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外地人來說,正定的名氣遠超河北省會石家莊,而隆興寺又是整個正定最大的寶藏,被稱為中國十大名剎、京外名剎之首,擁有六項全國之最,其氣場甚至大過現在正定整個縣城。
來造訪過隆興寺的名人太多,對寺廟描寫介紹的文章數不勝數,讓人反而有些不知該如何下筆。很多游客來到這座寺廟前,無需走進寺廟,只是在門口,也能感受到這座寺廟的古老和雄偉。
歷史上的隆興寺曾有著十幾重的殿宇,自隋朝始建后,有些翻新有些消失,如今現存的即使是已經縮小后的,即使只是遺跡,也算是國內保存良好的佼佼者了。
摩尼殿中被魯迅贊為“東方美神”的倒坐觀音。參觀完摩尼殿走到壁照后,當你一回身,陽光從殿外灑進,剛好照在觀音身上,還有她身后的那個極樂世界——大海、海中的普陀仙山、凡人與仙人、飛鳥與走獸、山石嶙峋,祥云繚繞,一切都在點點陽光中顯出夢幻般的仙境色彩。而觀音坐姿泛著一種輕松愜意,臉上有淺淺笑意,讓人覺得她是人而非神。
摩尼殿四壁繪有明代壁畫,整面壁畫色調為青綠色,人物服飾綴有紅色,衣帶飄飄。這已經是經過千百年磨損脫落后的景象,想象一下,如果在新作之初我們得以觀看,那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色調、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旖旎飄搖的人物姿態,該是多讓人沉迷贊嘆。
整個寺廟都籠罩在一種古樸的氣息之中,古跡自帶的那種時光的味道,那份飽經滄桑感覺,是仿古建筑望塵莫及的。
初春時節,新木已經泛綠,古樹卻好像穩重的老人,遲遲未抽新芽,干枯的樹枝仿佛遒勁的筆跡遠遠劃過天空,映襯著年代久遠的建筑,將人們從花花世界中抽離,將躁動的心情撫平撫靜。
出摩尼殿,再往后走就到了清代重建的戒壇,壇內供有明代銅鑄雙面佛像,二佛相背而坐,背身相連,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而坐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
慈氏閣是隆興寺的王牌之一,屬北宋二層樓閣式建筑,閣內供奉的木雕彌勒像為宋代原物,彌勒是古印度語,意譯為慈氏。閣內幾種顏色搭配出活潑的色調,好像春天提前一步先來到了這里,在整座寺廟中,這種輕松的感覺有些難得。
轉輪藏閣和閣中的轉輪藏都為宋代所建,后者更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木制轉輪藏。用現代人能理解的說法,所謂轉輪藏就是一座收藏經文的旋轉書架,從外形看好像一座八角亭子,內部構造又遠比亭子復雜炫目,中間有一根高達10余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梁架結構巧妙,據說只需手指輕輕一推,這個龐然大物便可徐徐轉動。
寺內另一個王牌——著名的龍藏寺碑原件,是國內現存僅有的3塊隋碑之一。
當你細細打量寺中的殿宇和佛像菩薩時,總會在心中生出敬畏之感,外在高大形象是一方面,那些神佛自帶的肅穆,還有整座寺廟營造的莊重感是另一個原因。
說起來,隆興寺最有名的就是這座北宋時所鑄的千手千眼觀音銅立像。關于當初建造的艱辛,還有一段佳話。整個觀音像高21.3米,必須盡力仰頭而視,造像體量的碩大便是當初工匠們艱辛付出的佐證。
毗盧殿原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后因寺院殘破,遷建于隆興寺內。殿內供奉明代銅鑄毗盧佛像,像高6.42米,自下而上逐層漸收,形似寶塔,分三層,每層都有四尊毗盧佛,三層蓮座的一千個蓮瓣上都鑄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繞毗盧佛的格局,整體共計1072尊佛像。
梁思成先生有許多關于隆興寺的描述,傳達出這座寺廟的精髓和價值,然而文字總不免抽象,這座寺廟的格局,寺內古跡的精美壯麗,其實值得每個人親眼見證,親至體會。(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贊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