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管朗讀:海珍
現在,每當想起小時候香噴噴的羊油餅,嘴里就會直流口水,那種猶如饕餮大餐的感覺總是讓我難以忘懷。
老家是魯西南平原深處的一個小村莊——成武縣秦灘集村。村名比較特殊,因為魯西南的很多村莊都是叫張莊、孫海、王樓、李集等之類的名字,“秦灘”這兩個字應該不符合大部分村莊命名的規則。相傳村名的由來是因為當年秦始皇東巡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途經本村時天快黑了,人馬扎營安寨在村東河灘上,住了一宿。按照當時的規矩,秦始皇途經住過的地方,走后必須用“秦”字命名該村的第一個字,村子當時是建在河灘上,又是個集市,所以叫秦灘集。
小時候老家過年,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殺一只羊,主餐喝羊湯是過年期間招待客人的主要方式。那時候的羊都是青山羊,自家喂養的,夏天吃青草,冬天吃干草或樹葉,不喂飼料,羊身上生長的羊油也很少,在生活還不富裕的年代,羊油也顯得非常珍貴。當時在成武縣買羊肉,一般都會要一小塊羊油,用來做紅湯羊肉湯,但這塊羊油是和羊肉一起稱的,價格一樣。
春節的羊油很珍貴,為了能夠長期存放,家里都是把生羊油放進鍋里進行煉制,準備一個大碗,將棉繩的一頭系在筷子上,另一頭再系個小短棒,將筷子橫在碗上,棉繩落在正中間,然后把煉好的羊油舀進碗里,等凝固以后,將羊油從碗里面扣下來,潔白如玉。將棉繩打個環結掛在墻上,可以保存到夏天也不壞。煉油剩下的油脂渣,加點咸鹽一拌,剛出鍋的饅頭掰開,將油脂渣夾進去,也是小時候好想吃的美味。
鏊子,是專門用來烙餅的,現在已被電餅鐺替代,在農村也很難見到了。鏊子烙餅,也是魯西南地區的一道傳統美食,和臨沂、泰安的玉米面煎餅不同,魯西南的烙餅是用白面做的,所以小時候能夠吃上烙餅,也只有是在改善生活或者家里來客人的時候。
小時候姑姑們來走親戚,家里都會烙餅,大部分都是烙單餅,里面卷根小蔥或蒜苗,吃起來也是津津有味。奶奶也會從廚房的墻上取下羊油,切上一小塊,剁碎,再拌進去切碎的韭菜或者青蔥,做成餅餡。將面劑子搟成薄餅,加上餅餡,攤勻,上面再蓋上一層餅,將周邊壓實,用烙餅軸挑起來放在鏊子上,來回翻幾遍,等到表面焦黃、餅皮起泡、香氣四溢的程度就算烙好了。這就是我們老家的羊油餅。
將烙好的羊油餅放在案板上,用刀十字形切成四塊,趁熱咬上一口,真是滿口流油,把嘴燙得哧哈哧哈的,大大***著味蕾,那種大快朵頤的過癮感覺絕對是一種美美的享受和期望的幸福。滿嘴噴香的羊油餅,如果再配上老家的紅湯羊肉湯,絕對是人家不可多得的美味,也是小時候最奢望的美食。
同事是***,她們的羊油餅和我老家的做法不太一樣。是將生羊油剁碎,加上蔥、姜、五香粉等調料做成餅餡,也是將餅餡攤在面餅上,上面蓋上一個面餅,再用烙餅軸搟一下,將兩張餅融合,放進電餅鐺烙熟。這種做法將羊油融進了面餅里面,吃起來口感更香。
小時候生活條件差,做飯炒菜,想多加點油就感覺非常奢侈,所以感覺油大的東西好吃。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都講究飲食健康,也不再饞油膩的食物,動物油脂更是很少有人吃了。但每每想起羊油餅,還是忍不住地引起條件反射,小時候的那種“下菜虎”(大概是自己搶著吃、怕別人多吃了的意思)吃相仿佛就在眼前。
回憶過去,珍惜當下!
(文中圖片羊油餅作者親自做的)
感謝菏澤廣播電視臺875新聞頻道、行風熱線欄目總監翟海珍女士友情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