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我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軍已成潰敗之勢,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紛紛解放。
時至8月,***第46軍開進長沙市,整個長沙市一片歡騰,與城市中熱鬧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軍潰退時的沮喪。
***軍隊敗逃期間,依然負隅頑抗,對沿途鐵路線進行全面破壞,以阻止我軍追擊之勢,為我軍運輸造成不便。
彼時,我軍駐扎在湖南的部隊與湖北武漢市中南軍區的人員往來以及物資裝備運送,遭遇極大阻力,陸路運輸幾乎全線停滯,只能靠水路運輸。
距離長沙80余里的易家灣湘江碼頭,成了兩者之間往來運輸的樞紐重地。
因此,易家灣這個湘江江畔上的小漁村成為集散地,平日里人并不多的碼頭,也一下子熱鬧起來,破舊的湘江碼頭,往來船只終日不斷,承載著兩地之間的運輸重任。
當時,***第46軍的后勤部就駐扎在易家灣,一來可以保護湘江碼頭,避免被敵特暗中破壞;二來可以方便接送往來物資。
1949年9月中旬,距離新中國正式成立的日子已經非常接近,舉國上下都處于一片欣欣向榮之中,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湖南湘潭易家灣碼頭,這一天來了兩位***長官,他們分別是第46軍政委李中權和副軍長楊梅生。
說起這二位來,可能很多老兵和軍迷都不陌生,他們在1955年,分別被授予少將軍銜(李中權)和中將軍銜(楊梅生),是***之中有名的開國將軍。
兩位將軍此次前來,主要是視察一下部隊物資運輸工作,他們見到易家灣碼頭上人來人往的熱鬧場面,加上部隊運輸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非常滿意。
尤其是時任46軍副軍長的楊梅生,見到這樣的場面更是感慨萬千,因為易家灣碼頭所在的湘潭縣,正是生他養他的老家,他此次視察工作,也相當于返鄉了。
當年離別時他還是少年,如今重返家鄉,已經時隔22年之久,自己早已成為一個中年人,職位也從新兵晉升為如今的副軍長。
闊別多年重歸故里的感慨,隨軍征戰衣錦還鄉的榮光,此時在楊梅生的心頭糅雜在一起,一時間內心百味雜陳。
就在幾位軍首長沿江漫步,望著濤濤江水暢談之時,楊梅生卻突然離開人群,徑直向江邊的人流走去。
原來,是一只渡船從湘江對岸而來,停靠易家灣碼頭,從船上涌出一股人流來。
李政委很細心,將楊梅生突然的舉動看在眼里,他急忙攔住楊梅生,想了解他為何面露焦急之色,楊梅生沒有解釋,眼神一刻也不離開那股人流,嘴里對李政委說:“我先去看下,等會兒再和你說”,聲音之中有些顫抖。
楊副軍長確實有些急了,他一路小跑來到江邊剛下船的人流中,走到一個討飯的老太太的面前,與她攀談起來。
李中權本想跟過來一探究竟,沒想到楊梅生與老太太的談話,竟然全程都是湘潭話,他一句也沒聽懂。
直到楊梅生副軍長與老太太聊天完畢,才轉身回到李中權身邊,讓李中權意外的是,楊梅生的神態有些不對勁兒,一掃之前的喜悅之情,此刻滿臉傷心,甚至在眼窩里都有了淚光。
李政委不解地問道:“老楊,你怎么了?”
楊梅生回答道:“剛才的老太太正是我的母親,她是紅軍家屬,遭到迫害,被迫來到此地討飯。”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楊梅生既是副軍長,更是母親的兒子,當他言至于此,再也控制不住淚水,難過地哭了。
他繼續說道:“本該立刻認母,但看到她老人家想兒子太傷心了,如今立即認母,怕她承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驚喜!”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對闊別20多年的母子,再次相見時母親已經認不得自己長大的兒子。
如今功成名就,榮歸故里的兒子,終于再次見到了母親,在這種激動人心的時候,楊梅生副軍長依然能夠照顧到母親會受***,說明他對母親的愛多么真摯,抑制自己的強烈情感來保護母親,這何嘗不是一種至孝。
楊梅生考慮再三,決定讓警衛員開車去接母親,就說是她兒子派人來接她,給她一個緩沖的時間。
此時已經走遠的老太太,被一輛軍用吉普車追上,警衛員下車后對老太太說:“老媽媽,您娃子讓我們來接您了。”
老太太顯然有些不太相信,她疑惑地說道:“我娃子當紅軍走了20多年了,這么年來音信全無,怎么叫你們來接我?”
警衛員解釋道:“當年的紅軍就是現在的***,如今您的娃子已經是副軍長了,讓我們來接您!”
楊梅生的擔心沒錯,當老媽媽聽聞他的兒子還活著的時候,十分興奮,又聽聞她娃子如今已經是副軍長時,已經激動地癱坐在地。
警衛員見狀,趕緊將老人扶起來,并攙扶到吉普車上。從這種狀況看來,如果楊梅生一時沖動,當場認母,恐怕老人家真的會受驚過度,身體受到影響。
載著老媽媽的吉普車再次駛回楊梅生面前,警衛員打開車門后,老媽媽被攙扶下來那一刻,楊梅生已經迫不及待地撲到媽媽身前,抱著母親長跪不起,口中不停的喊著“媽媽”。
老太太見狀,知道這位副軍長就是自己多年不見的兒子,他緊緊抱著楊梅生的頭,熱淚盈眶。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廣為流傳,對于老紅軍戰士來說,這樣的事情其實很普遍,楊梅生為了全國的解放事業,一走就是20余年,期間從未回家一次,他在革命事業中付出了太多太多,至今回首,依然令人肅然起敬!
楊梅生,原名楊勛梅,1905年1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縣淦田鎮。
楊家在當地經營了一個小藥鋪,楊梅生是楊家的長子,家庭環境稍微好些的時候,讀過兩年私塾。后因家里無力負擔他的學費,兩年后輟學回家,在自己家的藥鋪里幫工。
1927年,楊梅生此時已經22歲,不愿再窩在藥鋪中,就來到長沙找工作機會。但是他的運氣并不好,彼時的長沙工作機會也不多,失業找不到工作的人比比皆是,楊梅生也是如此。
正值湖南省總工會舉行反英大******,隊伍涉及社會各界,聲勢浩大,愛國氣氛很濃。血氣方剛的楊梅生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
楊梅生在***期間表現很積極,后來被湖南省總工會推薦去武漢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當兵,并給了他兩塊銀元當做路費。
這支武漢警衛團的團長名為盧德銘,雖然名為武漢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但實際上是一支由***控制的隊伍。
楊梅生加入這支隊伍以后,武漢警衛團本來要去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最終由于時間問題,武漢警衛團沒能趕上參加南昌起義,停留在江西修水休整待命。
當時***正在積極準備秋收起義,得到武漢警衛團的大力支持,經過整編以后,修水、銅鼓、安源地區的工農武裝與武漢警衛團組成著名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楊梅生被編入了第一團,擔任班長的職務。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進展并不順利,***立即根據當時的情況做出決定,命令各路起義軍向瀏陽城東南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晚,前敵委員會決定在文家市召開會議,楊梅生這天帶班執勤,負責會議的安保等工作,也正是在這一天,楊梅生與***有了第一次接觸,他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晚,前敵委員會書記***來到會場參會,在入場時卻被楊梅生給攔住了,***報上姓名后,也沒能得到放行。
楊梅生將***阻在門外,自己則進去向營長陳浩報告:“門口有人找你!”
陳浩一聽,猜到是***被攔在門口了,急忙走到門口,來到***面前,他指著***對楊梅生說道:“這是中央派來的毛委員。”
楊梅生一聽,知道自己闖了禍了,急忙向***行了一個軍禮,并表示歉意。但***并沒有在意,反而對他負責的行為給予了表揚,同時也記住了這個名叫楊梅生的小伙子。
1928年,***率部與朱德、陳毅會師后,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改編為第四軍第三十一團,楊梅生則被任命為團警衛班班長。
8月下旬,***率部去往湖南桂東,***軍認為此時是進攻井岡山的好時機,***軍第八軍緊急調了一個師的兵力,向井岡山組織進攻。
***軍的進攻時機確實抓住了井岡山方面的軍事實力薄弱期,一旦被***軍取得勝利,紅軍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所以,此戰無論多么艱難,只能勝不能敗。
紅軍方面得到***軍要發起進攻的消息后,勘察了井岡山附近的地形,最終選定在黃洋界阻擊敵人。
黃洋界陣地地處高山之上,地形十分險峻,四周懸崖峭壁,形成阻擊敵人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
從黃洋界通往井岡山的一條必經之路,是一條大部隊很難通過的羊腸小道,更是一條通往井岡山的咽喉要道,守在此處,就等于扼住上山敵人的喉嚨,令敵人處于仰攻狀態,陷于不利地形之中。
楊梅生奉命率警衛班與第三十一團共同防守黃洋界,雖然黃洋界地形對我方有利,但楊梅生依然帶著全班戰士抓緊戰前的少量時間搶修防御工事,挖掩體、壘石塊,同時布下許多竹釘。
戰前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楊梅生的做法不僅是對戰斗負責,更是對手下的戰士負責,雖然身為一名班長,但此時他已經具備了遠超過班長級別的覺悟,能從更高的高度出發,做出正確決定。
楊梅生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將才,如果你認為他是一名儒將,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他作戰風格強硬,與敵人作戰時勇猛,在軍中是出了名的。
就以這次黃洋界之戰為例,楊梅生等人在晚上修建好防御工事后,敵人于次日天蒙蒙亮的時候就趕到了。
***軍利用機槍的掩護,匍匐前進,開始的時候很順利,與我方陣地距離逐漸拉近,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之所以能夠前進,是因為還沒進入到紅軍射程范圍內,當他們進入到我軍射程以后,立刻遭到猛烈反擊。
第三十一團團長朱云卿一聲令下,他口中的“打”字剛一出口,早就摩拳擦掌的楊梅生,立刻舉起手中的機槍,從塹壕中站起身來,對敵人進行猛烈射擊。
楊梅生作戰就是如此勇猛,他用自己的特殊進攻方式,讓敵人膽寒,有人可能不理解,如此做法不是很危險嗎?當然危險,但是在戰場上決定勝負的,除了武器裝備以外,其實打的就是一個“士氣”,楊梅生此舉,雖然自身陷入危險境地,但是更容易震懾敵人,提升自己一方作戰士氣。
勇猛的楊梅生很快成為敵人的攻擊目標,他的右肋位置被一顆子彈貫穿,一陣劇痛從傷處傳來,鮮血直流,楊梅生的右手很快就失去知覺。
楊梅生并沒有下火線,而是利用自己的左手持槍,繼續與敵人進行戰斗,最終因為流血過多導致昏迷,才停下了手中射擊的機槍。
黃洋界保衛戰取得勝利,他被送到紅軍醫院療傷,所幸保住了性命。
楊梅生勇猛作戰的事跡,立刻傳遍了連隊,加之他的覺悟提升很快,同年就在張風鳴介紹加入了中國***,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
1930年6月,紅四軍、紅十二軍與紅六軍組成紅一軍團,楊梅生的職位再次發生變化,任職紅十二軍特務大隊大隊長。
紅軍特務大隊的成員,無一不是隊伍當中精兵強將,而楊梅生在這群精英之中任職大隊長,可見他的能力之強。
同年,戰功卓著的楊梅生職位再次發生變化,擔任紅十二軍三十六師一零六團團長。
1930年12月30日清晨,敵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率部來犯,他帶著師部以及2個旅的兵力,向龍岡以東進犯。
張輝瓚不知道的是,這一次紅軍不打算被動防守,正在積極準備做一次漂亮的主動出擊。時值大霧天氣,天空下著連綿細雨,紅軍借著霧色的掩護,集中優勢兵力于龍岡城邊的落方山下毛家坪,在這里對張輝瓚部發起總攻。
張輝瓚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處于地形劣勢的他,很快形成潰敗之勢,被我軍全殲兩個旅,繳獲武器9000余,并活捉了捉師長張輝瓚。
此次戰斗中,楊梅生繼續秉承著作戰勇猛的風格,在戰場上再次負傷,左臂中彈,被送進了醫院。
楊梅生的脾氣就是如此,與敵人作戰必須保持一個勇猛的態勢。
1946年,當時的楊梅生已經是晉察冀軍區熱河軍區副司令員,他在1月份遭遇了一次危機,當時他帶著1個參謀和兩個警衛員,指揮著3個旅的兵力,與敵人4個師的兵力對峙,我軍守在高地之上,在楊梅生的指揮下,硬生生在3天內將4個師的猛烈進攻擊潰。
就在此次戰斗快勝利的時候,已經身為副司令員的楊梅生再次負傷了,原來,一枚敵軍的炮彈在他的身邊爆炸,彈片傷到了他的臀部。可見,咱們的楊副司令又置身戰場之中了。
楊梅生打仗,作風強硬,往往令敵人生畏,令戰友熱血沸騰,這也算是他帶兵打仗的一個獨特之處。
楊梅生的戎馬生涯之中,患過一次重病,險些因此參加不了長征。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被迫戰略轉移前夕,楊梅生患上了瘧疾,身體因為疾病的原因變得畏寒,不停的顫抖。
紅九軍團的領導命令擔架隊的隊長夏朝安用擔架抬著楊梅生進行長征。
不得不說,紅九軍團的領導目光很不錯,這個決定為我軍留下了一個后來的開國中將。
隨著紅九軍團不斷突破敵軍防線,經過湘江戰役以后,得益于軍隊的悉心治療和楊梅生自身的身體素質,他的病情開始好轉。
12月18日,***決定紅軍改道西進,軍委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合并為軍委縱隊。
楊梅生此時已經病愈,并受命擔任軍委警衛營營長,跟隨鄧發司令員所率領的軍委縱隊第一梯隊行動。
軍委警衛營營長這個職務很特殊,它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證***中央和軍委領導的安全。
1935年3月,中央縱隊正在蜿蜒的山路行進時,突然傳來司號員吹響的防空警報,隨著一陣“嘀噠嘀噠”的警報聲,部隊立刻做出反應,隱蔽到道路兩側的叢林中。
我軍尚未完全隱蔽,3架敵機就呼嘯著來到我軍上空,由于我軍處于行軍狀態,沒有防空炮威脅敵機,敵機更加肆虐,他們在我軍上空屢屢投彈,造成我軍戰士受傷,甚至犧牲。
敵機顯然不愿意輕易離去,他們仗著空中優勢在我軍上空盤旋,導致我軍無法繼續行進。
楊梅生哪里受得了這種氣,他確保首長們沒有危險后,主動申請利用軍中的機槍對耀武揚威的敵機進行反擊,得到上級許可后,楊梅生帶領戰士架起四挺機槍,對準敵機進行反擊。
由于敵人草率大意,始終飛行在一個較低的高度,進入了我軍機槍的射擊范圍,其中一架敵機在離開我軍機槍火力網時,被擊中墜落,另外兩架敵機見狀,落荒而逃。
楊梅生的機智勇敢和警衛營的優秀表現,軍委首長全都看在眼里,事后對警衛營做出了嘉獎和慰問。
盧溝橋事變以后,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楊梅生本來受命前往八路軍一一五師工作,后因舊病復發,身體緣故沒能成行,留在了八路軍總部擔任警備科科長。
1938年,楊梅生與任弼時乘機抵達迪化(就是今天的烏魯木齊),并在組織安排下,留在此地擔任新疆學院軍事教員,在此期間,他化名楊永生,極大的促進了新疆學院的發展,甚至一度被譽為“第二抗大”,其中離不開楊梅生付出的巨大努力。
楊梅生再次返回延安時已經是1939年,在學校期間的軍事教員工作,早就讓他懷念起戰場作戰了,他返回延安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組織上立即派他到前線去,他要與敵人作戰。
楊梅生先是被調任新四軍竹溝留守處參謀長,數月后又改任新四軍華中江北指揮部副參謀長。
1940年4月,楊梅生任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司令員,同時兼任獨立第三團團長(當時楊梅生手下共管轄4個獨立團)。
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當時的侵華日軍總部和汪精衛的偽國民***就在江對面,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與二者之間可以說是隔江相望。
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的軍事壓力很大,不僅要防范汪精衛的“掃蕩”和暗中“蠶食”行動,還有時刻盯住日本人的動向,因為我軍與日軍的軍事裝備有差距,如果不能提前洞悉日軍的軍事動向,會陷入非常危險的被動境地。
1940年9月,日偽軍組織了一次萬余人的“掃蕩”后,僅僅相隔數日之后,日軍1個小隊帶著偽軍1個團就兇狠的撲向了我軍所在的嘉山縣白沙王一帶。
顯然,這是一次日本人有預謀的進攻,他們先以日偽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想以此麻痹我軍,令我軍誤以為大“掃蕩”以后,短時間內不會再有日軍發起攻擊,他們再組織戰斗力遠強于日偽軍的日軍小隊進行突襲,以此獲取主動優勢。
但日本人的計劃落了空,楊梅生一直以來都密切注意著日軍動向,他們制定計劃以后,就被楊梅生獲悉,并且率領獨立第三團在白沙王山地組織了一次伏擊。
這次白沙王山地伏擊戰,是楊梅生與日軍斗智斗勇的一次戰斗,這次戰斗十分激烈,整整持續了3小時才結束,日軍的1個小隊和日偽軍的3個連被殲,繳獲長短槍200余支。
1948年7月,時任東北合江軍區司令員的楊梅生,率領合江軍區、龍江軍區9個獨立團對長春進行圍困。
楊梅生所率領的部隊,是兩個軍區合攏而成,正處于磨合期,不僅機關干部不齊,而且互相之間溝通的器材也匱乏,指揮起來困難重重,無法得心應手。
東北軍區參謀長伍修權下達圍困長春的命令時,楊梅生正處于各種困難之中,但是他沒有提自己的困難,自己克服了重重困難,不僅率部抵達長春,并且按照規定時間還提前了一天。東北軍區領導羅榮桓,為此特意嘉獎了楊梅生。
1949年11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全國大多數地方都處于一片歡騰之中,但也有許多地方,仍然有殘敵盤踞。
中央軍委決定,將第四十六軍留在湘南執行剿匪任務。中央軍委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湘南地區尚有殘敵和土匪武裝超過5萬人,他們占據著一些縣城,為禍鄉里。
第四十六軍軍部進駐衡陽市以后,成立了湘南剿匪指揮部,詹才芳被任命為司令員,李中權為政治委員,楊梅生則為副司令員。
湘南剿匪期間,楊梅生所在的四十六軍對盤踞在當地的匪徒和殘敵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在這場嘉藍臨戰役(嘉藍臨分別指的是嘉禾、藍山、臨武地區)中,一舉殲滅了股匪1萬余人,并俘獲了他們之中“少將”以上的頭目12人,取得巨大勝利。
1950年11月,楊梅生繼詹才芳之后,接任第四十六軍軍長,直至同年年底,基本上肅清了湘南地區的匪患,為剿匪工作做出杰出貢獻。
1952年2月,楊梅生被任命為湖南軍區副司令員。
1954年9月,任湖南軍區司令員。
1955年9月,楊梅生被授予中將軍銜。
楊梅生作為開國中將,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新中國,奉獻給黨。從他的戎馬生涯中可以發現,他從未計較過個人得失,將自己的一切全都投入到革命事業中,作戰勇猛,數次負傷,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都沒能動搖過他堅持革命的信念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楊梅生參軍離開家,沒能與母親保持聯系,許多人都說他已經犧牲在戰場上了,但他的母親不愿意相信。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兒子已經犧牲”的謠言越來越像真的,但母親卻始終沒有離開家鄉,若不是作為紅軍家屬被迫害,她甚至不愿意離開自己的老房子,目的只有一個,怕自己的“娃子”回來,找不到她。
楊梅生與母親再見時,他認出了母親,母親卻沒能認出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子,20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少年早已成長為中年男子,多年來轉戰各地,經歷了那么多的生死危機,臉上多了許多滄桑。
他們相認的那一刻,沒人會覺得討飯的老太太和***副軍長的身份差異很大,在所有人的眼中,他們只是一對相擁而泣的母親和兒子。
開國中將楊梅生,舍小家為大家,為了革命舍棄一切,在戰場上永遠沖鋒在前,他為了什么?他為了舊中國的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得到解放。
正是因為心中的這些開國將軍以及在戰場上不畏流血犧牲的先烈們,才有了今天強大的新中國。
我是晚輩,幸逢盛世,但我喜歡歷史,更不會忘記歷史,吃水不忘挖井人,你們每一位為了新中國奮斗的英雄,都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