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帶來了少林武功?非也!
公元4世紀末期,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北魏政權。為了統治的需要,麻痹勞苦大眾的反抗意志,統治階級大力推崇佛教。依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僅北魏境內就建有寺院三萬多座,這些寺院消耗了巨半的財政收入,也加速了國家的衰落。
就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少林寺落成了。為了安頓從西域來傳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孝文帝下詔在嵩山少室山陰建造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而在此時,達摩祖師還沒有出生。也就是說,達摩祖師并不是少林寺的創始人。
菩提達摩的劇照
少林寺建成幾十年后,已經初級規模,依據典籍記載,已經有了僧侶“二三百人”,這時候達摩才來到中土。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一位南部天竺僧人來到少室山修行,后來被尊稱為“菩提達摩”。他來到少室山后,據說是進行了面壁修行,其實是練習一種心靈瑜伽術,目的是達到否認客觀現實世界的心理狀態。而禪宗思想,就是佛教中否認客觀世界的唯心主義的巔峰。禪宗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圍繞“成佛”的信仰目標而展開。而要想成佛,按照佛家理論得創建一個與現實世界分離的“真如法界”。在禪宗誕生以前,盡管任何一個派別都以唯心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其目的是竭盡所能地否認物質世界的屬性,但并未都否認世界運行的規律。但禪宗來得最為徹底,連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都不認可,可謂是佛教歷史上最彰顯唯心主義思想的一個派別。
禪宗雖然有很多支流,但歸根到底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千方百計從各個角度徹底否認現實世界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不但否認個人存在的真實性(自無),而且認為人的一切認識***都不可能接觸到真理。禪宗的真理,指的就是存在一個不可描述的佛國真如法界。禪宗的核心思想即:只要修行者承認現實世界是虛幻不實的,則可以進入真如佛界。用大白話說,只要你徹底接受唯心主義思想,你即可成佛,就可以立即脫離現實世界的苦海。
在禪宗的修行者看來,只要思想境界到了(即最徹底的接受唯心主義,最徹底的否認現實世界),就等于成佛了。
據記載,達摩在少室山一共面壁了九年,他的具體工作原理,就是通過不間斷的心靈瑜伽術的修行來堅固個人信念,即:客觀世界是無他,本質是虛幻不實。人類之所以不能接受佛教的真理(真如),原因就是人的生理感覺器官蒙蔽了真相(客塵障故)。
達摩做了九年的面壁修行,為的是要徹底否認人的生理感覺器官,認為人的生理感覺器官的感知都是虛妄的。既然感官一概皆是假的,那么就推論出人的一切對外界的感覺都是虛幻不實的(唯有佛是真實的)。不但人的感官是虛假的,一切人的感覺都是虛假的,而且繼而推斷出終極結論:甚至連外界也是虛構的,是不真實的。
這位達摩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練習,自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修行的目的,即悟到了成佛的正確打開方式,于是他便開始在少林寺傳授禪宗思想。他去世之后,又經過三四代弟子的不懈努力和推廣,逐漸使少林寺成為當時中土禪宗思想傳播的中心。
要注意的是,少林寺是得到北魏皇室支持的,實際上就是皇家寺院,所以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有了強大后臺的少林寺,現在又有了強大的理論工具,猶如虎添翼,名氣更加遠播。
達摩祖師的畫像
不過,達摩祖師創立了少林武學的事,完全屬于虛構。其實,他就是一個體弱的凡人,一個普通的修行僧侶,并沒有什么高超的武功,并不存在任何特殊能力。至于所謂的“一葦渡江”神跡,那更是后人的傳說。史書中關于達摩的文字,沒有留下任何達摩大師跟他人進行打斗,或展示神跡的記載。后人傳說達摩是很厲害的武術大師的根據,主要來自“達摩祖師創立《易筋經》”的傳說。很多武俠小說就延用了這樣的傳說。但據武學考據家唐豪先生的考察,這部《易筋經》里面居然講到道家陰陽采補的***,跟漢傳佛教的戒律大相徑庭,所以它是后人偽作無疑。既然《易筋經》本身就是偽經,自然不可能是達摩所創作了。
那么,《易筋經》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驚天動地的武學秘籍嗎?非也。依據中科院專家聯合中國體育大學***人士的研究考證,《易筋經》其實就是一種***術,與武功技擊沒有任何關系。
《天龍八部》的劇照
為什么少林寺享有千年不衰的武學威名呢?
這其實與少林寺的龐大產業有關。
從南北朝到隋唐,佛教的實力總體上在不斷發展壯大,寺院經濟已經成為國家中強大的勢力。而像少林寺這樣的大寺廟,有大量的田產、奴仆。在隋代,少林寺就一次性獲得上千畝的賞賜田地。北宋時期,少林寺已經擁有土地14000多畝,寺基540畝,樓臺殿閣5000余間。為了保衛這些財產,寺廟自然也會蓄養一些武裝力量,這就是僧兵,或者說武僧。
這個就是十方叢林的標志:韋陀像雙手合掌,降魔杵橫置于雙掌之上
按照開國將軍皮定鈞回憶錄里面的說法,少林寺在解放前就是超級大地主,屬于剝削階級。當時僧兵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為了向佃戶收租。皮定均將軍親自有過調查,他指出:解放前的少林寺,乃是嵩山地區最大的地主,方圓數十里都是少林寺據有的土地。又據《嵩山志》的記載,歷史上少林寺武僧的主要職責,就是用于收租。
少林寺是典型的子孫叢林,寺院的財富是世襲制,一般不接受掛單。少林寺是一個典型的獨立經濟組織,擁有龐大的寺廟產業。方丈相當于家主,可以自由支配家產。方丈年紀大了總要去世,但權利和財產必須要交接下去,這時候方丈就會選定一個自己的弟子坐自己的位子。這種師資相承的世襲制,除了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和世俗家庭的父傳子、子傳孫沒有區別,所以這樣的寺廟被稱之為子孫叢林。
作為子孫叢林的寺院主持或者方丈,將這個位子以類似世俗家族“父傳子”的方式往下傳,有義務擴大寺院的產業經濟。這樣說吧,寺院就是一家集團公司,主持就是集團公司的老總,有義務解決全寺院僧人的飯食溫飽。人都是有貪欲的,出家人同樣不例外,解決基本溫飽后是不能止步的,所以寺院經濟要不斷擴張。當然,從這個角度看,寺院主持的做法并沒有錯。
《笑傲江湖》里的方證大師
其實不止是少林寺擁有寺廟經濟,全國的寺院都差不多,寺廟經濟與世俗無二致。他們和地主階級一樣,長期向佃農放租,驅使農工為寺院勞動。據《洛陽集》記載,洛陽城外一家中等規模的寺廟,每逢到了收獲季節,一次性出動3000多名農民為自己收割麥子。低級僧人也有義務為寺廟從事農業勞動。在《法顯傳》和《高僧傳》里面,都幾次提到了東晉著名高僧法顯在未出國之前,他曾經和眾多的同學沒日沒夜的為寺院收割麥子。這證明了當時的寺廟擁有著連綿不絕的土地,經濟實力雄厚。依據《南史》的第22卷,記載了這樣的事跡,說梁武帝為了推崇佛教,就強迫江南一帶的世家大族包括王氏家族把土地“捐獻”給佛寺。王家就是那個“王與馬,共天下”的超級豪門,連他們家的土地都能被強占強奪,至于普通農民更不要說了。
據歷史典籍的記載,古代的寺院是經常放高利貸的。南朝時期的寺廟,就創立了“長生庫”制度,就是公開的放高利貸。這在《南史》第70卷的《甄法崇傳》,以及《宋史》中都有詳細的記載,說放貸的利息很高。兩宋時期的寺廟還蓄養大量的“白徒”和“養女”,都是專門給僧侶從事各種服務的勞役、傭人。據《南史·循吏列傳·郭祖琛傳》的記載:“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南朝對僧人的稱謂)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賞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皆使還俗附農,罷白徒養女……如此則法興俗盛,國富人殷。不然,恐方來處處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復國有?!?/p>
少林寺的石獅子
寺院一旦有了龐大的產業,就要想方設法保持住,維護好自己的利益。于是從隋唐開始就形成了成建制的私家武裝集團——少林僧兵,鼎盛時期達到5000人。在亂世之中,僧兵在地方上的作用是很大的。統治階層也看重了僧兵維護地方治安的作用。比如,北宋徽宗年間時,河南地方官任命僧人為“宣撫司參議官”,以僧兵為軍事組織。元朝時,少林寺僧兵參與了維護地方治安,甚至在明末參與過鎮壓紅巾軍起義的戰爭。也就是說,僧兵其實就是合法的準軍事組織。由于少林寺有子孫叢林的性質,其傳承是有序的,這方便少林武僧將戰場實戰中的搏擊技術、訓練***加以歸納、總結,繼而傳承下去,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少林武術體系。但并不是“天下武功出少林”,這個說法毫無依據。
據典籍記載,少林武功在北宋才形成體系,這時期少林僧兵體系已經完全成熟。之前在隋唐就有僧兵組織,那時候的少林武藝一開始偏向于軍營式格斗術,不具備個人特色。這時候少林寺的武學還不出名,遠遠達不到“泰山北斗”的程度。到了北宋初年,少林寺住持福居和尚立志整理出具有個人特色的少林武學,于是邀集全國武林高手來到本寺切磋武藝,后將各門各派的武學技藝加以總結,最終匯集成了少林拳譜。從此以后,少林寺的武學才開始出名。但所謂的“七十二絕技”的說法,在元朝以后才出現。而“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是到了清朝順治、康熙時期才流行的。
之所以出現這個說法,是因為官府的政策是嚴禁民間習武,而少林寺的威名和地位很高,不但是宗教界的領袖,還是清朝的皇家寺院。于是乎矢志反清復明的“天地會”自認其習練的武學源于少林寺,給自己找了個“后臺”,這樣就減少了官府盤問的麻煩?;始宜略航淌诘奈涔?,我練功是為了保衛朝廷的,你官府還能過問嗎?看見“天地會”嘗到了甜頭,于是民間各地的武術團體都紛紛標榜自己是少林寺的分脈,起到了抱大腿的作用。
電視劇中的“天地會”掌門人
所以說,其實少林寺是被代表了,天下絕大多數武術團體或者流派,和少林寺都沒有直接關系。“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是先有了天下武功,然后才有了少林。
那么,少林寺的武學到底能不能打呢?傳說中的“七十二絕技”有沒有克敵制勝的能力呢?
實事求是地說,少林寺的武學起源于僧兵在戰場上的實戰經驗,之后逐漸加入了天下各門各派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技擊術,在早期還是比較能打的,而且戰斗力比較強悍。早期的少林寺,他們習武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直接服務于實戰。不能實戰,就會喪命,更不能保護龐大的寺產,也不會得到統治階層的籠絡。
但只要承平日久,再高明的武功也會荒廢。少林寺的武學“實戰指數”也在衰落。
為什么會這樣呢?道理很簡單:
首先,失去了在戰場上血與火的磨煉,再實戰的技能也會退化。實戰不光是拼技術、技巧,還包括了本能反應的鍛煉、對抗性的訓練和豐富的對敵經驗。這不是學習了幾遍拳法、棍法就可以做到的。
“七十二絕技”能打嗎?
第二,由于明清以后社會治安較為穩定,沒有必要上戰場磨煉,少林寺武僧的訓練越來越傾向于個人特色的套路表演,“七十二絕技”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套路表演性質,少部分是硬氣功表演,這些都不具備真正的實戰對抗性。一個習武之人之所以武藝高強,是需要幾十年如一日進行對抗性訓練的,而少林寺武僧日常訓練僅僅是表演性質,缺乏真正的對抗性。再漂亮、高難度的招式,如果沒有了對抗性訓練,充其量就是增加一些個人的體能,一旦上了戰場或者***搏擊運動員的擂臺就原形畢露了。這些年,武僧們從來沒有在***搏擊擂臺上贏過,因為他們練習的本就不是強對抗性的,主要還是表演性質。就像泰國的國寶托尼·賈,出演了轟動一時的動作片《拳霸》系列,他自小練習的是古武術,進入馬哈·撒拉克瑪體育大學后還是練習這個,長期的訓練讓他可以完成各式各樣的高難度動作,比如一腳把吊燈踢碎,但是他實戰是不行的。假設他真的上了***搏擊擂臺,支撐不了幾秒。當然,為了維護個人形象,托尼·賈也絕對不敢上擂臺。
托尼·賈
事實就是如此,到了明朝的時候,由于承平日久,武僧們集體缺乏實戰訓練,少林寺的武學已經退化的不成樣子。這從明代軍事家、武術家俞大猷那里得到了驗證。這位抗倭大英雄俞大猷曾經興致勃勃的趕到少林寺參觀,他早就聽聞少林寺武學的大名,結果在觀摩武僧表演之后非常的失望,認為“真訣皆失”。于是,他特意選了寺內的幾個壯年和尚,跟隨自己學習棍法。在這位戰功赫赫的武將看來,當時少林寺的武術已經有了脫離實戰的跡象,所謂的“七十二絕技”不過是表演而已,并不能真正的在戰場上克敵制勝了。
俞大猷的劇照
當然,少林寺的武功依然還是很有價值的。一些現代的散手、散打,還可以吸收一些少林寺武功的招術,再加以改進。
我來總結一下結論:
一,達摩祖師不會武功,也不可能創造武學。
二,《易筋經》不是什么武學秘籍。
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沒有依據。
四,少林寺的武學曾經很有實戰性,但現在主要是表演性質。
作者:懷疑探索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