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人往往會出現(xiàn)口干舌燥,心中煩躁、食欲不振,鴨肉營養(yǎng)豐富,特別適合夏天吃,既能補充過度消耗的營養(yǎng),又可祛除暑熱,給人體帶來的不適,中醫(yī)認(rèn)為:鴨子吃的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經(jīng)、有滋補、養(yǎng)胃、補腎等作用。凡是體內(nèi)有熱的,體質(zhì)虛弱、食欲不振,都適合吃鴨肉,有益、大補。
鴨肉是我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雞、鴨、魚、肉,四大葷已成為我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物,雞肉鮮、肉質(zhì)松;鴨肉味美、肉質(zhì)緊致;魚肉嫩滑,豬肉適口。
鴨子做法多樣煎、烤、烹、炸、煮,怎么做都好吃,回味無窮、齒頰留香,鴨肉味雖美,但有個缺點就是有股騷味,這股騷味令很多人放棄了對鴨肉的鐘愛,所以我們在烹飪前,必須將其騷清除,去異味***有二,一是利用香料壓制;二是找出鴨肉騷味來源,將其去除。去異味用得最多的就是生姜,工欲善其事,必須利其器。
生姜最大的好處是辟膻、腥的味道,生姜為廣東三件寶之一,北方人也有一句口頭禪就是“家備生姜,小病不慌”以及“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
有句話叫做“豬不放姜”“羊不放蒜”,這又是何故呢,原因在此,雖然生姜有神奇之處,是它飽含的姜烯及姜辣素等成分,可以辟除肉類中的雜味,如牛、羊的膻,魚的腥,但是對于豬的臊,卻無能為力,甚至還平添了一種不愉悅的味道,不但不增加香氣,反而還令豬肉更難入口,因此,前輩們就積累了“豬不放姜”的理論。
看到這里就會有人要吐槽了,說不放姜,現(xiàn)在的小炒肉、回鍋肉、紅燒肉那樣不放姜的,其實,前輩們也是從經(jīng)驗中得出的一些理論,作為參考而已,很多事情是因地而宜的,再說古時候的豬和現(xiàn)在的豬吃的都不一樣,就好比農(nóng)家散養(yǎng)雞和圈養(yǎng)飼料雞,農(nóng)家雞吃的是剩菜、剩飯和蟲子,雞肉鮮美但腥味較重;而飼料雞無肉味、也無雞該有的腥味。
言歸正轉(zhuǎn),鴨肉除了用生姜壓住騷味之外,還有一步可以去騷味,多加這一步,鴨肉不柴、不騷、不臊,味美多汁、滿口肉香。鴨的騷味來源在于鴨的脂肪,鴨的脂肪在于鴨皮,只要將脂肪逼出來,騷味自然消失。做法是:(1)鍋燒熱之后,下少許油潤滑一下鍋,然后把鴨塊放入鍋中,中火煸炒(炒時鴨肉會不斷地溢出水分,這個時候就應(yīng)該先把水分倒掉先,再繼續(xù)煸炒,如此反復(fù)、直到把鴨炒透、炒到無水溢出為止)然后把鴨肉倒出來,滴水。(2)接著把鍋洗干凈,熱鍋下少許油,下入姜片煸香、煸透,再把滴干水的鴨內(nèi)下入一起炒。
具體如下
《老姜燜鴨》
所用食材:鴨肉1000克、姜片6片
所用調(diào)料:生抽、蠔油、海鮮醬、白糖、味精各適量
***步驟
(1)熱鍋下油滑鍋,把鴨肉騷味炒出來,倒出瀝水。
(2)鍋重新洗干凈,熱鍋下少許油,把姜片煸香、煸透。
(3)將瀝干水的鴨肉倒入鍋中,繼續(xù)翻炒。
(4)調(diào)入海鮮醬、生抽、蠔油、白糖炒均,下入適量水,燒開轉(zhuǎn)小火,蓋上鍋蓋燜20分鐘以上,收汁即可。
(溫馨小提醒)
(1)第一步驟鴨肉炒出來的水要倒掉,那是騷味之水。
(2)下入調(diào)味醬時,先炒一下再加水,這樣醬汁才有醬香味。
(3)要收汁,收汁是關(guān)鍵,收汁鴨肉才能更好吸收醬汁,吃起來滿口醬香。
(網(wǎng)絡(luò)圖片,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