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自公眾號:天順祥殯葬文化;壽衣、壽盒、購墓、殯葬一條龍服務,歡迎登錄天順祥殯葬官網
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僅表現在朝堂之上,還表現在市井之中。人們生前不但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且死后還有崩薨卒死歿之別。古人對去世的稱謂,最常見的莫過于崩、薨、卒、死、歿了。在《禮記·曲禮》中有這樣的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足見古人對死亡的重視,接下來一起看一下。
【崩】“崩”字的本意是山倒塌,常見的組詞如山崩地裂等。但在古代,人們把皇帝的“死”看的很重,一旦有皇帝去世,常用山塌下來來形容。因此在很多文言文中,經常看到用“崩”字來表示古代帝王去世的描述。諸如《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云:“—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有這樣的描述:“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一說趙太后死(這里是尊稱),一說劉備(蜀漢帝王)。
【薨】“薨”字的本意是指古代諸侯的死,在國學經典《爾雅》中,這樣解釋“薨”:“薨,死也。”在《唐書·百官志》中,有這樣的描述:“凡喪,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魯文公薨,而東門遂鐐適立庶。”“薨”字除了表示諸侯去世外,還可以表示皇帝的高等級嬪妃及所生育的皇子或公主的死。在《紅樓夢》中賈元春去世時,賈璉急匆匆向王夫人報喪時說:“貴妃娘娘薨了”。
【卒】“卒”最早見于商朝的甲骨文,其本意為完成、終結,后引申為死亡。“卒”在古代稱大夫的死亡,《禮·曲禮》云:“大夫死曰卒。”有時也稱諸侯的死亡。《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這里表示諸侯的死。唐朝以后“卒”字的使用對象更為普遍了,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里有這樣的描述:“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這里的“卒”泛指死亡。現代的“卒”字,意義比較多,這里不一一累述。
【死】“死”字為現代漢語常用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意為生命的終止,后引申為無生命的、難活的、行不通的等義項。在《禮·曲禮》中有“庶人曰死”的描述,也即平民百姓的死亡稱“死”。“死”除了指平民百姓的死亡外,還有小孩子死亡的意思,《周禮·天官》云:“少曰死,老曰終。”此外,“死”還有“小人”死的意思,《禮·檀弓》云:“君子曰終,小人曰死。”現代人去世通常不說“死”,而是說某某走了,這樣除了表示對逝者的尊敬外,大概也有對君子、小人之別的忌諱吧。
【歿】歿通“沒”,表示死的意思,古人用沉沒來比喻死亡,因此在上古時代,人去世常寫成“沒”。《孔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沒”其大意是:從前,孔子死了。《論語·學而》中有這樣的描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其大意是: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的時候,要觀察其行為。《楚辭·懷沙》中“伯樂既沒”,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被引用為“伯樂既歿兮”。現代“歿”和“死”在表示死亡的時候,均泛指死亡。(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