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標題可能你覺得有點搞笑,燧發槍不就是用燧石(d)打擊火鐮蓋(k)刮擦出火星點燃火藥皿(g)來發射的嗎?
這個當然沒錯,但你有沒有想過燧石是怎么來的?有什么形制要求?歐洲怎么做到裝備十幾萬支燧發槍都準備燧石的?
后面的槍機零件名稱根據這個來看
ok,這一期就讓我們看看燧發槍的燧石是怎么來的。
19世紀的燧石工人。一名熟練工人能在12小時內就能制造出3000枚火石!注意是裝滿半桶的火石
1768年波士頓大屠殺的一名紅衫軍指出:他的燧石太長了,擊錘頂到火鐮沒有刮到底導致無法擊發。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運到士兵手里的打火石必須進一步打制,以確保每個士兵都有適合自己槍機的打火石。在1773年版的《射擊手冊》規定:
“燧石大小應與槍機相適應,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厚度適宜,長短合適。
“裝好燧石的燧發槍不能隨意開火,必須在收到開火命令前保持燧石完整、可用、不啞火。”
很多小伙伴問我排隊槍斃時代士兵們在戰斗中多久更換一次燧石?
我找了好多資料有說30次,也有說40次的。
這個要根據打火石的質量、槍機主彈簧的強度和擊錘的力度來決定,這些因素都影響著打火石的使用壽命。
當時的打獵射擊手冊確實給出了答案:在獵禽類的時候,你要經常更換你的火石,以避免失火。
一篇1789年的射擊論文建議在15或18次射擊后更換打火石,而1814年的射擊手冊建議在7或8次射擊后更換打火石(好勤!好在這是打獵,在戰場上不敢想象怎么更換燧石的情況下,保持戰斗力。)
1770年的一項命令指出,在印度服役的英國士兵將在他們的彈殼袋中攜帶兩塊額外的火石,以及一只鑿錘,方便在沒有訓練時可以打制燧石已備使用。(坑人呀,自己融***就算了,連燧石都要自己弄)因為士兵們在戰斗中更換火石會引起紀律問題(火力跟不上出現火力真空)。
打制燧石的各種工具和燧石石核
綜上所述,燧發槍比火繩槍嬌氣的多,也難怪清王朝沒有裝備燧發槍(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擔心軍事上壓制不了漢民族,所以閉關鎖國拒絕先進的軍事技術),這還沒有算上平時的護理。看得出來光有燧發槍還不行,一整套配套的訓練和有效運行制度是鍛煉出一支***軍隊的基礎。
也無怪第一次***戰爭中清王朝打不過英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