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植物文化屬性是我國的傳統,具有提升審美情趣、感悟人生的功用。
銀杏,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早已經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1)銀杏演化史銀杏類植物起源于距今3億多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全盛于中生代侏羅紀。
現有化石資料顯示,地球上曾經出現的銀杏類植物有20余屬150余種,之后大部分植物便走上滅絕的道路。到古新世時,僅有包括銀杏在內的少數物種存活下來。中生代早期的銀杏為現代銀杏的遠祖;新生代第三紀早期的銀杏葉片與現代銀杏無太大區別。
經歷第四紀冰川期后,銀杏屬的化石便在全球各地的地層中銷聲匿跡了,僅孑遺銀杏一種在我國中部和西南部的避難所中躲過了冰川期等環境劇變,留存至今。
根據遼西發現的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材化石“遼寧銀杏木”,研究人員完整地勾勒出我國銀杏屬木材的演化序列,即從侏羅紀原始的遼寧銀杏木,演化到早白堊世的中國銀杏木,再繼續演化為晚白堊世的葛如特銀杏木,最后演化到中新世的貝克銀杏木。
銀杏目植物現只孑遺單科、單屬、單種,即GinkgobilobaL,為我國特產,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稱。
(2)銀杏栽培史銀杏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可上溯到商周時期。但在用途、規模、地域范圍、影響因素等方面,不同的歷史時期則有明顯差異。
商周至南北朝時期 雖然留存下來的銀杏古樹較少,且為零星分布,但是從各地銀杏古樹的樹齡推測,商周時期即有銀杏栽培,以后歷朝歷代銀杏的栽培逐漸增多,地域范圍也逐漸擴展。
漢末、三國時代,銀杏在長江流域一帶已有大量栽種,黃河流域也有零星分布。西晉和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銀杏栽培數量進一步增多,直到今天,這些地區仍然是銀杏的主產區。
②隋唐到宋元時期 雖然隋唐時期與銀杏相關的文獻資料遺留較少,但留存下來的銀杏古樹表明,隋唐時期以長安(現陜西西安)為中心的地區曾有銀杏栽培。
北宋時期,銀杏成了貢品,而且宣州(現安徽宣城)地區成為朝廷指定的供奉地區。
此后銀杏備受推崇,以汴京(現河南開封)為中心,逐漸被廣泛栽培。到了南宋,銀杏種仁成為民間的一種食品,銀杏得到普遍種植,當時銀杏品種最優的產地為廣西宜州。
③明清至今 明清以來,隨著人們對銀杏的認識更為深入,銀杏逐漸走進了我國傳統的醫書、藥典、農書、譜錄、方志。全國各地銀杏廣泛栽培,與銀杏有關的民風、民俗也日漸豐富。目前,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為銀杏的主要產區。
(3)銀杏名稱演變史因地域與時代的變遷,銀杏在我國有一系列的名稱,如“枰”“平仲”“鴨腳”“圣果”“白果”“公孫樹”等。上述這些名稱,有的象形其葉,有的象形其果,有的僅為譽稱,有的系皇帝賜名,還有的只是顯示其生長特點。
因年代久遠,銀杏名稱也因年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在唐代及其之前,銀杏被稱為“枰”“平仲”。宗教界稱之為“圣果樹”,一直流傳至今,應是出于對銀杏的尊崇之意,而不是正式名稱。宋代有關銀杏的記載開始增多,“鴨腳”與“銀杏”成了銀杏的正式名稱,文人筆下的眾多詩詞可以佐證。
“鴨腳”之名始自何時已無從查考,但“銀杏”之名,則始于宋初皇帝的賜名。在宋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銀杏”和“鴨腳”的名稱同時應用,民間可能多用“鴨腳”之名,但在宮廷則多用“銀杏”之名。元代“鴨腳”之名雖有,但已漸漸泯沒,“銀杏”與“白果”成了主流稱呼。明清之后,除了“銀杏”和“白果”之名外,又增加了“公孫樹”這個名稱,但目前已很少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