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抬杠出真知”。《寶蓮燈》里的沉香為了反抗舅舅二郎神劈山救母,他為什么不在正月理個發呢?也是外甥熬成舅舅的二郎神為了反抗他舅玉皇大帝劈山救母,他為什么不在正月理個發呢?
進行完蘇格拉底式的詰問,我們再學習一下黑格爾的辯證法。
如果正月理發死舅舅,那么正月植發是不是可以幫助舅舅延年益壽?
很顯然,這個民俗經不起推敲,那么它又是怎么來的呢?
“正月”為何不能理發?
關于“正月不剃頭”這個習俗,坊間傳言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清朝“剃發令”引發的“思舊說”。
話說順治四年正月,滿清頒布了剃發令,引起社會強烈的不滿與反抗,這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是沖突的,可畢竟改朝換代已經是事實。
***紛紛思念故國舊君,以正月不理發的方式來隱晦表達,稱為“思舊”,以訛傳訛,變成了“死舅”。
明清易代之際,確實有很多人因剃發令不滿清朝的統治,懷念明朝,但若因此以為“正月不剃頭”這個習俗與之相關,就太過于草率了。
因為清朝的剃發之詔并非于順治四年正月施行。
順治元年四月,由于大漢奸吳三桂投靠滿清,多爾袞率領清軍擊敗李自成統率的大順軍,隨后入主北京城。
在南下時,多爾袞就擺出一副難看的勝利者嘴臉,強令沿途各州縣官民像滿人一樣剃發留辮,以示對清朝的臣服。
“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發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一到玉石不分,進行屠戮。”
不過,此舉卻遭到了***普遍的抵觸與反抗。當時在京的漢官除了孫之獬等極少數敗類毫無廉恥,主動響應政策,虛溜拍馬向清朝統治者獻***,大多數官員都是拒不剃發,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護發南逃,畿輔地區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
多爾袞有些傻眼了,他怎么也沒想到,一道剃發令竟會引起這么嚴重的后果。眼見清朝的統治還不穩定,迫于無奈之下,他只好在五月二十四日取消了剃發令:
“自茲以后,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
千萬不要認為多爾袞良心發現,取消剃發令,只是多爾袞根據當時形勢做出暫時的妥協之舉。一旦時機成熟,剃發令必然卷土重來。
次年五月,隨著清軍在前線節節勝利,相繼摧毀了大順政權和南明的弘光政權。
多爾袞志得意滿,以為天下盡在掌握之中,原來的嘴臉重新暴露了出來,于是在當年六月重申剃發令,悍然下令全國男性一律剃發。
“若有復為此事,瀆違章奏,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隨本朝制度者,殺無赦。”
好一句殺無赦,不知道清宮劇的導演們,一直美化多爾袞是什么居心?
不過也看到,清朝的剃發令分別頒布于順治元年四月和順治二年六月,有過兩次,僅從時間來看,就與“正月不剃頭”不符。
還有就是清朝統治者的野蠻與苛暴,不可能允許***正月不剃頭。
根據以上兩則剃發令的內容可知,不遵令剃發者,將要面臨的下場是屠戮或殺無赦。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其手段之血腥殘暴可見一斑。這樣一群野蠻的強盜屠夫,又怎會網開一面,允許***在正月不剃頭?
由此可見,“正月不剃頭”所傳達的“思舊”與“反清復明”并無關系。
剪辮才是“正月不剃頭”的來源
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成立,根據世界潮流,以及從衛生、美觀的角度考慮,于3月5日(陰歷正月十七)頒布了“剪辮令”。
這在時間上是不是吻合?
按理說,老百姓終于可以不用剃發,擺脫那象征屈辱的辮子了,應該感到揚眉吐氣了才對,然而事實卻與此截然相反,讓人大跌眼鏡。
滿清統治二百多年,當時一般的民眾“已將剃發留辮當成自己民族固有的習俗加以遵行和維護。”
因此,盡管***一再重申,強調“剃發梳辮”并不是***習俗,仍舊“留辮者尚復不少”,最后***職能派人強制給民眾剪掉辮子。
社會風氣突然扭轉,人們不可能立即就適應。
因此剪辮子者被視為“數典忘祖”、不忠不孝的“敗類”,已經剪掉辮子的人,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排斥,不得不戴個假辮子。
“剪辮令”的執行結果不甚理想,***者大有人在。甚至,民眾還與***派來剪辮的人發生沖突,以至于釀成血案。
清朝問鼎天下時,***為了保護自己的發際線,拒絕剃發留辮,高喊“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紛紛揭竿而起,“江陰起義”、“嘉定三屠”等慘劇莫不由于此。
而兩百六十多年后,他們居然為了維護頭上那根象征著屈辱壓迫的辮子,再次奮起反抗,不惜流血,這不能不說簡直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更諷刺的是,很多滿人還以為剃發留辮是***的習俗,因此當民國***頒布剪辮令時,他們紛紛憤然剪辮,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鑒于民眾的頑固態度,此后歷屆北洋***均有重申剪辮,只是依舊有不少人固執地不理睬。
1928年5月,南京國民***出臺《禁蓄發辮條例》,這是近代中國最后一個剪辮法令。而截至當年9月,北京還有近5000名男子蓄辮。
顯而易見,相對于清朝頒布的剃發令,民國初年在正月頒布的減辮令更符合“思舊”的說法。
那么,民間傳說為何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呢?
細細想來,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記載“剪辮令”的《掖縣志》成書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此時與民國***頒布剪辮令的時間相隔太近,很多經歷過剪辮令的人還都在世,公然談論此事未免有些敏感。
再者,此書作者劉國賓本身就是民國時期的人,不敢直言剪辮令評論當朝政事,所以只能通過它時加以化用和影射。而與剪辮令相類似的滿清剃發令,也只好成為這個背鍋俠了。
因此,“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春節禁忌習俗實際上是發源于民國時期,其歷史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源遠流長。
而且,“死舅舅”也是“思舊”的錯話訛誤。
為何要在二月二理發?
既然如此,那為何大部分人還是堅持過了正月,到二月二才理發呢?
除了民俗的力量,正月里理發對人的身體非常不好倒是真的,把頭發理了,頭就會冷,人體的經脈大多和頭相通,頭被凍著了,很容易生病,這算是這個民俗唯一的可取之處了。
中國北方冬天天寒地凍,過年的時間很長,有不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耍正月”是全面現象,吃喝娛樂、走親訪友、祈禱神靈,到了驚蟄前后,人們重新回歸日常生活、生產中,一年吉利從頭始。
于是借著二月初二,取“龍抬頭”吉意,剃一下正月里長長了的頭發,正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當然“剃龍頭”首先還是給孩子理發,希望小孩一年順順利利,長大以后成龍成鳳。
除了養生,還有期許吉祥如意。
借助“龍抬頭”這個吉利的日子,辭舊迎新,希望大家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新的一年能夠順順利利。
不過友情提醒一下,今年的二月二,就不要扎堆理發了,健康平安才是最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