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盧浮宮
歷史溯源
中世紀時,盧浮宮所在地是位于塞納河畔的一座存放王室檔案和珍寶的城堡。14世紀時,查理五世對城堡加以擴建,并作為王室行宮。1546年,佛朗索瓦一世想在此建造一座文藝復興式的宮殿,遂下令將所有的建筑拆除,著手興建盧浮宮。在盧浮宮動工的第二年,佛郎索瓦一世便去世了,以后歷代王朝不斷的加以擴建。1654年盧浮宮北翼的建筑工作基本完成。并初步形成了今天這樣的方形庭院輪廓。到路易十四時,盧浮宮的東面又修起了古樸典雅,裝重肅穆的廊柱。1682年,路易十四將王宮遷往凡爾賽宮,盧浮宮的建筑也暫時擱置。1789年,法國人民集體到凡爾賽向國王***,迫使王室重返巴黎。1793年,盧浮宮作為博物館正式對外***。19世紀初,拿破侖一世再次下令擴建盧浮宮,將其北端向西延伸,并另建一條與亨利四世的大畫廊平行的長廊。這項工程耗費了大量時間與金錢,直到1857年拿破侖三世執政后五年方告竣工。
盧浮宮內
建筑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盧浮宮博物館聞名天下,不僅在于其豐富,珍貴的文物展品,也在于博物館本身便是一部杰出的藝術品。盧浮宮博物館包括庭院在內占地19萬平方米,自東向西橫臥在塞納河右岸,整個建筑古樸端莊,精致典雅,值得一提的是,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一座21米高的玻璃金字塔拔地而起。這就是由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為博物館設計的出入口。這座金字塔設計別致,簡潔,明快,極富現代感,為盧浮宮博物館也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高達40萬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有古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有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世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以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盧浮宮三寶
蒙娜麗莎
每年有500多萬人拜訪盧浮宮,最不能錯過的是屬“盧浮宮三寶”:《蒙娜麗莎》、《勝利女神》、《米羅的維納斯》,它們都是備受世人贊美的不朽作品。《蒙娜麗莎》被放置在盧浮宮二樓中間的一個大廳中,由玻璃罩著,顯然受到特別的照顧。玻璃罩四周射出柔和的燈光,足以使觀眾看清畫面的各個細節。這副畫曾經被盜走,后又追索回來,其失而復得的傳奇經歷也令它更加珍貴。
勝利女神塑像
《勝利女神》創作于公元3世紀,高3.28米,是一尊站立在石墩上無頭無手的雕像,1863年從薩姆特拉斯島的神廟廢墟中被發掘出來,女神雖然殘缺不全,但在人們眼里她仍是完美的。
維納斯塑像
《米羅的維納斯》對于人們來說就更加熟悉了,她身高2.02米創作于公元2世紀,被認為是展現女性美的最杰出作品,維納斯雕像半裸著身軀,端莊而自然,不知傾倒了多少后人,她的周圍明天都集滿了觀眾。
參考資料:北京出版社
世界文明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