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95后朋友問我:
“一上班就感覺渾身難受,焦慮,痛苦,最嚴重的時候喘不上氣要去醫院吸氧。
一辭職,哎~身體就什么問題都沒有了。這是怎么回事啊?”
她的經歷是這樣的。
女生是95后,學歷碩士,畢業之后在一家建筑公司設計院工作。
***是自己喜歡的,工作環境、前途和工作待遇也都很好,但就是承受不了太大的壓力。
大家知道設計這個行業真的很苦,特別是在私企,加班熬夜是很常見的,還要面臨各種改稿、改方案等壓力。
女生上學的時候體重保持在95斤左右,工作兩年飆升到120斤。
設計行業典型的職業病,頸椎,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化,據說近視也加深了。
吃飯不規律,因為壓力大的關系,睡眠質量也不高,經常半夜驚醒。
姨媽也不規律了,不是遲到就是早退。
工作9個月之后,女生無奈辭掉了這份工作,在家休息了兩個月,想說好好調理一下身體。
可奇怪的是,辭職后一個星期,就啥問題都沒有了。
在家呆了一個月,吃得好睡得香,每天散步一小時,腰也不酸了脖子也不疼了。
她覺得自己應該已經緩解了,于是重新找工作,回歸職場。
第二份工作找得很順利,一個星期之后,她就入職了新公司,工資比以前還高。
可是,那種痛苦、焦慮的感覺,又很快找上了她……
第一份工作里感受到的那些身體上的不適,一個一個又回來了。
這次她決定,再堅持一下,說不定適應了就好了。
可是,堅持并沒有帶來更好的結果,反而令她更加的虛弱。
在第二份工作,項目最忙的那段時間,她吃完飯之后,十分鐘就會拉肚子,發虛汗。
后來還是辭職了。
跟上次一樣,辭職之后,身體立刻恢復正常。
女生對自己也很無語了:
“我是不是對上班過敏啊?”
其實她這個并非個例,現在職場里,也有不少像她這樣有“工作應激”的打工人。
我另一個九五后朋友Cindy說:
每天早上起來,睜眼之后,落入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真的不想去上班啊。
Cindy在一家小公司當行政,月薪四千五。
房租900,衣食住行2000,買個化妝品好幾百……
每個月根本攢不下什么錢,有時候還得透支,每個月都在驚險的拆東墻、補西墻。
網上很多職場大V說:
如果想改變現狀,就要學習,要提升自己,轉行跳槽。
可是,每天下班之后,人就累成了一灘爛泥。
什么都不想做,就想刷刷手機,時間就過去了。
雖然自己很想辭職,但是,所剩無幾的存款告訴你:不行。
每天清晨醒來,一天還沒有正式開始,腦海中幾百個念頭就開始交戰,還沒上班就已經身心俱疲。
Cindy給我看她上大學時候的照片。
照片中,三年前的她,穿著學士服,明媚燦爛,朝氣蓬勃,沖著鏡頭開懷大笑。
而現在的她,虛胖,羸弱,眉頭永遠地緊鎖著。
看完這兩個案例,我想談談“工作應激”這個現象。
身邊有人說:
“九五后就是矯情!還工作應激?就你有壓力嗎?現在社會誰不是在頂著壓力活著。”
九五后抗拒上班,一上班就感覺焦慮痛苦,真的是因為矯情嗎?
其實真相并非如此。
有兩個更深層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工作達不到預期,錢少事多離家遠。
之前看過一個段子,好笑但是很真實。
“每天早上鬧鈴響的時候,我都會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份工作嗎?”
人人都說年輕人應該來大城市打拼,因為大城市機會多,工資高。
可是大部分寫字樓白領,工資的基本盤也就是五六千。
刨去房租+吃飯,最后能存下來的所剩無幾。
每天一想到,為了這點工資,還要起早貪黑地去擠地鐵上班,真的感覺不值。
人類是追求意義的生物。
長時間困在低薪資、沒前途、壓力大的生活里,人很容易產生一種意義喪失的感覺。
哪怕工資高一點,就算辛苦,至少還可以安慰自己能賺到很多錢。
然而大多數人都拿著幾千的工資,那么忙那么累,僅僅維持一個餓不死的狀態,自然是想到上班就覺得很煩。
第二個原因:過于激烈的職場競爭,給年輕人帶來巨大的壓力。
這幾年,每年到了大學的畢業季,新聞標題就是:
“本年度,求職人數達到了歷史新高。”
每年都是新高,每年都比去年高。
就說明職場上的競爭是日趨激烈的,而且絲毫沒有緩和的趨勢,一年比一年更難混。
九零后覺得自己當初找工作就夠難了,看看現在的九五后,仿佛還有一絲慶幸:
因為九五后面臨的職場更難、更卷、競爭更激烈。
前幾年,碩士、海歸這樣的標簽,具備比較好的優勢,還能靠著這些標簽找一份不錯的工作。
而現在呢,碩士滿地跑,海歸爛大街,普通的本科學歷已經被碾壓得渣都看不見了。
這就是所謂的“進步悖論”:
所有人都優秀,等于沒有人優秀。
討論
一上班就難過焦慮抑郁,一辭職什么問題都沒有了。
作為打工人,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