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五常大米什么味?燜的干飯有多好吃?吃過五常大米飯的都能回答,只是十個回答里頭可能只有一個比較靠譜。
這話不是忽悠,因為我這次吃到真的五常大米了,跟這么多年吃過的很多假五常大米比,確實有區別。
當然大米來路正,是我以“易貨貿易”的方式,用酒從核心產區換來的。吃了真五常大米才體會到假貨假在哪里,為什么假和怎么造假。
有多少人吃過五常大米?能天天吃飽噴香的大米干飯,曾經是百姓的百年夢想。如今好了,不僅能吃飽,還挑著好米吃。在挑食的人群中,這些年首選五常大米,還要稻花香牌子。
看2019年的數據,據第一財經報道,市場上五常大米年銷售量大約0.1億噸。當年全國稻谷總產量2,1億噸,總消費量1.94億噸。透過這個大數據不難看出,國人每天吃的大米飯,約20碗里就有一碗五常大米飯。或者說,20個吃大米飯的人里,就有一人吃的是五常大米飯。
現實生活中,這個比例對不對呢?顯然不對,可是大數據不會有假。那么,可以確定,這么高的五常大米比例有問題。我們往下看。
五常大米夠多少人吃?還是要看大數據的。據農業部門統計口徑,五常地區大米年產量穩定在100萬噸左右,其中的五常單個品種大米50萬噸。
這組數據也是真的,網上很容易查到。問題就來了,根據2019年大米1.94億噸的消費量,五常大米只有50萬噸產量,遠遠達不到20碗里有一碗的比例。
還有個微觀數據,像南方人那樣天天吃米飯,一人一年能吃大米110公斤。
換句話說,五常大米的產量,只夠450萬人吃。而每年銷售出的五常大米,卻能滿足9000多萬人吃飯。
五常大米的真實身份?這里要拐回去說五常大米的身世。
很多出土物證顯示,我國對稻谷的馴化種植有一萬年的歷史,五常地區種植水稻的歷史能追溯到唐代。五常大米作為一個水稻品種,勉強可定位在清代,距今不到二百年。
***戰爭以后,清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在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駐守吉林的富俊將軍,從鄰國朝鮮引進一批富有水稻種植經驗的農民,入境種植水稻。但是東北氣候條件不適合水稻生長,稻農們從鴨綠江對岸的渾江開始,一路下來,種到通化都不大成功。直到1875年,遼寧恒仁才有一位姓金的朝鮮稻農種出了稻谷,產量很低。
1904年在東北發生了日俄戰爭,清廷請來打俄國佬的日本人,順便帶來了水稻種植技術,和適合東北地理氣候條件的水稻品種。后來經過多次改良選育,終于在“陸羽123”、“龜尾”、“農林1號”、“農林22號”等優良品種的基礎上,培育出了五常大米。
同時,他們農場主“公司加農戶”的管理模式,促使東北很快形成水稻種植豐產區。從1932年6萬畝,發展到1940年的30多萬畝,年產量達到80多萬噸。
你吃的不是五常大米?前面的大數據已經證實,五常大米再好,產量再高,一年也就50萬噸。可是每年銷售的千萬噸從哪里來的?隨便問任一個商家,都會信誓旦旦,我這是真的五常大米。再隨便問任一個用戶,也都說自己吃的是五常大米。
可是明顯的數據對不住,多出許多的五常大米是從哪里來的呢?再看東北大米其他數據情況或許知道線索。網上數據東北年產大米約3400萬噸,僅2019年天貓超市銷售的大米,東北大米占60%,答案就有了。
可以這么說,超量銷售的五常大米,大概率是東北大米。我這些年陸續買了很多家五常大米,確實比本地大米好吃。總結下來,所謂的五常大米的優良特色,倒不如說是東北大米的特色,軟糯,稻米香濃。
真五常大米原來是這樣!還接著上面的話題。
市場銷售的大米之所以都成了五常大米,跟白酒、普洱茶一個運營模式,追求名牌效果。名牌銷路廣,價格高,賺錢多。名牌產品沒那多怎么辦?好辦,造假。白酒搞勾兌,茶葉搞拼配,大米也是拼配。
舉例來說,一斤東北大米2塊錢,一斤五常大米10塊錢,東北大米里摻點五常大米,就成了五常大米,2塊變成10塊,煮著也有五常大米的香味。就這簡單,都成了五常大米了。
前段時間有酒友用他的真五常大米換我的酒,于是有機會吃到真的五常大米飯。到今天已經吃了十幾天,感覺也就比拼配米好那么一點點,表現并不很突出。不同的是,剩飯到第二天不回生,米粒嚼著富有彈性。
這個五常大米應該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