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馬齊喑,此典首出蘇軾《三馬圖贊》序。
時西域貢馬,首高八尺,龍頭而鳳膺,虎脊而豹章。出東華門,入天馬監,振鬃長鳴,萬馬皆喑,父老縱觀以為未始見也。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龔自珍在南下途中,看到土地荒蕪、民生凋敝的景象,覺得在這毫無生氣的時代,必須要有優秀人才出來實行大的改革,才能打破這死氣沉沉的局面。
又聯想到自己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變革現實,富國強民;這種主張不僅得不到實現,反而屢遭打擊和迫害。
此時此刻,龔自珍滿腔的憤懣,迫切希望改革圖新,似乎感受到了大地風雷的殷切呼喚、于是心中悠然吟出: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表達了龔自珍對改革求強的愿望,殷切希望人民振作精神,奮起圖強!
這首詩收錄在龔自珍《己亥雜詩》中。
成語“萬馬齊喑”即由龔自珍的這首詩產生。原意指,需要依靠像暴風、雷霆那樣的巨大變革,來恢復中國的生機;人們不敢講話,是一種可悲的現象。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