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6月17日成功發射以后,順利完成入軌狀態,于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空間站三艙(船)組合體。隨后,3名航天員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了天和核心艙。這是中國人首次在太空進入空間站,完成了歷史性的跨越。在十年前,美國國會立法禁止中國航天員進入國際空間站,十年以后,中國人進入了自己的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是目前所有空間站核心艙里最大最重的,這是一個長16.6米,直徑4.1米,重22.5噸的大家伙。而天舟二號飛船也很大,全長為10.6米,最大直徑約3.35米,太陽電池翼展開后最大寬度14.9米,整船最大裝載狀態下重量達13.5噸。
核心艙是一個空間站的核心部分,大概相當于我們住家的主臥室,核心艙由節點(對接)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動力)艙三個部分組成。由拓展對接口對接其他太空實驗艙,載人飛船,以及貨運飛船,可以像積木一樣組成一個龐大的空間站艙室群。
我國在2008年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可執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和小衛星伴飛任務,其艙室的體積只有7立方米。
在2011年發射的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發射重量為8噸左右,提供給航天員的艙內活動空間也僅為15立方米,能夠初步滿足3名航天員同時在軌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到2021年我國正式組建中國空間站時,為提高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舒適度”,設計師們為航天員預留了非常充裕的生活環境,艙內活動空間從天宮一號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天和核心艙有5層樓高,長16.6米,艙體最大直徑4.2米,重量22噸,超過了國際空間站上任何一個艙段。
天和核心艙的小柱段空間有50立方米,大柱段有100立方米,核心艙大柱段的徑向尺寸甚至比火車車廂還要寬敞。天和核心艙有5個對接艙口,可以停泊兩座22噸級的空間實驗艙,可同時對接3艘運輸飛船(包括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
中國空間站本著“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分別設置了生活區和工作區。生活區內有獨立的睡眠區、衛生區、鍛煉區,還配有太空廚房及就餐區。在設計上最大程度考慮到私密性和便利性,極大地提高了航天員的太空生活質量。
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擁有3個臥室,3名航天員每個人都有單獨的睡眠空間。在太空中,航天員也能實現“睡覺自由”,能夠享受獨立的睡眠區,以往蘇聯式的空間站的睡眠空間很粗暴,直接一個睡袋掛在艙室上,航天員鉆進睡袋“站著”睡。而中國空間站則有個人專屬的睡眠區,盡管也用睡袋,但可以“躺著”睡。獨立的睡眠區能夠讓航天員更放松,享受相對高質量的睡眠,讓他們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氣滿滿”。
此外還有1個專用衛生間和1個“包裹式淋浴間”,航天員能夠在一個專門設計的淋浴間里,手持噴槍,把自己清洗擦拭干凈,最大程度上解決了個人衛生問題。連就餐區、醫監醫保區、鍛煉區等功能分區也是一應俱全,就餐區配置了120余種營養豐富、口感良好、保質期長的航天食品。甚至還有模擬地球表面日常生活布置的微波爐、冰箱、飲水機、折疊桌等應有盡有,盡可能為航天員提供舒適健康的太空工作生活體驗。
因此,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就相當于一個110立方米、三室兩衛衛一廳,WiFi全覆蓋的大平層。
從火柴到火箭,從洋釘到航母,從洋油到空間站!中國人民在外太空終于有自己的家園了,這是史詩般的光輝燦爛!你們知道嗎,在一百年前,中國進口的最多的商品是什么?當時中國的進口,除了巨量的***,還有大量的火柴(洋火),釘子(洋釘),照明煤油(洋油),甚至棉布(洋布)。因為那時候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幾乎為零,就連最初級的鐵釘等用品都無法實現工業化生產,于是連衣食住行都拿捏在洋人手里。一百年過去了,換了人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工業大國。早在2014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就超過了美國。
中國制造的強大,不在于某些單項,也不在于個別領域我們比歐美日好多少,而在于我們體系的強大,具有全產業鏈。我們既能生產襯衣和襪子,也能發射宇宙飛船,組建空間站。盡管某些技術我們不如歐美日,但我們擁有這些技術,并且不斷進步,而且是擁有全部工業技術體系,這才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
以下是娛樂的段子,不要當真:
到2024年,地球外太空上能夠使用的空間站,將只有中國的空間站。目前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很令人擔心,本來應該到2024年壽終,但美國正在研究讓國際空間站延壽到2028年的可能性。但一般認為國際空間站也可能到2026年就挺不住了。到2026年,美國很可能喪失了自己的空間站。此時太空中只有中國空間站在良好運行。于是美國人不得不放下臉皮,哀求搭乘中國空間站,厚道的中國人同意了......
于是在中國空間站上,有了如下對話:
美國航天員:“中國的建筑太偉大了,我一眼就看見了雄偉的北京八達嶺長城了!”。
中國航天員回頭瞥了一眼:“土鱉,那是堵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