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真形圖》在前期道教經典中令人矚目,主要因為它和《太平經》一樣,以“五行為本”,是早期道教五行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最早出現"五岳真形圖"記載的是古代文獻《漢武帝內傳》:
“﹝武帝﹞問:'此書是仙靈之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圖也……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羣靈,尊奉親迎。”
五岳首先,五岳代表五方:
“五岳各有所部,東方之則屬東岳,其西岳、南岳、北岳亦同,唯平地江河淮水及中央之山陵皆統中岳之部也。”
其次,與五色有關:
“東岳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南岳衡山君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中岳嵩山君服黃素之袍,戴黃王太乙之冠。西岳華山君服白素之袍,冠太初九流之冠。北岳恒山君服玄流之袍,冠太真冥靈之冠。”
青、朱、黃、白、玄五色按陰陽五行說,與木、火、土、金、水有關,太乙、太初等亦常見于五行說中,而五岳山神則代表著五方五行,這在后來道經中可謂比比皆是。
《枕中記》:
“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領項氏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高高山,金山氏為白帝,治華陰山。”
《太上靈寶五符經》:
“五行亦為五帝,亦為五曹,上為五星,下為五岳,內為五王,外為五德,升為五云,化為五龍。”
意義道教認為,氣通過陰陽五行的變化而生萬物。而天地人本為同一元氣,分為三體,共同在陰陽中變化。
一方面,“天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地亦自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人亦自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也。”
這里所說地之五帝,其都是五岳之神。五岳在氣與五行關系中的重要性已隱然可見。
另ー方面,“神人者象天,天者動照無不知。真人者象地,地者直至不欺天,但順人所種不易也。仙人者象四時,四時者變化凡物,無常形容,或盛或衰。道人者象五行,五行可必ト占吉,長于安危。圣人者象陰陽,陰陽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萬物,圣人亦當和合萬物,成天心,順陰陽而行。賢人象山川,山川主通氣達遠方,賢者亦當為帝王通達六方。”
人文和天地的一致性,山川也和陰陽五行一樣反映人間生存和合的真諦。天地山川之所以能表現生生不息之理,也是因為他們本身是在四時五行的變化中生成,所以它們的“象”要反映的必然是一種玄理,而非簡單的外表。
從道教看,山水草木與人一樣。氣之濁者為體,氣之精者別為靈。地上山各異,自有自然元氣陰陽。五岳既然分別代表著五行之氣,那么也應有各自對應的“象”,即“五岳真形符”。
作用《太平御覽》中認為,五岳真形符是一種“靈飛之符”:
“夫一人之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形,道付之以氣……身以道為本,豈可不養神固氣。以全爾形也。形神俱全,上至所貴。王母命上元夫人出八會之書,五岳真圖,五岳六甲靈飛之符,凡十二事以授(漢武)帝。”
《抱樸子》中記載,五岳真形符是道士入山護身符:
"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岳真形圖佩之。其山中鬼魅精靈、蟲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但是,五岳真形符真跡已不可考,也終不得而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