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本期故事緊接上回,敘述趙襄子反敗為勝的故事。
(二)晉陽:趙簡子的先手棋
趙襄子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趙簡子,就是童話故事《中山狼傳》中,把狼追得說了人話的家伙。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長子伯魯,幼子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卻不知道哪一個更好,于是想了個主意,把自己的日常訓誡寫在竹簡上,讓兩個兒子記誦。
三年后,趙簡子叫來兩個兒子現場“考核”,大兒子伯魯早把訓誡丟到了爪哇國,而小兒子無恤不僅對答如流,還一直保存著父親賜給的竹簡。
在選定無恤(趙襄子)作為繼承人后,趙簡子又叫來親信尹鐸,讓他到趙氏的封地晉陽任職。尹鐸問:“您讓我去是抽絲剝繭般搜刮財富呢,還是作為保障之地?”趙簡子說:“作為保障(之地)。”于是,尹鐸到了晉陽后變著法子減征賦稅,受到民眾熱烈歡迎。
深謀遠慮的趙簡子生前特地提醒對無恤說:“萬一哪天晉國亂了,一定以晉陽作歸宿。”
趙襄子逃亡晉陽,智、韓、魏尾隨而至。在一年多的時間中,趙襄子四門緊閉,只以弓箭御敵。三家久攻不下,于是引來汾水灌城。
汾水洶涌而來,堪堪漫過晉陽城墻。城內居民的灶臺都被泡塌,甚至爬出了青蛙,但是滿城民眾抗戰到底,毫無叛意。
趙襄子坐臥不安,智瑤卻開心不已。這天,魏桓子當“司機”,韓康子做“保鏢”,跟從智瑤巡視“前線”。智瑤看著泡在水中的晉陽城洋洋得意地說:“看到了吧?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讓人亡國。”
魏桓子一聽,用胳膊肘頂了下韓康子,韓康子踩了下魏桓子,因為兩家的都城也分別在汾水和絳河的威脅下。
視察歸來,謀士疵對智瑤說:“您可要小心,韓魏兩家要反叛了?”
智瑤:“你怎么知道?”
“我從常情推斷的。韓魏兩家幫忙攻打趙家,趙家亡了,就輪到他們兩家。現在晉陽城泡在水里,連馬都快吃光了,破城指日可待,但是兩人不僅不高興,反倒面有憂色,所以肯定要反叛了。”
智瑤覺得有些道理,就當面追問韓魏二人,兩人裝出一副不可思議的神情辯解說:“這一定是離間的小人為趙家游說,晉陽城破在即,趙家的封地馬上到手,我們怎么傻到去冒險?”
二人告辭離開,疵進來問智瑤說:“主公怎么把我的話告訴他們了?”
智瑤驚訝地問:“你怎么知道?”
“剛才我在門口碰見了,兩人認真地看我后匆忙離去,因為知道我看穿了他們心思。”
智瑤不以為然,疵知道智瑤必敗無疑,于是請求出使齊國,溜之大吉。
(三)智氏滅族刺客報恩
就在智瑤沉浸在即將大獲全勝的喜悅之中時,走投無路的趙襄子決定冒險一試。
一天深夜,趙襄子派親信張孟談涉水出城,找到韓、魏二人,曉以利害說:“唇亡則齒寒,趙家滅亡了,下一步就是韓魏兩家。”
韓魏兩人正為此事發愁,于是三家一拍即合,約定了進攻智瑤的日期。
約定的日子來了,當天晚上趁智瑤的守軍不備,趙襄子派人占領了汾水決口處,改道反灌智瑤大營。隨后,韓、趙、魏三家聯軍對智氏軍隊發起猛烈攻擊。
智瑤在夢中醒來,還未來得及反抗,就被亂刀砍殺在水中,隨后,整個家族亦被盡數剿滅。
智瑤死了,他的頭顱被恨之入骨的趙襄子做了飲水的漆器,因為智瑤不僅攻打趙家,此前還曾多次勸趙簡子不要立他當繼承人。
智瑤生前有一個很器重的手下——豫讓。智氏滅族后,豫讓逃到山中,一心為他復仇。
為了接近趙襄子,豫讓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罰的人,應聘到趙襄子家修廁所,伺機行刺。
趙襄子如廁,忽然心中悸動,立刻下令拘捕所有修廁之人進行審問,豫讓暴露。手下人要殺豫讓,趙襄子沒有答應說:“他是個賢人,我以后小心避讓就是了。”
豫讓沒有死心,不久之后,他開始自我“整容”,具體***是:把漆涂在身上,讓皮膚潰爛。吞下火炭讓嗓子變啞……經過這番折騰后,豫讓在街上行乞,連妻子都沒有認出來。
一天,趙襄子騎馬外出,豫讓早早埋伏在橋下。襄子來到橋上,馬突然受驚,趙襄子說:“豫讓一定就在附近。”
手下人一搜,果然是豫讓。趙簡子不高興了說:“你曾經侍奉過范、中行氏,后來才侍奉智瑤,為什么范、中行氏死了,你毫不在意,智瑤死了你一門心思報仇?”
豫讓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范、中行氏以普通人看待我,我以普通人來報答。智伯以國士禮遇我,我以國士之禮報答他。
趙簡子流著淚嘆息說:“唉,豫讓先生啊,你為智伯報仇,已算成名了。我也寬恕過你,也足夠了,這次不能饒恕你了,你安排下后事吧。”
豫讓感激地趙簡子說:“我罪有應得,但有一個請求,能否賞給我一件您的衣服,我刺幾下,滿足我復仇的心愿。這樣死后,我可以報答智伯于九泉之下,沒有遺憾了。”
趙簡子答應了,讓人拿著自己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而后揮劍自刎。
消息傳來,很多趙人流下了眼淚。
國學經典欣賞: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
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醳去之。
——《史記?刺客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