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開始時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
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第二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是新中國初期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嚴重困難,人民***通過調整工商業,幫助私營工商企業渡過難關并取得發展。
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
1954年,北京市地方工業局選擇同仁堂作為首批公私合營的示范企業。公私合營后,同仁堂在生產、銷售規模和開發新藥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發展。
在農業合作化***的影響下,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
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為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條件,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青少年了解新中國史,進一步深刻認識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探索和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