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刊登了中國專家的一項重要研究,由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團隊研究的晚期肺癌新型聯合治療***,顯示出了巨大的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至17.9個月,疾病進展風險降低了45%。
對于普通人來說17.9個月很短,但是對于肺癌患者來說彌足珍貴。面對肺癌,無數醫生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始終堅持不懈地探索,但是依然沒有辦法改變“肺癌死亡人數全球第一”的局面,如今新方案的問世,無疑給無數肺癌患者帶來了希望。
一、絕望中掙扎,治療半年后耐藥了2019年,周先生查出了晚期肺癌,非小細胞肺癌,確診后晚期5年生存率小于5%,幸運的是,基因檢測出EGFR外顯子19缺失突變,他獲得了靶向治療的機會,開始服用厄洛替尼。連續服藥6個月后,周先生出現了耐藥的反應,胸部和腦部的病灶都出現了進展。因為病情迅速惡化,他不得不接受臨終關懷護理,最終遺憾離世。
非小細胞肺癌中大概有35%~50%的患者會出現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的就是外顯子19缺失(Del19)和21外顯子L858R點突變,通過厄洛替尼來控制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是很多患者的“救命稻草”,它比化療副作用小,而且療效更好,但是很多患者最后都因為獲得性耐藥而治療失敗。
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治療面臨的困境,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團隊聯合多家中心在2015年提出了設想,采用兩種藥物聯合治療是否可以改善肺癌晚期的生存期?
二、一半患者活過6年,雙藥聯合明顯延長肺癌生存期對此,研究團隊開展了EGFR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的3期研究,對比了貝伐珠單抗聯合厄洛替尼與厄洛替尼單藥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并對兩種治療方式的耐藥特點進行對比。
研究團隊認為,貝伐珠單抗可以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可以起到“餓”死腫瘤細胞的目的。在加入厄洛替尼聯合治療后,可以延長EGFR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研究隨訪發現,采取兩種藥物聯合治療的無進展生存期,明顯長于單用厄洛替尼治療的無進展生存期,貝伐珠單抗聯合厄洛替尼無進展生存期為17.9個月,進展的風險降低了45%。
如今六年時間過去了,300多位入組的晚期肺癌患者中,仍然有接近一半的患者依然存活。
研究證實了貝伐珠單抗聯合厄洛替尼可以延長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建議該治療方式可以作為晚期、轉移性或是復發的EGFR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治療方案。
該研究充分顯示出了肺癌變成慢性病的可能性,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肺癌雖然依然是醫學難以攻克的難題,但是,患上肺癌不意味著只能等死。
三、靶向藥,把肺癌變成慢性病臨床上將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非小細胞癌占肺癌總數的80~85%,我國非小細胞肺癌I期、Ⅱ期、Ⅲ期以及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別為70%、40%、15%、5%。而小細胞肺癌的情況更不樂觀,惡性程度更高,也容易發生復發和轉移,總體的生存期會比小細胞肺癌顯著縮短。
但是并不是說患上肺癌后,患者就只能等死。隨著靶向治療的發展,越來越多肺癌晚期患者有著了長期生存的機會,近50%的肺癌晚期患者通過靶向治療就可以使生存期延長至3年以上,如果能檢測出基因突變,通過靶向治療,有機會將肺癌變成慢性病來管理。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00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陳雄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女性、腺癌、不吸煙者就是基因突變常見的三類肺癌患者。如果不幸查出了晚期肺癌,這3種人,可以嘗試做一下基因檢測,看看是否可用靶向治療。
雖然靶向治療效果較好,但是它有較高的“門檻”,并不是所有的肺癌患者都可以進行。
四、靶向藥雖好,但是醫生不會給每位患者用1、需要靶點
在臨床上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靶向治療,檢測先行”,意思就是想要進行靶向治療必須先進行檢測。因為靶向治療通常只對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有效,體內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靶向治療也達不到好的效果。
2、價格昂貴
靶向藥物雖然療效很好,但是很多都還未納入國家醫保范圍,使用靶向藥物進行治療費用較高,對于普通家庭的患者而言負擔較重。
3、有耐藥性
靶向藥物只適用于晚期患者,I期、Ⅱ期患者不適用靶向治療方式。對此,天津市肺癌診治中心主任王長利解釋道,因為靶向藥物在使用一年后就可能會發生耐藥性,產生耐藥性之后,易導致病情復發,會出現無藥可醫、無法可醫的困境。對于早期患者而言,無需采用靶向藥物治療,濫用反而會降低患者生存率。
隨著越來多新藥的研發,以及新式治療方案的出現,肺癌治療慢病化也將“照進現實”。#健康明星計劃#
參考資料:
[1]《關注|靶向藥物是治肺癌的“神藥”嗎?并非人人有效》.山東省慶云縣人民醫院.2016.11.17
[2]《這類肺癌晚期病人,能長期生存了!新療法把肺癌變成慢病》.健康時報.2021.1.15
[3]《專家談:2018我國抗癌新藥實用寶典》.騰訊醫典腫瘤篇.2019.1.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