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紫的大海中央有一座島嶼,名叫克里特,它富饒而秀美,海浪環抱,人口眾多,有90座城市。那里語言匯雜,居住著阿卡亞人、慷慨豪放的純正克里特人、庫多尼亞人、3個多利亞人部落以及高貴的佩拉斯吉人。諸城之中,克諾索斯最為宏偉壯觀,由眾神之長宙斯所垂愛的米諾斯王統治……”
翻開《奧德賽》第19卷,我們可以看到荷馬借奧德修斯之口,對克里特島的不吝溢美之詞。克里特島位于希臘最南端,距離非洲大陸僅300公里,既是愛琴海的第一大島,也是地中海的第五大島。
然而,克里特島上真的存在過令荷馬如此心醉神迷的黃金時代嗎?對于20世紀以前的人們來說,那只不過是個夸大其詞的虛構故事而已。
所幸,有個自幼癡迷古希臘文化的英國男人,堅信這段關于克里特島的描寫確有其事,他耗費畢生之力,證明了它是比邁錫尼文明和希臘城邦文明更早的地中海文明中心,其成就令世界矚目。
幾塊小石頭,將歐洲史開端提早近千年1893年的某一天,歷史學者亞瑟·伊文思在游歷雅典期間,注意到當地婦女佩戴著一種被當做護身符的小石塊,上面刻著的由直線組成的象形文字,與當時世界上任何一種已知的古文字都不同,也沒有任何學者能夠看懂。這引起了伊文思極大的好奇心,他打聽到這些小石塊出自克里特島,于是親自登島四處查看,果然撿到了跟那些“護身符”文字相似的殘片,并由此產生了對克里特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強烈想法。
無獨有偶,早在1887年,發現了特洛伊城和邁錫尼文明的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謝里曼,就已經注意到克里特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可能帶來的考古價值。他在埃及一座古代神殿里看到一幅壁畫,壁畫上某些他所熟悉的邁錫尼元素令他做出了大膽的推斷:位于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文化,很可能吸納了北非埃及的文化脈絡,而作為中轉跳板的,正是位于二者海域之間的克里特島。
然而,謝里曼對于克里特島的發掘計劃受到層層阻礙,不久后他含恨而終。伊文思出于對古希臘文化的熱愛,不顧學界的多方質疑,繼承了謝里曼的未竟宏愿,斥巨資買下克里特島上最為宏偉雄壯的諸城之首——克諾索斯遺址所在的那片土地。這里距離克里特島北部海岸大約5公里,恰好靠近整條海岸線的中心,是一個可以密切監視島嶼東西兩端的戰略要地,在今天的伊拉克利翁東南部。那么,克諾索斯究竟是詩人口中的浪漫想象,還是存在過的真實歷史,很快會見分曉。
到了1900年春季,伊文思雇了150個人,連續挖掘了9個星期,先后耗費近30年時間,終于掘出了現代愛琴文明研究中最豐富的寶藏——米諾斯王宮。
經考古學家的科學手段測定,米諾斯王宮的建筑年代距今有3800年之久。這座王宮建在一個小山丘上,整體占地面積約為2.2萬平方米,有5層樓高,其中先進的上下水工程令人驚訝:他們用石頭建成的水道將雨水或山上流下的水蓄積后,再用管道將水引到浴室或廁所,最后以陶土管道將廢物臟水排掉。王宮結構錯綜復雜,1000多個功能各異的房間由臺階和走廊貫通串聯,包含國王和王后的寢宮、侍從的住所、貯藏食物的倉庫、逗牛嬉戲的表演場所等。這其中最著名的,是米諾斯王議事的雙面斧廳。據語言學家考證,“雙面斧”一詞在詞源上與迷宮有關,也代指埃及法老的王座,而雙面斧在埃及是一種護符,甚至還有所謂的“雙面斧祭司”,由此可見埃及文化對克里特文明的影響。
海上貿易發達,男女皆愛細腰關于執掌克里特的米諾斯王,荷馬史詩中稱其為宙斯垂愛之人,這源于宙斯的一段混亂情史。在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是宙斯的出生之地,他從父親手中奪取權位后,成為奧林匹斯眾神之王。有一次他見到腓尼基公主歐羅巴,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變成一只白色的公牛,強行馱著歐羅巴來到克里特島,在此UEYrkZg9IaJZ2X4LNL+5hw==與她生下了3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后來的克里特之王米諾斯。
為某位真實的統治者冠以天神血統,這在希臘神話中屢見不鮮,從西亞到南歐的眾多執政者們,幾乎每一個都與宙斯沾親帶故,這也完全符合“君權神授”的統治需求。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米諾斯”并不是某個克里特國王的名字,而是代代相傳的統治者稱謂,因為古代記錄中克里特數個世紀的統治者都叫米諾斯。
在米諾斯王宮問世后的一個世紀中,出土了大量涂有精美紋飾的陶器,青銅雕塑和兵器,反映舞蹈、戰爭和狩獵等場面的彩色壁畫,以及樣式繁復的黃金首飾等,呈現出一幅工藝水平精湛、富饒且奢華的文化經濟圖景。
有充分的考古證據表明,米諾斯人常與地中海東岸進行商貿往來,他們甚至可能把生意做到了美索不達米亞。例如,克諾索斯出土的一個白色罐子蓋上,刻有第三位希克索斯國王的名字;阿瓦里斯的希克索斯王宮的彩繪壁畫上,帶有濃郁的米諾斯風格。不僅如此,在克里特附近的島嶼,甚至西閃米特人曾居住的尼羅河沿岸以及地中海沿岸,都曾出土過色彩艷麗的克里特陶罐。這些令人嘖嘖稱奇的跡象顯示,米諾斯王朝的文明是以發達的海洋貿易為基礎,這與那些誕生于大河流域的古代農業文明截然不同。
通常而言,發達的海洋貿易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出現護衛航路安全的海軍力量。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解釋說,克諾索斯最初之所以建在內陸而非近海,“正是由于海盜猖獗。”他還寫道:“傳說中第一位建立海軍者是米諾斯,他是現在所謂‘希臘海’的主人,統治了基克拉澤斯群島……并在這些海域掃除海盜,以便有足夠的收入為其所用。”
克里特島以發達的經濟水平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基礎,在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6世紀相對安穩的生活氛圍中,孕育出絢爛的米諾斯文化,不僅達到了愛琴文明的高峰,也進入了克里特島的古典黃金時代。
克諾索斯王宮一間正廳的門廊壁畫上,描繪著藍色的海豚。
從出土的米諾斯王宮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克里特人與后世歐洲主流的金發碧眼、身材高大的諾迪克人種截然不同,更接近于地中海類型的伊比利亞人種,女人膚色白皙,男人則是曬后偏紅的皮膚,眼睛和頭發顏色很深,無論是壁畫上生活優渥的王公貴婦,還是地位卑微的侍從農夫,人人都有纖纖素腰,這種審美意趣明顯受到埃及和西亞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戴百合花冠的王子》和被考古學家戲稱為《巴黎貴婦》的兩幅壁畫。
另一方面,克里特是母系社會,女性地位尊崇,其藝術作品中呈現出顯著的女神崇拜特點。例如,一對著名的持蛇克里特女神塑像,其豐乳細腰肥臀的外形,既表達出當時的審美特征,又帶有明顯的生殖崇拜意味,這與后世邁錫尼時代和城邦時代尊崇男神的希臘宗教,可互為比照。
從“牛神”到“牛怪”,暗藏文明興衰演變除了獨特的女神崇拜之外,克里特文化中還將牛推到尊貴的地位,米諾斯王宮出土的壁畫和雕塑中都有很多關于牛的題材。事實上,“牛”這種宗教元素的出現,與克里特島的地理位置有關。我們知道地震多發于板塊交界處,而克里特島所處的愛琴海,正好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之一的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因此,自古以來,克里特時常發生地震和海嘯。人們將這種自然災害理解為海神的狂怒,因此他們又將海神波塞冬稱為“撼地神”,而波塞冬的圣物正是公牛。這也使得克里特盛行的逗牛游戲與后世的西班牙斗牛不同,他們并不會在游戲中傷害牛,而是將這種活動視為向海神獻禮的方式。
然而,在流傳至今的古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與牛相結合的元素,卻始終帶著陰郁和恐怖的氣息。在成書于公元前2世紀的希臘故事集《書庫》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米諾斯為了統治全國,聲稱自己的王權由眾神所賜,眾神會滿足他所有的祈求。人們對此表示懷疑,于是,米諾斯請求波塞冬送他一頭用于祭祀的牛。頃刻間,一頭健壯美麗的公牛從大海中一步步踏上克里特島的海岸。自此,克里特人便承認米諾斯為王。然而,波塞冬滿以為米諾斯會將這頭公牛作為祭品獻給自己,沒想到米諾斯動了私心,舍不得拿它去祭祀,把它趕入自己的牛群中,重新挑了一頭稍小的公牛用來獻給海神。波塞冬大怒,對米諾斯的妻子帕西法厄施下毒咒,讓她瘋狂愛上那頭健美的公牛。帕西法厄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找來傳奇工匠代達羅斯,制造了一頭內部中空、活靈活現的漂亮木制母牛,以此吸引公牛,她再鉆進木牛腹中與那頭公牛交媾。隨后,她生下了一個牛頭人身的可怕怪物。米諾斯一看就明白了真相,找代達羅斯設計了一座錯綜復雜的迷宮監獄,用以關押這個名為“米諾陶諾斯”的牛頭怪物,其名意為“米諾斯的牛”。
米諾斯王宮出土的眾多以“牛”為題材的壁畫和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牛背上的雜耍者》,展現逗牛的嬉戲場景
這就是著名的“米諾陶諾斯迷宮”。關于這個故事的后續,有兩個重要的衍生部分,一個是“伊卡洛斯之翼”,另一個是“阿里阿德涅之線”。在這兩個故事中,以假亂真的母牛、復雜的迷宮、能夠飛翔的翅膀、用以走出迷宮的線團,以及半人半獸的設定,都充滿著精妙工藝和以智取勝的古埃及元素,就像著名的斯芬克斯謎題和眾多獸首人身的神祇一樣,再次表明克里特文明深受埃及文化的影響。這與后來典型的奧林匹斯神話類型有明顯不同,無論是打贏泰坦之戰的宙斯,還是像赫拉克勒斯和忒修斯這樣的半神英雄,幾乎都是靠武力取勝,不再注重智謀和機巧,故事中也不再出現獸首人身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克里特人視為圣物的牛和智慧結晶的迷宮,演變為希臘神話中吃人的丑陋怪物和恐怖監獄,最后再由未來的雅典之王忒修斯親手殺死,當這些典型的克里特神話元素,以如此扭曲負面的方式,出現在主流敘事的奧林匹斯神話中,實際上暗合了那段歷史的興替——克里特人所向披靡的時代臨近尾聲,希臘人即將成為愛琴海的主人。
隕落文明遺留未解之謎經歷了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5世紀早期的長期繁榮之后,到了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里特島以北的島嶼發生了劇烈的火山爆發,不僅給克里特島帶來了致命的火山灰,極大損害了島上的農業和畜牧業,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和海嘯還破壞了海港城市,并摧毀了克里特人稱霸海洋的利器——船隊。
這個時期正值希臘本土的的邁錫尼人崛起,他們剽悍好斗,大舉入侵克里特島。此后,愛琴海的海上霸權由克里特島一帶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等地。然而,米諾斯文明并沒有灰飛煙滅,而是被希臘南部的本土所接受,成為孕育邁錫尼文明的土壤,影響了其文字、建筑風格和手工藝技術,學界將這一時期稱為“克里特-邁錫尼文明”。
還記得最初啟發伊文思的那些象形文字護身符嗎?隨后又有數千塊刻有這樣文字的泥板從克里特島出土,學界將其中少量的早期文字稱為“線形文字A”,而其中大量晚期石板刻的是“線形文字B”,后者正產生于“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期,并廣泛流行于整個愛琴海地區。
如今的克里特島,早在1913年重新投入希臘的懷抱,包括克諾索斯王宮和斐斯托斯王宮在內的豐富古代文明遺跡,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登島一睹其風采。
然而,克里特島最古老的“線形文字A”至今沒被破譯,圍繞著米諾斯文明的眾多爭議在一個世紀中愈演愈烈,而且還會在未來漫長的人類文明進程中留下無盡的遐想。
摘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