉛、銅等。比利時煤蘊藏量為37億噸,其中有開采價值的18億噸。自上世紀80年代起,比利時各主要煤礦陸續停止開采。此外尚有少量鐵、鋅、鉛、銅礦等。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23%。比利時的原油、天然氣完全依賴進口,一次能源消費的進口依存度接近80%,顯著高于歐盟平均水平。核電站7座,占總發電量的65%。森林及綠地面積6070平方公里。
比利時總人口為1119.6萬,其中,講荷蘭語的弗拉芒大區人口占57.3%,講法語的瓦壟大區人口占32.3%,布魯塞爾首都大區人口占10.4%,是西歐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弗拉芒族占58%;瓦隆族占41%;德意志族占1%。
比利時官方語言為荷蘭語、法語和德語。比利時北部弗拉芒地區主要講荷蘭語,南部瓦隆地區主要講法語,東部列日省的東部地區有講德語,不過數量非常少。
比利時主要宗教為天主教,信徒占人口75%-80%,只有10%-20%定期參加禮拜活動。其它宗教包括***教、基督教新教、以及猶太教。
宗教是比利時與荷蘭分家的一個重要原因。荷蘭主要信基督教新教,1830年荷蘭南部天主教地區爭取獨立后,便形成了比利時。比利時也是許多歐洲神秘教派的活動中心。
比利時的古城布魯日是一個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市。她以精美的建筑、完整的古城布局、亮麗的風景、悠久的歷史、藝術、宗教、巧克力等等,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游客。
比利時人真誠、重感情、為人處事謹慎,不喜歡張揚,很少在公開場合喜形于色。社交場合衣著整齊、得體。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主動握手并做自我介紹,親朋好友相見,習慣施擁抱禮,關系密切的可行貼面禮。
比利時人見面稱謂與問候,要在姓氏前冠以先生、小姐、夫人和頭銜等尊稱。但隨著時尚的流行和社會的簡約化,也常直呼其名。
在比利時與對方見面最好事先約好,貿然到訪屬于不禮貌行為,甚至會被拒絕見面。無論商務還是私人約會,都應準時赴約。比利時人極少邀請外人到家里做客。
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宴會上,祝酒很有分寸,講究禮節。在比利時,人們見面交談忌諱打探個人收入、年齡、宗教信仰、情感等隱私。比利時人飲食習慣上以西餐為主,但對中餐也情有獨鐘。
實行6~18歲免費義務教育制。教育由地區***管理。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有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101-200段第27位的魯汶大學等19所大專院校;每年招收的外國學生約占在校大學生總數的12%。
比利時的醫療保險制度比較完備,全社會成員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健康保障。比利時***規定,所有比利時公民及在比利時居住的外國人都必須參加醫療保險。比利時的醫療保險屬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屬于強制性保險。
2001年6月22日,比利時部長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法律草案,規定今后在比利時境內的婚姻不一定必須是異性間的結合,婚姻也可能是由兩名男性或是兩名女性所組成的。這一法案的通過使比利時成為繼荷蘭之后第二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國家。2006年4月比利時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準許已婚的同***領養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