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根
一個名聲不大的野菜
如果沒有央視的宣傳報道,這個味道極其鮮美的野菜,或許涇溪水畔的六郎人仍會繼續“偷偷”地享用吧。
紅絲根是安徽省蕪湖市六郎鎮“素水八仙”之一,是冬、春季節六郎人樸實又鮮美的野菜。
叫兩三好友,溫一壺熱酒,嚼脆韌清香,快哉!
紅絲根的名聲不大
它滋養的植物卻是大名鼎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經·關雎》
這“紅絲根”便是我國第一篇詩歌總集第一首詩歌中出現的第一個植物,荇菜的根系。
不曉得3000年前吟唱《關雎》的“君子”,是否也吃了那滋養《詩經》“第一草”的紅絲根呢?
我想,若彼時“君子”站在涇溪水畔,那大抵是吃過吧。
就是不知,那年冬春,窈窕淑女有沒有為他搓洗紅絲根、為他溫一壺熱酒。
在此之前我沒有吃過紅絲根,但之后我勢必要嘗一嘗,反正中國到處都有荇菜。
當然,不僅為那一口清香脆韌,更為咀嚼那傳承3000年農業文化的味道。
沒吃過紅絲根,但不妨礙咱聊荇菜,這《詩經》“第一草”的“整體味道”其實更濃!
荇菜的“味道”,我淺薄的寫,大家深入的嚼。
植物·荇菜荇菜,龍膽科荇菜屬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不同地區有水荷葉、驢蹄菜等諸多別稱。
荇菜葉片形狀與初生荷葉、睡蓮和莼菜相似,漂浮于水面。
其花因品種不同顏色上有黃、白之分,細節上部分品種帶絨毛,花量大、花期長,甚是美觀。
圓柱形的莖細長柔軟多分枝、莖節,莖節處生根,根系漂浮在水里或生長在泥土中。
根的表皮呈現紅色或紅褐色,正因如此才有了“紅絲根”這個野菜的名字。
“荇菜是水環境的標識植物,荇菜所居,清水繚繞,污穢之地,荇菜無痕。如果當前你家鄉的池塘或湖泊中還生長著野生荇菜,那就說明水質條件相當良好。記得小時候我家鄉的湖面上,就滿是荇菜。唉,現在受到污染,已經看不到了。”
如果你看過網絡上有關荇菜的文章或視頻,對上面這段話是否似曾相識。
或許看過之后,有荇菜的地區為潔凈水源歡呼雀躍,沒荇菜的地方為水源污染氣憤哀嘆。
但事實上,研究發現荇菜沒有那么嬌貴,有荇菜生長的水源也不一定沒有受到污染;
反之荇菜是一種對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強的水生植物,只要不是重度污染的水源,一般情況下均可以存活。
當然水質環境越好它生長得越好這是不爭的事實。
文化·荇菜《詩經》***提到157種植物,其中糧谷24種、蔬菜38種、花果15種、草37種、樹木43種(《毛詩類釋》統計)。
麥、稻、葑、韭、桃、李、萱、蒲、桑、榆,諸多“大咖”都在,怎么就把荇菜放在第一篇,讓荇菜成了“第一草”呢?
荇菜好吃?
應該不是,畢竟古代贊頌其味道的文字不多,作為食物,它出現在了《救荒本草》,古人采食荇菜多為果腹充饑罷了。(還有一部記錄山居瑣事的《巖棲幽事》也記載了荇菜,這其中倒是夸了它好吃,不過吃的不是根而是莖、葉)。
荇菜漂亮?
應該也不是,在水里,荷不比它差;在陸地上,比它好看的,太多了。
荇菜之所以能成為《詩經》“第一草”可能有三個原因
其一是古人受水崇拜影響,在古代無論是耕種還是漁獵采摘,生活的一切都離不開水,所以古人常會伴水而居,對水有著深深的崇拜之情。荇菜是水生植物,常見、分布廣、易生長又能充饑果腹,所以將其放在第一位。其二是古人受生殖崇拜影響,古人認為荇菜與生殖相關,這一點的詳因,我不方便寫,怕引爭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趙國華先生的《生殖崇拜文化論》)。其三是古人受階級影響,荇菜在古代是祭祀用品,另外西漢《毛詩正義》中記載:“后妃采荇,諸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蘋藻。”,可見在當時荇菜的地位非常高。當然這些原因都是我們作為后人的猜測,不過農業文化的樂趣不就在于此嘛。
經濟·荇菜現如今,美味的蔬菜諸多,我們不再把荇菜作為果腹充饑的食物,但并不是說它沒有了經濟價值。
只是其價值順應時代,換了一種方式傳承。
它曾作飼料,依農家鄉伴湖而居,小時候荇菜在我們這兒和其它好多水草一樣,是優良的畜禽飼料,豬、鴨。鵝都挺愛吃。
當前農科人員對荇菜也相當重視
一方面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培養,育出不少漂亮的品種,很多景區都可以看到荇菜的身影。愛好水生植物的朋友還會將其養在盆中,其實想想挺愜意,看著盆中景,好似一夢回到3000年前。
另一方面,部分地區還會利用荇菜的植物學特性,抑制其它有害水生植物。
再一方面,荇菜還是良好的蜜源植物,不過荇菜蜜很少見,有待開發。
相信荇菜還有更多的經濟、文化價值值得開發,靜待。
最后想說,我一定會去嘗一嘗紅絲根的味道,希望你也去,5月我會去賞那荇菜花,希望你也去。
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植物科普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依農看天下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原創不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