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絲途·昂揚”文化交流活動抵達泰國。
泰國在歷史上,有一個好聽的國名叫做“暹羅”。在中國的古籍上,最早出現"暹羅"這個國家的記載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元時期。
據宋元時期的史料記載:現在泰國的領土范圍內當時建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里的人為"暹人"。
而到了元末明初的時候,"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變成了一個國家"暹羅國"。有的學者認為是"羅斛國"兼并了"暹國",也有的學者認為是"暹國"兼并了"羅斛國",但無論過程如何,一個基本統一了整個目前泰國領土的暹羅國建立了。
那么,暹羅是什么意思呢?暹的英文名為Sayam或Siam,最初是印度人對泰國地區乃至中南半島的稱呼,Sayam或Siam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有兩種意思:黑色或黝黑皮膚;黃金或金黃色。
而暹羅,則是中文語境下對這個國家的稱呼。
實際上,暹羅國的主體民族是泰人,而這個民族不僅有著久遠的歷史,還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泰人(Thai),包含泰國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老撾的佬族(Lao)、緬甸的撣族(Shan)、印度的阿薩姆族(Assam)、中國的傣族(Dai)。
據說,泰人是古哀牢人后裔,源于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古人類。兩千多年以前,哀牢人吸收華夏文化、融合周邊眾多民族,初步形成現代泰人的雛形。
有學者認為,在公元1世紀的時候,泰人在中國的長江上流一代有著較為廣泛的分布,而到了公元10世紀左右的時候,泰人沿著瀾滄江、怒江南下遷徙到了中南半島,逐漸聚集在現在的泰國所在的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那么,泰人自己怎么稱呼自己民族建立的這個國家呢?
答案是沒有固定的稱呼。
原因是泰人對自己的國號觀念很淡薄,他們一般以都城的名字來稱呼國名,如都城在素可泰時,就自稱為"阿那札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等王朝時代亦然。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情況發生了改變。隨著英國、法國、荷蘭等西方國家在中南亞、南亞一帶紛紛開拓殖民地,和中國一樣,泰人也不可避免的參與到國際事務,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個正式的國號了。于是,他們采用了當時泰人相對比較公認的一個國號"勐泰"作為國名,到了1856年的時候,曼谷王朝出于適應國際習慣的目的,采用外界的稱呼Siam,即"暹羅"為正式國號。
此后的歷史證明,泰人這個古老的民族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也具有空前的民族凝聚力,他們建立的國家在18、19世紀帝國主義瓜分中南亞、南亞殖民地的狂潮中始終保持獨立自主,沒有被列強占為殖民地。
那么,后來暹羅國又怎么變成泰國了呢?
這和20世紀30年代以后在這個國家興起的被稱為"泛泰主義"的民族主義思潮有關。這種思潮認為泰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他們有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理應建立以自己族名為國號的國家,極力主張以族名"泰"來取代"暹羅"國名。
1939年,當時實際控制暹羅的人是著名的"泛泰主義"信徒,大軍閥鑾披汶·頌堪,在他的要求下,暹羅***通過決議,擬改國號為"泰國"。
而按照當時***的說法,他們改國名是基于三個考慮:
第一,"暹羅"一詞系外國語音譯而來,并非泰語。
第二,泰國的主體民族是泰人,為了紀念泰人和泰族,應該以族名命名國名。
第三,在當時的很多官方材料和文件中,都稱"泰族"被"暹羅"統治,這樣會使人誤以為統治這個國家的是另一個被稱為"暹羅"的民族。
最后,這個提議通過了全民公決,暹羅國正式改名的為泰國。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鑾披汶·頌堪領導的泰國***實行親日政策,成為日本在東南亞的"友好鄰邦"。1944年,日本在東南亞敗局已定,親日的泰國***也垮臺,新上臺的***在反法斯同盟國的要求下,于1945年2月又將國號恢復為"暹羅"。
三年之后,鑾披汶·頌堪通過軍事政變,在暹羅重新上臺,再登首相寶座,1949年5月11日第二次改國號為"泰國"。
這次鑾披汶·頌堪的統治更加穩定,統治時間更長,此后他更是有了泰國"永年宰相"的尊稱,泰國的國名自此就再也沒有改過了。
這就是"暹羅國"變成"泰國"的整個過程,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民族,建立了一個近千年歷史的偉大的國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