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字的演變
二、“絲”字的本意
三、“絲”字的現代含義
【名詞】(會意。從二糸。糸(mì),細絲。本義:蠶絲)絲,蠶所吐也。——《說文》。段注:“凡蠶者為絲、麻者為縷。”素絲五總。——《詩·召南·羔羊》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謂弦也。”——《禮記·樂記》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史記·貨殖列傳序》此織生于蠶繭,成于機杼。一絲而累,以至于寸。——《后漢書·列女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二月賣新絲,五月采新谷。——聶夷中《詠田家》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唐·白居易《重賦》又如:絲棉;絲網;絲韁(絲制的馬韁繩);絲人(治理蠶絲紡織綢布的人);絲布(蠶絲與麻、葛混制而成的布);絲婦(養蠶治絲的婦女);絲子(蠶絲);絲行(買賣生絲的商行);絲莊(舊時在華商與洋商間經營生絲貿易的中間商)泛指纖細如絲的東西。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樂府詩集·陌上桑》又如:絲鞭(用絲線裹制的軟鞭。古代招親,男女雙方遞送絲鞭,表示締結良緣);絲絡(絲線制成的網狀裝飾物);絲縷(蠶絲、絲線縷之類的統稱)(古代覆蓋在車軾上的絲織帷席);絲帛(絲與絲狀物的總稱);絲履(以絲織品制成的鞋);絲鞭(絲制的馬鞭);絲羅(絲織物名。質地輕軟,透氣透光性能較好)八音之一。指琴、瑟、琵琶等弦樂器〖stringedinstrument〗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絲中傳意緒,花里寄春情。——《玉臺新詠·王融詠琵琶》又如:絲抹(古代御宴之樂,先演奏絲樂,然后眾樂皆作,演者因稱為絲抹);絲簧(弦管樂器);絲鏞(泛指琴瑟鐘磬之類的樂器);絲竹會(有絲竹彈奏以助興的聚會);絲桐(琴,古代制琴多用桐木,練絲為弦,故稱之);絲管(琴瑟、簫、管類樂器);絲篁(絲弦樂器和竹管樂器);絲竹和鳴(音樂演奏的聲音非常和諧)喻指白發〖whitehairs〗。如:鏡中絲(鏡中照出之白發);鬢絲(兩鬢的白發)
【動詞】繅絲;紡絲〖spin〗男谷女絲行復歌。——杜甫《蠶谷行》又如:絲車(人力或機動的繅絲機具);絲枲(指繅絲織麻之事);絲絕(指絲織之絕技)【量詞】一種計算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微小單位長度或重量的微量。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至于分粟叅黍量絲數龠,實以仰稟圣規,詳參神恩。——北周·庾信《為晉陽公進玉律秤尺斗升表》表示極小或極少的量〖si,aunitoflength,volumeorweight〗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明·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又如:厘、毫、絲、忽。如:絲忽(形容極小或極少)
絲駒父鼎
四、帶有“絲”字的成語
紋絲不動、藕斷絲連、治絲益棼、絲絲入扣、蛛絲馬跡、一絲不茍、***、千絲萬縷、分厘毫絲、鸞膠鳳絲、染絲之嘆、心亂如絲、蛛絲塵網、游絲飛絮、慢條絲禮、吹竹彈絲、蠶絲牛毛、牽絲攀藤、皂絲麻線、單絲不成線、世掌絲綸、無絲有線、蛛絲蟲跡、一絲兩氣、快刀斬亂絲、牽絲扳藤、絲竹中年、絲竹筦弦、兔絲附女蘿、急竹繁絲、豪竹哀絲、繁絲急管、絲紛櫛比、羔羊素絲、鞭絲帽影、一絲半粟、一絲不線,單木不林、絲竹之音、鬢絲禪榻、調絲品竹、潘郎鬢絲、絲析發解、青絲白馬、獨繭抽絲、品竹彈絲、馬跡蛛絲、素絲良馬、殘絲斷魂、絲分縷析、絲繡平原、絲分縷解、一絲半縷、蛛絲煤尾、一絲不走、藕斷絲長、寸絲不掛、墨子泣絲、春蠶到死絲方盡、半絲半縷、紅絲暗系、牽絲扳藤、馬跡蛛絲、絲析發解、一絲半縷、絲繡平原、調絲品竹、絲分縷解、絲竹筦弦、急竹繁絲、品竹彈絲、青絲白馬、獨繭抽絲、素絲良馬、殘絲斷魂、絲分縷析、潘郎鬢絲、品竹調絲、嚴絲合縫、吐絲自縛、兔絲燕麥、命若懸絲、抽絲剝繭、絲恩發怨、絲發之功、絲來線去、絲竹管弦、萬縷千絲、哀絲豪竹、簡絲數米、豪竹哀絲、繁絲急管、藕斷絲長、寸絲不掛、鞭絲帽影、絲紛櫛比、羔羊素絲、絲毫不爽、弱管輕絲、哀絲豪肉、蠒絲牛毛、抽刀斷絲、藕斷絲不斷、皁絲麻線、寸絲半粟、擊石彈絲、銖積絲累、藕絲難殺、毫發絲粟、風絲不透、弄竹彈絲、分絲析縷、紋絲沒動。
許槤
五、樹東帶你細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出自晚唐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方去疾
樹東解譯: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容顏不再。長夜獨自吟詩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一作:蓬萊)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煩請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
樹東賞析: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更是因為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借用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蠟燭燒盡時才停止流淚,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至死不渝,成為一曲悲壯的千古絕唱。近日,因教學上的需要,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有的賞析文章進而把這句話理解成在寫“別后相思”。例如,蘇教版新課程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書上說,“頷聯(指這句話)寫別后相思,以兩個生動的比喻表白自己對所愛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這里的‘絲’和思念的‘思’諧音”。另外,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是一篇署名郝世峰的文章(國際在線),不但強調“絲”與“思”的諧音,來說明“春蠶到死絲方盡”在寫“思念”(文中的意思就是“別后思念”),而且,在賞析“蠟炬成灰淚始干”時,還借唐朝以前的詩句“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和“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思君如夜燭》),來證明“蠟燭燃淚”是在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
漢印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質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汗簡
今天,更多教育工作者喜歡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代表自己奉獻的精神!
樹東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