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兼草書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省直機關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曾任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安徽書壇》執行主編、安徽省國資系統書畫攝影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云鶴題寫。
大智若愚
走進福建周寧滴水巖
張桂守
滴水巖古稱“顯圣巖”。位于福建省周寧縣禮門鄉西面的半山巖壁上。巖壁正前方為人工湖,青山綠水倒映其間。巖壁寬300余米,高200余米,形似巨獅橫臥,危崖峭立,在巖壁半腰石洞,俗稱獅子洞。巖洞正上方崖頂有一泓常年不涸的泉眼,泉水永不間歇地往下飄灑,紛紛揚揚,似珠簾懸掛于洞口。山風吹過,忽而化為急雨,忽而又似飛霞山霧涌來,洞口茫茫莫辨,若有陽光,那珠簾水霧變幻成七彩繽紛彩虹,更令人嘆絕。滴水巖因此而得名。
宋代曾辟滴水巖為佛地,在洞中供奉佛像,稱“顯圣巖”。明景泰三年1452年,募捐興建大雄寶殿。成化七年1471年,繼建書舍,幾經擴建,更具規模,建筑至今完好。佛殿香爐臺下一地洞內有一口面積1平方米,深僅40厘米的小井,井水清澈,不見泉涌,泉水也不流動,從來不盈不損,飲之甘冽異常,沁人心脾,名靈光井,有詩曰:“飯杯靈巖水,放眼增千仞”。
清嘉慶進士,國史館總纂巍敬中游此題詩:
隱現樓臺縹緲岑,滴珠簾下洞口深。
天開壁洞群靈會,路轉溪橋獨客尋。
拾70余級臺階而上,洞口有一塊石匾曰“八閩首景”,是民國38年周寧縣長黃頤題寫。
大雄寶殿,二副楹聯曰:
忍耐公平,勝似靈山禮拜;
修心行善,何愁極樂難登。
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
露半天樓閣十二欄桿。
張桂守,現為中國楹聯學會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足跡游遍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逐夢前行,不負韶華”。拙作及藝術作品散見《中國楹聯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美術報》、《神州詩書畫報》、《書畫名家報》、《閩東日報》等,易見網絡《百度》、《今日頭條》、《騰訊新聞》、《藝術雜賞》、《詩詞軒》、《古村記》、《環球網·文旅》、《周寧現場》、《文化藝術》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