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婁花通訊員劉旭剛聶慧哲
11月2日,記者獲悉,隨著青島鋼鐵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青鋼)檔案遷入青島市檔案館工商館庫房,所有近四年來參與該項工作的人都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四年磨一劍,正果終修成,回首來時路,有雨亦有晴。青鋼檔案的整體接收入庫是青島市檔案館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其服務國企改革、勇于擔當作為的充分體現。如果說青鋼檔案本身就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那么青島市檔案館整體接收青鋼檔案的做法,以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經驗和吸取的諸多教訓,無疑更是無價之寶。
企業轉制,檔案處置陷困境
2016年12月17日,青島市***與中信集團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推動青鋼向國內一流特鋼企業轉型升級。12月24日青鋼老廠區全部關停。2017年1月24日,青島市***舉行了與中信集團青島特鋼合作重組簽約儀式。此后,戰略重組工作穩步推進,青島特鋼以獨立運作的方式開始進行生產經營。
青鋼改制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原企業的人員、廠房、設備、技術、資產、檔案等都面臨著如何處置問題。而對于一個建廠60余年、曾經擁有近2萬名職工、在青島國民經濟發展史上業績彪炳的市直國有企業,其遺留的10萬余件檔案資料的處置難題,也擺在了青島檔案人的面前。
毋庸諱言,檔案既是有形資產,也是無形資產。做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檔案的價值往往是難以估量的。一旦處置不慎,其損失也往往是無法彌補的。因此,如何妥善處置檔案成了青鋼資產能夠按計劃進行處置的必要條件。但是,如何確保青鋼因企業產權變動所遺留的檔案資產能得到規范和安全管理?如何確保青鋼在產權變動過程中對檔案的利用需求?所有人莫衷一是。一時間,青鋼檔案的處置工作面臨著重重困難。
無“庫房”
青鋼改制后,檔案被暫存在原青鋼老廠區的研發樓內。由于研發樓自身也屬于被處置資產,所以沒有人清楚檔案在研發樓能暫存多久。由于這些需要處置的檔案數量巨大,未經過系統整理前的統計約有近10萬卷。這意味著給這么大批量的檔案找“新家”,既要有滿足保管條件的***檔案庫房,又要符合檔案法對改制企業檔案處置的規定,既要有能夠長期提供檔案保管利用的基本條件,還要為國家節約經費資金。這樣的“新家”條件,無論是青鋼本身,還是其托管的國有企業,或者是一些檔案寄存中心,都是望塵莫及,相去甚遠。
未“整理”
進入處置流程的青鋼檔案,需要重新分類整理。分類意味著各種門類、各種載體、各個全宗的檔案資料整合重組,一些基建、設備、科技、產品等檔案流向不同的接收方,或者進入銷毀流程。而按規定保留的管理類、會計類、合同類檔案以及大量實物、資料等,需要重新整理,以滿足日后檔案的長久保管和有效開發利用。但是,應該按照什么規范整理這些檔案,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另一道難題。
難“利用”
青鋼檔案數量巨大,很多檔案在青鋼處置過程中仍發揮著巨大作用。其中,會計檔案在資產處置過程中經常被調用,大量的職工退休、轉崗也需要經常查找相關檔案。這意味著,青鋼檔案的利用工作不僅不能因企業改制而停止,還應有一套完善的利用辦法。但是,在全部檔案尚未完成整理,且檔案的保存場地尚未解決的情況下,開展檔案的利用工作,其難度可想而知。就這樣,青鋼檔案的處置工作陷入困境。
勇于擔當,檔案館迎難而上
就在青鋼因檔案如何處置而一籌莫展之際,青島市檔案館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件關乎青島市工商企業檔案工作發展的大事——建設工商館。工商館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建筑面積25860平方米,主要用來保存青島市工商企業的應進館檔案,同時全面系統展示青島工商業發展歷史,計劃2020年底啟用。
獲悉青島市檔案館有可能解決青鋼檔案的存放問題,青鋼方面如獲至寶,立即派人與青島市檔案館進行溝通。與此同時,青鋼檔案處置工作的困境也已引起了青島市檔案館的關注,有關領導和同志多次向青鋼方面進行問詢并及時出謀劃策。由此,雙方攜手,開啟了一場青鋼檔案處置工作的“持久戰”。
2017年2月,青島市檔案館館長姜永河一行在聽取了青鋼有關檔案處置方案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情況匯報后,深入廢舊老廠區、生產線、“東方紅”火車運輸軌道和擬處置檔案保管現場,仔細探查散落的各類設施設備、生產工具和生產生活用品等實物,翻閱每類檔案資料。姜永河館長表示青島市檔案館將全力支持青鋼在搬遷改造過程中檔案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實現青島鋼鐵發展歷史檔案資料的收集齊全完整和妥善保管。同時,提出了企業文化遺產保護和青島市工商企業歷史展覽中心建設合作共贏思路。姜永河館長的話無疑給青鋼人吃了一顆定心丸,以至于青鋼人開玩笑說終于有了種撥云見日的感覺。
2017年6月7日,青鋼劃歸青島城投集團托管。城投集團成立了青鋼檔案處置工作小組,對接青島市檔案館。至此,三方共同協調,從青鋼檔案歸屬流向到整理方案,從整理標準到檔案裝具,一直到進館時間等,都做了詳細研究,并于2018年8月形成了《關于青鋼老廠區檔案資料接收進館的意見》。
2020年6月4日,青島市檔案館對青鋼檔案處置工作進行了檢查指導。僅僅過了一個多月的7月15日,青島城投集團即根據市檔案館的指導意見,形成了《關于青鋼檔案進館整改方案》,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全面整改。同時還提出“由于2020年10月是青鋼基金還款期,根據國有資產處置計劃,青鋼檔案暫存的研發樓將整體對外出售用于償還即將到期的基金。鑒于時間較為緊迫,為確保檔案資產能夠得到規范和安全管理,切實保護青鋼寶貴的檔案史料,特函請將青鋼檔案資料于2020年10月底前移交貴館進行統一規范管理?!?/p>
對于青島市檔案館而言,這意味著2020年10月,工商館必須交付使用。雖然根據既定工期,工商館10月份交付使用并無問題。但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工商館的建設一度陷入停滯,很多工期都是一拖再拖,即便在7月份的時候,也沒有人敢確定10月份工商館能否交付使用。但是,檔案不能等,檔案進館時間也不能拖。為此,市檔案館決定排除萬難,想方設法推進工程進度。2020年的國慶中秋長假,是工商館建設收尾階段,參與建設的同志為了不影響工期,連續幾個晝夜奮戰在施工現場。最終,工商館得以在10月9日通過了整體竣工驗收。
仿佛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當青鋼檔案在2020年10月21日搬進工商館時,很多人都長吁了一口氣說,我們贏了。
整體接收,誕生了多個第一
2020年9月29日,青島市檔案館與青鋼簽署了《關于青島鋼鐵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檔案處置有關問題的協議》,青鋼檔案整體搬遷工作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最后階段的準備與實施工作是緊張而忙碌的,每個人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什么紕漏。只是,當所有工作宣告結束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項工作不僅是工商館的“第一次”檔案接收工作,它還創下了青島市檔案館的多項“第一”。
第一次大批量整建制接收企業檔案
青鋼改制遺留檔案,經初步整理,尚有6.7萬卷(件)需要移交進館,包括管理類、會計類、照片類、合同類、實物類等,還包括6000多件已故職工檔案。青島市檔案館的很多同志都從事企業檔案工作指導多年,也曾多次接收青島市破產企業檔案進館。但是,如此大批量整建制的企業檔案接收進館,他們都是第一次經歷。事實上,這樣大批量接收企業檔案,即便在國內檔案界也不多見。
第一次“人與檔案”共同進館
按照規定,未經整理或處置完畢的檔案不能移交進館。而青鋼檔案由于數量巨大,截至2020年9月底,尚有大量會計檔案尚未整理完畢,且會計檔案因資產處置需經常調用,這意味著青鋼檔案無法按照正常的接收手續進館。為了不影響青鋼資產整體處置計劃,不影響檔案的搬遷入庫,青島市檔案館、青島城投集團開創性地提出“人與檔案”共同進館的方案。即由青鋼安排2名專職人員,一并到工商館專職負責青鋼檔案處置的后續事宜,包括青鋼檔案的日常管理、整理及辦理檔案移交進館手續,為青鋼資產處置提供檔案查閱利用服務。這一舉措,既解決了檔案移交條件不具備、手續不完整問題,也能夠幫助消化企業改制職工安排問題,一攬子解決了青鋼檔案搬遷及后續的整理、利用等諸多問題。
第一次大批量接收已故職工檔案
在青鋼檔案中包含了6513件已故職工檔案。按照青島市有關規定,對國有企業職工檔案實行屬地化管理,移交職工戶口所在地,其中未對已故職工檔案流向進行明確規定。已故職工檔案做為立檔單位檔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漸成為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這些檔案,見證了幾代人從農村到城市、從就業到退休直至故去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工業發展、就業狀況、人口遷徙等具有較高的保存價值。早在2017年,青島市檔案局就和市人社局共同制定了已故職工檔案整理標準和移交辦法,青島市檔案館試點接收已故職工檔案進館。青鋼已故職工檔案接收進館,是青島市檔案館拓寬接收范圍、優化館藏結構、豐富館藏資源的創新舉措,開創了國內國家綜合檔案館的先河。
接下來,青島市檔案館將承續這一良好開端,與青鋼密切配合,盡快實現其檔案的實質性進館,并盡快推進相關檔案的挖掘工作,讓青鋼檔案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青島市檔案館將持續關注本市改制企業的檔案現狀,努力解決國企改革中的“后顧之憂”。
凡屬過往,皆為序章。未來,青島市檔案館工商館將繼續以干在實處的擔當和做為,把***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檔案工作的生動實踐,為青島市的企業檔案工作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