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琪瑞
我住的小區在小城東部,早年屬于郊區,三面皆是綠意蔥蘢的農田和縱橫交錯的水渠。初夏寂靜的夜晚,枕邊常常傳來幾聲稀稀落落的蛙鳴,特別是雨后,數蛙爭鳴,百蛙應和,田野、河塘溢滿茂密的蛙鳴,如一場淅淅瀝瀝的甘霖,滋潤著我久旱的心田,便覺無比舒暢、無比愜意。
而今,城區擴張,我住的地方四周都是密集的住宅小區,很少能夠聽得到蛙鳴了。不由閑翻半卷詩書,在古往今來腳腳韻韻的詩詞聯句中,找尋青蛙輕捷靈動的身影,傾聽清澈悅耳的蛙鳴,品味詩詞歌賦的優美意境,不由勾起我對于遠去的鄉村鄉愁之類東西的美好回憶。
古人對蛙鳴也有著別樣的情愫,認為自然界不會擾人清夢的只有兩種聲音,一者為雨聲,一者為蛙鳴,“何處最添詩客興?黃昏煙雨亂蛙聲”,晚唐詩人韋莊在《三堂東湖作》一詩中云:什么地方最有詩情畫意呢?那是黃昏煙雨里長長短短的蛙鳴。“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唐代的校書郎賈弇甚至能從蛙鳴里,聽出像管弦彈奏一樣的仙樂。
有蛙鳴相伴,鄉間閑居的日子多么美好啊!唐人韓愈有詩曰:“一夜青蛙鳴到曉,恰如方口釣魚時。”唐代張籍也說:“蛙聲籬落下,草色戶庭間。”南宋諫官曹豳喜歡漫步芳草茵茵的池塘畔,一個人聆聽蛙鳴,“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南宋陸游喜蛙,對蛙鳴感受最深,寫有《聞蛙》《久雨排悶》,皆是借物喻理的。他的《春晚》有句:“萍葉青浮水,蛙聲鬧徹明。”俏皮的蛙兒們蹲伏在青萍蓮葉間,蛙聲如潮,一直鬧騰到天亮,多么富有生趣啊!而《幽居初夏》一詩寫得清新明麗,韻味悠長,“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湖光山色,槐柳蔭下,一條幽徑通向遠方,白鷺翩翩飛,青蛙自在鳴,一派生機盎然景象。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宋代詩人趙師秀的這首《約客》,是寫“蛙”寫得最巧,詠蛙詩里較有名氣的,試想:雨聲淅瀝,蛙鳴陣陣,殘棋無解,燈花暗結,約客卻遲遲不至,這樣的心情多么令人郁悶啊!
蛙聲與土地最為接近,古人憐農憫農的心情通過蛙聲油然而生。唐末詩人崔道融歷經戰亂之苦,對農民的辛勞常在詩歌中體現,他的《春墅》云:“蛙聲近過社,農事忽已忙。鄰婦餉田歸,不見百花芳。”春社過了,蛙聲一片,春耕春播開始了,春色再美好,可行色匆匆的送飯村婦也無暇觀光賞景啊!
青蛙是益蟲,大量捕食稻苞蟲、金龜子、蚜蟲等害蟲,是莊稼的衛士、農人的朋友,陣陣如鼓的蛙鳴更是豐收的序曲。南宋名臣范成大退隱鄉野十年中,寫了大量田園詩,以《四時田園雜興》最為著名,其中有句“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是啊,暮色中的青蛙奏出那么悅耳動聽的田園樂章,農人也終將迎來“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十分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南宋辛棄疾詩詞多豪放,少有婉約,而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新婉約得令人喜愛,既寫出了清涼如水的夏夜風景、閑適恬淡的心情,更主要的由“蛙聲一片”,聯想到對稻花香里豐年的殷殷憧憬。
水墨名畫《蛙聲十里出山泉》
水墨名畫《蛙聲十里出山泉》,是國畫大師齊白石91歲時所畫,題為:查初白句,老舍仁兄教畫,九十一白石。畫面上,一泓清流沿著山澗急湍而下,幾只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在浪花里歡快地游動。這幅畫是老舍先生點的題,他想難一難白石老人,卻被白石老人迎刃而解。
“螢火一星沿岸草,蛙聲十里出山泉”,是清初著名詩人查慎行(別稱“查初白”)《次實君溪邊步月韻》里的句子。白石老人興味不減,遂自吟一首蛙鳴詩:“緣何些許入班門,又作丹青硯上尊。十里清泉蛙聲起,燕支濡墨落梅痕。”其意妙趣橫生,成為文壇一段佳話。
詩人***與青蛙也有不解之緣。據史料載,17歲的***輾轉來到湘鄉東山學校讀書,一次課間,有同學提議以蛙為題,賦詩一首。少年***以手指蛙,吟道:“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這與他的另一首“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立意一致,表現了他擔當天下、舍我其誰的豪邁氣概。
***還有一副關于蛙鳴的聯句,有很有韻致。1917年暑假,青年***“游學”來到安化,拜訪飽學之士、縣教育會會長、縣勸學所所長夏默安,先后三顧茅廬,不僅受到冷遇,還被刁難,留下一幅對聯的出句,要其作對。“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應是“雅罵”之語,嫌其依附高枝聒噪而已。***見了,并不深究,微笑對曰:“青草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夏先生見了,大吃一驚,深悟對句不僅天衣無縫,精巧諧趣,還伸張有度,反詰得體,更主要的是,境界高遠,氣度不凡!他自感自愧,連聲贊嘆,遂以禮相待。兩人談得十分融洽,后來成為忘年之交。
作者: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