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的領導班子多次發生調整,無論人員如何變化,有一個人總是穩居其中,就是“入云龍”公孫勝。每當大家在排名前列看到公孫道長的大名時,會感到十分正常,但又有那么一點不正常。沒錯,以公孫勝的資歷、本領,又有魔法加成的綜合實力,進入領導班子自然沒說的。
然而問題是,公孫勝幾乎沒有表現,連出鏡都少得離奇。明明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卻寸功難立。其實從一出場,公孫勝的人設就顯得模糊尷尬。他一個出家人,為什么非要來蹚俗世的渾水,還是生辰綱這樣的火藥桶?
對此有的讀者可能會說:“為了殺富濟貧。”可是來他一上就挑明了,“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與保正,作進見之禮。”這10萬貫是拿結交晁蓋并與之分肥的,與旁人沒有半毛關系。為此公孫勝還做起思想動員來,“此一套富貴,不可錯過。古人有云,當取不取,過后莫悔”。聽明白了吧?這是一套“不可錯過”的富貴,根本不是一樁義舉,不取肯定后悔。這哪里像個出家人講的話,哪里又是要殺富濟貧?嗣后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晁蓋們劫了生辰綱,不過供參與者自己分贓,未曾見拿出半文錢來接濟他人。
對此公孫道長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而是和其他人一樣,在晁蓋家后院的葡萄樹下喝大酒。而且事情暴露之后,在面對官兵追捕之時,公孫勝竟忘記了自己的一身法術,只知道悶著頭跑路。難道此時他的仙術尚未修煉成熟?后來上了梁山,吳用挑唆林沖火并王倫。排定座位時,公孫勝在林沖的堅持之下坦然坐了第三位,排序還在林沖之前,毫不客氣。
?
心安理得忝居上位再次讓人覺得公孫勝不像個出家人,世俗的很。其后一直到第41回。宋江上山,酒宴之上,公孫勝忽然提出要回家鄉探視母親。公孫勝這不是要退伙,只是請了一個探親假。
探親假宋江剛剛請過,馬上李逵還會接著請。公孫勝獨一無二的是,他下山就再也不回來,開了小差。因公因私各種原因下山的人多得很,但是因個人主觀因素不回來的,就公孫勝一個,似乎公孫勝早已暗自決定要離開梁山了。原因實在很難說。
對此,很多讀者的意見又回到最初,公孫勝是為了殺富濟貧,此時他看出宋江并非同道中人,于是決定退隱修行,這個完全不能成立。宋江上山之前,公孫勝在山寨一直位居前三,且又有法術傍身,卻從來沒有任何除暴安良殺富濟貧的作為,連口號都沒喊過一句。怎么宋江一來卻立馬要辭職去追尋理想了?
?
公孫勝一去不回,好像是要金盆洗手,可是在回家途中遇到錦豹子楊林,公孫勝當即介紹他上梁山入伙,仍然在為梁山招攬人才。實在很難為道長如此矛盾重重,捉摸不透的行為找一個合理的解釋,難道他是因為強盜當膩了,世界太大了,我想去看看?
公孫勝其實還是想回梁山的,這從戴宗來請公孫勝重新出山時他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來。公孫勝的答復是“貧道一者母親年老,無人侍奉。二者本師羅真人留在座前”。
公孫勝盡管回絕,理由只有兩條:侍奉老母;師傅不許。就是沒說自己不愿意。而初次央告師傅沒有得到準許,公孫勝還主動安慰戴宗說,權且宿一宿。明日再去懇告本師,若肯時便去。果然還是想去嘛,所慮不過師傅不允許而已。
而當羅真人同意后,石公孫勝再沒有過半句推辭,即刻便將無人贍養的老母忘得一干二凈。當即二次道士下山。
?
公孫勝在水滸傳中出手數次,都是施展法術,從大戰高唐州,以五雷天罡法擊敗高廉,到征討王慶時公孫勝在南方大戰金劍先生李助并將其生擒,無一敗績,漂亮的很。不過羅真人早已留下“逢幽而止,遇汴而還”的八字箴言,羅真人為什么不讓最得意的弟子功德圓滿?
我們姑且就認定是羅真人怕公孫勝被奸臣加害或者擔心他不回來修行,好像都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逢幽而止,遇汴而還”的八字箴言,感覺故弄玄虛的成分更大。
?
這位羅真人說到底也是個世俗之心很重的人。出了家,還把俗性保留,這就是佐證。您聽過唐僧什么時候自稱陳三藏了嗎?戴宗和李逵去見羅真人,獲準參見之前還要在著衣亭內整頓衣服,看來衣冠不整還不得入內。親瞻羅真人的端容:頭上星冠攢玉葉,身上鶴氅縷金霞。洞府深幽,服冠華美。
這排面比教出孫悟空的菩提祖師也不遑多讓。
公孫勝央告下山,羅真人起初嚴詞拒絕,不容分辯,但在將李逵盡情耍弄,戴宗一連磕了五天響頭之后,羅真人才改口放行:“汝應上界天閑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你既然知道公孫勝是上天注定要應108星宿,共行大事的。干嘛一上來還非得扯什么此非出家人閑管之事的犢子。要我說,純粹就是為了找借口,修理李逵,賣弄手段,揚自己的威名。難怪公孫先生不像個修行之人,師傅就不講清修。
?
公孫勝的原型今已不可考,極有可能是一個虛構的角色。
宋江36人作亂,這是確有實事。最早的一份36好漢名單。公認為宋龔開的《三十六贊》但這份名單中并沒有公孫勝,卻有劉唐張橫、揚雄、三阮等二三流人物。到《大宋宣和遺事》,才開始有了公孫勝的名字。
尚不知是否為元人輯補而添入,卻并非什么頭領,僅一備員而已。而且關鍵是記載之中,公孫勝根本不是道士!
明嘉靖朝的名劇《寶劍記》(李開先作)之中,公孫勝乃是參軍,還是林沖的好友,書中記錄劫生辰綱之人中并沒有他,且也非楊志等十二制使(12個押運生辰綱之人),也不是宋江帶上山(雷橫朱仝等九人),足見作為少之又少。但書中講,宋江上山時,山寨內原有24人,那么除去晁蓋、楊志(此時已上梁山)兩撥共計20人之外,尚余四人,有可能公孫勝恰在這四人之中。從這也可以看出公孫勝在山寨中的地位很低,充數而已。所以,在《水滸傳》之外的文獻之中,樵人亦并沒有找到公孫勝是個道士及會法術的有關內容。
?
并且連他的出處、生平事跡均極少涉及。而在元代雜劇中,有關梁山的《燕青博魚》,《黃花峪》,《爭報恩》,《黑旋風雙獻功》等曲目也非常多,卻均不曾見到我們公孫道長的風采。施耐庵創作《水滸傳》,素材來源十分復雜,出現了許多情節上的沖突和角色塑造上的矛盾。公孫勝的人設混亂就是個例子。以道士的出家人身份,千里迢迢上門挑唆保長結伙打劫高官財物。
案發之后,投奔山賊。又黑吃黑占了別人的山頭,坐上了排行老三的交椅。這個亮相,本領高強,心狠手辣,出家人偏偏不做出家人的事兒。如果按這個軌跡發展下去,他就是個男版李莫愁。
但之后施耐庵筆鋒一轉,又將公孫道長陡然轉回到修真悟道的模式上去。公孫勝因為見到別人親人團聚,突然間心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重新看破紅塵,重新回歸家庭,重新皈依信仰去了。讀者剛剛適應了沒有公孫勝的梁山,但接下來,公孫勝又打著上應星宿的名義,接著為梁山建功立業,直至隨山寨招安,成為了官***師,奉旨打怪升級。然而當梁山即將遭遇最強的對手方臘之前,公孫勝又閃人了?!不是說好了上應星宿108弟兄共行天箴的嗎?可事情明明沒完啊?在大結局來臨之前,大法師毅然決然地表示,我師傅說了,到此為止,不許我再摻和了。于是公孫勝成為了唯一一個主動退出征討方臘任務的梁山好漢。同時他也是唯一一個兩次主動脫隊的梁山弟兄。
那你當初結什么拜發什么誓啊?
?
其實公孫勝這個矛盾重重,定位模糊的角色,正是由他的綽號極好的進行了詮釋——“入云龍”,云遮霧隱,首尾難現,東忽一鱗,西忽一爪,不辨其身,難識真容。
公孫勝在梁山名義上是長軍機密軍師,名義上是掌軍機密軍師,但他不善掌兵持印,臨陣廝殺,它的功能其實不應該是軍師,而是法師。
哎,大法師啊,你到底是個咋樣的人啊!
作者:文山樵人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南北通考》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