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除了有披荊斬棘的哥哥
還有什么呢?
GREATERBAYAREA
大灣區在哪里?
完整地理意義上的珠三角
大灣區其實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簡稱
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
佛山、惠州、東莞
中山、江門、肇慶等9座城市
以及香港與澳門兩個中國特別行政區
構成了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
總人口約7000萬人的大灣區
這里與紐約灣、舊金山灣和東京灣
并稱世界四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圖
圖自標準地圖服務系統
大灣區“9+2”模式中的“9”
就是我們以前常說的珠三角
其實從地圖上看到的大灣區
才是完整地理意義上的珠三角
香港和澳門本就是珠三角的一部分
只不過,過去由于歷史原因
香港和澳門沒被劃到珠三角這個概念里來
GREATERBAYAREA
大灣區的魂是什么?
龐大珠江水系哺育而成
提及大灣區
不得不說的便是超級雨水補給型河流:
珠江
其實應該說珠江水系更恰當些
珠江并非一條江
而是由西江、北江和東江三條大江
組成的龐大水系
在三江的聯合沖積下
中國南部最富庶的
被北回歸線穿過的沖積平原出現了
它大部分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
雨量充沛,熱量充足
珠江水系航道等級分布圖
大灣區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運最繁忙的區域
擁有廣州、香港、深圳、東莞、珠海等5個億噸級大港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月
而珠江水系超級雨型河的特性
造就了它極大的徑流量
年徑流總量為黃河的6倍多
僅次于長江,居全國第二
加之珠江“八口出海”
8個入海口都直通中國最大
最深的海洋——南海
這就意味著這一水系
有著超強的航運能力
于是,大灣區的每座城市
都成為直通世界的海港
廣州黃埔港新港碼頭
現代社會的本質是“物質流”社會
而物質交換首先就仰賴于運輸
在所有的運輸方式中
海運又是綜合優勢最大的
坐擁諸多良港的大灣區
為何如此備受矚目也就不言而喻了
香港葵涌貨柜碼頭
GREATERBAYAREA
大灣區有活力四射的鄉鎮
idea一夜間就能變成產品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評價大灣區
非“活力”莫屬
這里產業體系完備,經濟互補性強
區域競爭力強大
擁有651家A股上市公司
108家中國500強民企
這里有華為、中興、格力、大疆等領軍企業
同時也是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制造中心
投資中心、企業孵化中心和新經濟策源地
有人形象地說:
只要你有idea
大灣區可以一夜間
將其變為實實在在的產品
而這活力的來源
便是散布于大灣區中的鄉鎮
長安鎮
2018-2020年的中國百強鎮名單中
廣東省每年上榜數量都是名列前茅
而上榜鄉鎮基本分布于大灣區的
廣州、東莞、中山、佛山等城市
有些鄉鎮名字聽起來陌生
成就確實不容小覷
獅山鎮
如佛山市南海區的獅山鎮
去年這里的GDP超過1100億元
超過了很多地級市
早在2013年,獅山鎮汽車產業城便初具規模
引入了世界500強企業汽配項目
如今,這里集聚了
20個大院大所合作的高端創新平臺
87個高端人才團隊
培育出93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長安鎮品牌手機生產車間
還有東莞市長安鎮
這里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
也是廣東省智能手機特色小鎮
擁有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電子信息
機械五金模具兩大特色產業集群
全球每6臺手機就有1臺產自這里
古鎮鎮的一家補光燈廠,工人正在檢測一批環形直播燈
鈦媒體陳拯/視覺中國
地處中山市的古鎮鎮
是聞名國內外的“中國燈飾之都”
早在2016年10月
這里就已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據統計全國每10盞燈就有7盞來自這里
這樣的特色小鎮遍布大灣區
置身其中
滿眼都是高樓大廈
街上車水馬龍
它們早已不是我們傳統觀念中的鄉鎮
GREATERBAYAREA
大灣區有傳承多元的文化
擁有兼容并包的文化基因
大灣區同屬嶺南文化的核心區域
這里有源遠流長的廣府文化
多元并包的客家文化
巧工多彩的潮汕文化
在中外交流中形成的舶來文化
加之紅色文化
構建了大灣區的文化基礎與血脈
廣東佛山,粵劇演員在后臺做上臺前的準備
粵劇,早期稱廣東大戲
發源于佛山,以粵語演唱
如今,華人華僑聚居之地都可看到粵劇演出
2009年,經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
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月二龍抬頭,廣州番禺北亭村老橋上的醒獅表演
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
是廣府文化的代表之一
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
必有醒獅助興,歷代相傳
如今,醒獅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僅成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
更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社區
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游客正在參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作為國內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地區之一
廣東擁有超過4000處紅色遺址:
中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楊匏安舊居、黃埔軍校舊址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澳門鏡湖醫院等
為廣東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紅色記憶
GREATERBAYAREA
大灣區有精彩璀璨的人生
名人數不勝數
文化昌盛之地必是人才集中之所在
正所謂:人杰地靈
以古代科舉為例
自從中國從隋、唐開啟科舉制度以來
到清末廢除科舉制度
廣東出了9名文狀元和5名武狀元
到了近現代
大灣區走出來的名人更是不勝枚舉
大灣區還是財富聚集地
從這里涌現出的企業家數不勝數
這與粵商悠久的發展史密切相關
早在唐代就有廣東商人到海外做生意
明清時期,粵商在中國商界獨樹一幟
與徽商、晉商、甬商(浙商)被稱為“四大商幫”
二戰期間,粵商一度沉寂
20世紀70年代再次崛起
改革***以來迅速成為全國經濟的領跑者
以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財富榜單為例
排名前十的就有7位來自大灣區
2019年11月28日,在廣州長隆國際會展中心
2019粵商大會舉行重大項目簽約儀式
GREATERBAYAREA
大灣區有回味無窮的美食
孕育博采眾長的粵菜
大灣區還孕育了最為各地老饕稱道的粵菜
作為八大菜系之一的粵菜
狹義上就是指廣府菜(廣州府菜)
廣義上又包含了潮州菜和客家菜
粵菜的形成和發展
與當地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等密切相關
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
大灣區各地雨量充沛、四季常青
物產富饒、唾手可得,皆可烹而食之
隨著歷史變遷,中原移民不斷南遷
“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
與當地喜好鮮活的飲食習慣相結合
形成了既繼承中原飲食文化的傳統
又博采外來及各方面烹飪精華的粵菜
粵菜強調烹出原料的自然鮮味
在烹調過程中
基本只會用到姜、蔥、糖、鹽
生抽、米酒、淀粉和油等調味品
過多的調料只會掩蓋食材的原味
為了保證食物的鮮味
粵菜菜使用的豬肉、牛肉
通常是來自當日被宰的豬、牛
雞鴨是烹飪前數小時才宰殺
而魚則被養在水中,等食用時才宰殺烹調
粵菜還有個最大的特點
即“不時不食”
也就是說,非適時當令的食物不吃
如有隆冬鱸、清明蝦、秋風起三蛇肥的說法
蔬菜則有“北風起,菜心甜”“筍分四時”的講究
澳門街頭大大小小的美食店鋪
能夠買到豬肉脯、杏仁餅等作為手信帶給親友
在港澳兩地多元文化的碰撞
讓粵菜得以不斷吸收、發展、變化
如在香港,不同國家的食材影響了粵菜的發展
國外的烹飪***也讓粵菜衍生出不同的味道
出現了融合一到兩種其他地區元素的融合菜
在澳門,粵菜的多元不但體現在食材上
更在于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并且發揚光大
比如中式牛柳、腌倉魚等就是經典范例
相比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人口最多
經濟增速最快的灣區
在中國三大灣區中
(粵港澳大灣區、杭州灣區、環渤海灣區)
這里也是市場化程度最高
經濟活力最強
創新驅動最領先的區域
大灣區“9+2”11地握指成拳
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大灣區誰調制了這杯“馬天尼”?宋馥李《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月
話題
你心目中的大灣區還有什么?
-END-
圖自:壹圖、視覺中國
編輯/J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