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10年間,菜品融合達到了勢不可擋的地步,人們對味道的地域性差異也漸漸模糊,追求新奇、追求口感、追求食材、迎合當下人們口味的變化,廚師和餐飲經(jīng)理人們可謂是絞盡腦汁。但是有一條始終不變的定律,那就是人對記憶中味道的追尋,對傳統(tǒng)名菜的向往和對菜品人文的探尋。
茴香豆,是浙江紹興的一種叫法,紹興***中的下酒小菜,物美價廉。第一次知道茴香豆是在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里面寫到:"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xiàn)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
后來在北京去過一家叫孔乙己的餐廳,特意品嘗茴香豆的味道。煮好的茴香豆,味道咸香,豆質(zhì)軟糯。對孔乙己說的茴字的四種寫法并沒有什么興趣,有興趣的是品嘗茴香豆的樂趣。吃茴香豆要配上紹興的黃酒,抿上一口黃酒,吃上一顆茴香豆,慢慢體會當年孔乙己坐在咸亨***的八仙桌上,品嘗美酒美食,也是體會紹興風土人情的情節(jié)的細節(jié)。
茴香豆是用什么做的?
茴香豆是用蠶豆煮成的。蠶豆又叫胡豆、羅漢豆、川豆、佛豆等等。蠶豆是漢代傳入我國的,種植面積廣泛特別是在四川、云南、江蘇湖北等地。四川豆瓣醬就是用蠶豆為主要原料做成的。
蠶豆有很多品種,按種皮顏色的不同可分為青皮蠶豆、白皮蠶豆和紅皮蠶豆,按蠶豆大小可分為小粒蠶豆、中粒蠶豆和大粒蠶豆。蠶豆的食用***很多,可煮、炒、油炸,也可浸泡后剝?nèi)シN皮作炒菜或湯。制成蠶豆芽,其味更鮮美。蠶豆粉是***粉絲、粉皮等的原料,也可加工成豆沙,***糕點。蠶豆可蒸熟加工制成罐頭食品,還可制醬油、豆瓣醬、甜醬、辣醬等,如著名的四川胡豆辣醬。
蠶豆不同的做法,地域的差異,名稱也是不一樣的。煮蠶豆在我的家鄉(xiāng)叫做胡豆,傍晚十分就會有賣胡豆的小商販,用老式28的自行車馱著一個大鐵桶沿街叫賣,煮好的胡豆。煮胡豆和孔乙己當年在咸亨***吃的是一樣的,只是名稱的不同。蠶豆用油炸,炸到酥脆撒上鹽或者其它調(diào)料調(diào)味,叫做蘭花豆。
茴香豆了解紹興風土人情的味道
魯迅先生在咸亨***當伙計,說到了魯鎮(zhèn)的***和別處的不一樣,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掌柜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民國時期你紹興的***都十分里外間的,其實就跟現(xiàn)在餐廳的大堂和包間差多。紹興當?shù)氐狞S酒是可以溫了之后再喝的,下酒的小菜像鹽煮筍、茴香豆之類的都是很便宜的。
從那時候起黃酒、鹽煮筍、茴香豆就是干苦力和那些窮困潦倒的秀才們的美食,花上幾分錢喝酒解了乏,吃點便宜的茴香豆、鹽煮筍解了饞。
茴香豆的味道
現(xiàn)在食物非常豐富,吃豆子再也不是人們飽腹的需求,人們吃它只是為了那份文學書籍里的想念,年老的人品嘗那份回憶,年輕人吃那份新鮮。前幾天,自己特意買了些蠶豆,自己在家煮點茴香豆,想念當年期待大街上那悠揚的胡豆的吆喝聲。茴香豆做起來并不不復雜,味道也并沒有那么值得紀念,唯一吃的就是那份回憶。
煮茴香豆沒有那么難,難得在火候,燜煮好的茴香豆皮要爆開,去了皮豆子粉糯。煮茴香豆之前要先把蠶豆洗凈,置于容器內(nèi),加清水浸泡半天至豆軟,撈出洗凈,這樣可以讓豆子更容易變得粉糯。煮茴香豆加入桂皮、茴香、精鹽、白糖和清水煮成鹵汁,再放人蠶豆,大火燒沸后,改用小火煮4個小時左右至豆香四溢、豆質(zhì)軟糯、鹵汁被蠶豆飽飽的吸入體內(nèi)。
茴香豆是蠶豆大概是蠶豆比較簡單的做法,也是唯一不多的名菜之一。記得前幾年在一家寧波菜餐廳吃到過一道酥豆煲的小菜。
酥豆煲,據(jù)說這個菜是獲過大獎的奧,***這道菜的主料是蠶豆,殼脆肉酥,香肥細膩,帶著淡淡的花椒味。蠶豆是一個很不易烹調(diào)的原料,聽餐廳的廚師講這道菜是將蠶豆放入油鍋中炸,炸到外皮硬內(nèi)熟,在放入高湯中煨制,聽聽這過程足見這道菜的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