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景天,別名:薔薇紅景天,掃羅瑪布爾(藏名)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0厘米。根粗壯,圓錐形,肉質,褐黃色,根頸部具多數須根,根莖短,粗狀,圓柱形,被多數覆瓦狀排列的鱗片狀的葉。
根粗壯,直立。根頸短,先端被鱗片。花莖高20-30厘米。葉疏生,長圓形至橢圓狀倒披針形或長圓狀寬卵形,長7-35毫米,寬5-18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全緣或上部有少數牙齒,基部稍抱莖。
花序傘房狀,密集多花,長2厘米,寬3-6厘米;雌雄異株;萼片4,披針狀線形,長1毫米,鈍;花瓣4,黃綠色,線狀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毫米,鈍;雄花中雄蕊8,較花瓣長;鱗片4,長圓形,長1-1.5毫米,寬0.6毫米,上部稍狹,先端有齒狀微缺;雌花中心皮4,花柱外彎。
蓇葖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直立,長6-8毫米,喙長1毫米;種子披針形,長2毫米,一側有狹翅。
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種子細小,千粒重0.13-0.15g,適宜發芽溫度15-20℃,貯存1年喪失發芽力。選成熟飽滿的新種子,可用赤霉素加ABT生根粉浸種,能促使發芽及生根,出苗率達70%。育菌可用溫室或塑料大棚、室外陽畦。春播4月;秋播10月,尤以秋播為佳。條播或撒播。播后覆細土及蓋草。經常保持苗床濕潤,防止人畜踐踏床面,陽光過強時要適當遮蔭。培育1年,于4月下旬至5月初或9月中、下旬移栽。按行距10-15cm開溝,株距7-10cm,將幼苗斜放于溝內,覆土2cm。
根莖繁殖,結合收獲時,選取較大根莖,剪成3-5cm的小段,稍晾1-2d,使傷口愈合。春栽4-5月;秋栽9-10月,以秋裁為宜,按行株距20-25cm×10-15cm,斜栽,覆土,稍加鎮壓。
紅景天一般野生于向陽山坡、石隙、高山草甸、高山巖石縫、山坡草地、灌叢邊緣以及高山干燥的沙質土壤中。其適應性較強,喜稍冷涼而濕潤的氣候條件,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應選擇海拔較高、氣候冷涼、無霜期較短、夏季晝夜溫差較大的山區栽培。
栽培地應選擇含腐殖質多、土層深厚、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可以利用山地的森林采伐跡地或生荒地栽培。
育苗地最好選土質肥沃疏松、離水源較近的地塊。
移栽地盡量選擇排水良好、土壤含沙略多的山坡地、荒山坡地和非耕地,不宜于黏土、鹽堿土、低洼積水地栽培。
選地后深翻30~40cm,清除田間雜物,打碎土塊,順坡向作畦,畦寬100~120cm、高20~25cm,作業道寬50~70cm,結合耕地,每公頃施入廄肥或豬圈糞3萬~5萬公斤,復合肥20~30公斤,耙碎整平。地勢較高的平地可畦作,地勢較低的地塊也可壟作,山坡地和山坡非耕地只耕翻耙細,不打壟不做畦,但要挖排水溝。
選新鮮成熟的紅景天種子于春季或秋季播種,春播時間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在9月中旬至結凍之前。秋季播種出苗早、苗全,種子不需要處理。
春季播種時種子要進行水浸處理,具體***是:將種子集中放入干凈的布袋內,將布袋放入常溫水中浸泡40~50h,每天換水2~4次,浸完的種子在陰涼通風處晾去表面水分,待種子能自然散開時立即播種。播種時先用木板將育苗床表面土刮平,按行距8~10cm橫畦開溝,溝深3~5mm,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每平方米播種1。5~2。0g,蓋篩過的細土2~3mm,用手或木板將上壓實,然后在床面上蓋一層稻草或松枝保濕。
紅景天幼苗生長1年后進行移栽,移栽時間在當年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或第2年春季返青之前。以春季移栽效果較好。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幼苗尚未萌發時進行,先將幼苗全部挖出,按種栽大小分等移栽,栽植行距20cm、株距10~12cm,橫畦開溝,溝深10~12cm,將頂芽向上栽入溝內,蓋土厚度以蓋過頂芽2~3cm為宜,栽后稍加鎮壓,土壤過于干旱時栽后要澆水,每平方米栽大苗50株左右,小苗可栽60株。
采收季節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先除去地上部枯萎莖葉,將地下部分挖出,去掉泥土,用水沖洗干凈,在60~70℃條件下烘干,或者將洗干凈的藥材上鍋蒸7~10分鐘之后,在陽光下曬干或在干燥室內烘干,待藥材達到七、八成干時,將根和根莖整順取直,頂部對齊,數個根莖捆成小把,再烘至全干。
紅景天,中藥名。為景天科大花紅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莖,秋季花莖凋枯后采挖,除去粗皮,洗凈,曬干。味甘、苦,性平,歸肺、心經。具有益氣活血,通脈平喘之功。
生長在海拔1800—2500米高寒無污染地帶,其生長環境惡劣,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特殊的適應性。可作藥用,能夠補氣清肺,益智養心,是一味作用廣泛的中藥。亦有很大的美容效果,可作護膚品。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及云南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