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葛樹原產我國華南和西南地區,尤以重慶、四川、湖北等地為多。因其樹葉比榕樹葉要大很多,又名“大葉榕樹”;但地面上榕樹的須根很多,黃葛樹基本無須根。
據清嘉慶《四川通志》載,吳省欽(1729—1803年)《黃葛樹考》說:“葛藟【lěi】攀緣榕木后乃成樹”,古人一般把樹生須根、樹上的蔓藤,或與榕樹共生的須蔓、氣根,通稱為“葛藟(藤)”,并把野葛俗稱為黃葛。這就是黃葛樹名的來歷。黃葛樹也寫為黃桷【jué】樹,在巴蜀,“葛”與“桷”均讀為【gé】,黃桷樹就成了黃葛樹。
“宦情羈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雨過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唐代柳宗元(773—819年)的《柳州二月榕落盡·偶題》詩即是描寫黃葛樹葉落的景象。詩中所說的“榕”應為“大葉榕”,“春蘭如秋”是柳州地理環境特征之一,“鶯亂啼”中的“鶯”則是指“告春鳥”。這首詩的內容其實是與柳州當時的環境季節相吻合的,是一篇寫實的詩歌,詩人借此表現了詩人的“宦情羈思”。
黃葛樹有一個特性,它的樹根在地下或者石壁上相遇后,會長到一起,互相連成一體,縱橫交錯,結成一張樹根網,繼續往前延伸,尋找更多的養分。因此,黃葛樹對環境要求極低,生命力極強,砍一個枝都可插活,亦是巴蜀地區城鄉最常見的樹種之一。唐代長安人劉兼入蜀后,驚詫黃葛樹樹姿之奇偉,在以“黃葛樹”為題的七律中贊曰:“葉如羽蓋豈堪論,百步青陰鎖綠云……英風徧稱號將軍,靜鋪講席麟經潤……”
黃葛樹每年集中換1次葉。即將換葉的黃葛樹葉是金黃色的,換葉時,落葉集中且快,幾天之內,一棵巨大的樹冠就僅剩禿枝。一般的落葉樹木秋天落葉后,會待到第二年春天才發芽出新葉。黃葛樹則不然,落葉完畢后,就迫不及待地發芽而伸出綠嫩葉,過三四天后,原本光禿禿的樹枝上已是綠葉滿枝。可以說除換葉前后的1周左右,黃葛樹一年到頭都是常綠的,令人稱奇。
而更為奇特的是,黃葛樹還有一個特性:某一棵黃葛樹換葉的季節,一定是移栽該黃葛樹的那個季節!而沒有移栽過的黃葛樹,會遵循春天發芽、秋天落葉的習性。因此,人們會經常看見一些黃葛樹落葉飄飄,另一些黃葛樹卻枝繁葉茂。換完又發出新葉的黃葛樹葉是嫰綠色的,常年見到沒換葉時的黃葛樹葉則是郁郁蔥蔥的墨綠色。
黃葛樹葉把不同色階的綠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在巴蜀地區園林植被配置時,只需一年按春夏秋冬,每季都種植或移栽黃葛樹,那么,四季都可看到它換葉,葉一落盡又馬上發出新的葉芽。除了黃葛樹,其他樹種都沒有這個特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北平(今北京)岌岌可危。出于“國亡尚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則永無補救”的考慮,南京國民***于1933年2月5日凌晨,秘密將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避戰火。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南京也岌岌可危。于是,故宮文物分為3路,再次舉遷入川。其中,北路文物7006箱,途經洛陽、西安、寶雞,越秦嶺經漢中運抵四川樂山。據介紹,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峨眉辦事處”的牌子就掛在樂山武廟遺址(峨眉山市一中校園內)的2棵黃葛樹中間。故宮文物“客居”樂山近8年,無一損毀、無一遺失、無一失竊。那2棵有著500多年樹齡的黃葛樹也成了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見證者。
巴蜀地區常見到百年以上的黃葛樹上拴滿了紅布條,那是當地人的風俗。有孩子或孩子多災多病的人家,都希望孩子好帶且長命百歲,便求助于黃葛樹。在樹上拴一個紅布條,樹下插上香蠟,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這孩子就算是黃葛樹的“義子”了,就可承繼黃葛樹的頑強生命力和長壽,但是,若說某人是黃葛樹下面抱的,大意是罵這人是雜種的意思。重慶綦江縣南部的東溪古鎮被稱為“黃葛樹自然博物館”,現在的丹溪河兩岸和古棧道兩旁的黃葛樹就多達5000余株,面積達300余畝(1畝≈666.67㎡),其中500年以上的黃葛樹就有1000多棵,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黃葛樹群,有“罕見的黃葛樹王國”之稱。
畫家吳冠中(1919—2010年)散文《老樹》中有言:“四川多黃桷樹,大黃桷樹便是村長、鎮長,是故人送別的十里長亭,是勞動人民的露天茶社……沒有大黃桷樹的地方似乎歷史就短、根底就淺,那里就少了傳說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