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是百年前譚嗣同臨終遺言,它集中表現了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敢于戰斗的決心。事實上,譚嗣同是完全可以提前逃走的,可他選擇留了下來。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一直呆在頤和園的慈禧太后突然返回紫禁城,發動了“戊戌政變”。事變中,先是光緒皇帝遭到幽禁,隨即慈禧太后命人大肆抓捕維新派人士,突出代表就是“戊戌六君子”,即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
六君子中以譚嗣同的名氣最大,可他的下場也是最慘的。慈禧太后為了實現殺一儆百的目標,決定以最殘忍的方式將譚嗣同斬首。清朝處決死刑犯時,劊子手使用的刀會有很大差別,罪行越大刀口越鈍。
在譚嗣同師父胡致廷撰寫的胡致廷《譚嗣同就義目擊記》中,后人看到了譚嗣同被斬首的全過程,“前清殺官員的刀和殺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鈍。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十百倍的。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第五個受刑的譚先生,一直是若無其事的樣子,砍了三十多刀才斷氣?!?/p>
譚嗣同等人被斬首后,全國陷入一片恐慌中,沒人敢為六君子發言。筆者查閱了當時資料,發現上海租界里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給予六君子很高的評價,“他們個個都具有舍身成仁的意志。我們常常對中國表示灰心和絕望,但是任何一個國家能產生像這樣一些烈士,是沒有理由對它絕望的。”
譚嗣同等人被斬首過程中,有一幕可能是他們沒有想到的,周圍有大量的圍觀民眾。這些人除了看熱鬧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拿著饅頭準備蘸血吃。另外,在譚嗣同等人押往刑場路上,沿途老百姓竟然向他們扔臭雞蛋、爛菜葉等,痛罵他們“賣國”。
譚嗣同是抱著必死信念留在北京的,可他并不希望其他人尤其是親人受到株連。譚嗣同留下了仿造父親譚繼洵筆跡寫下斷絕父子關系的信件,當他通知梁啟超等人離京時,他說:“不有死者,無以圖將來;不有生者,無以招后起。”
長久以來,后人對譚嗣同父親譚繼洵見死不救大為指責。譚繼洵當時是湖北巡撫,算得上是一員封疆大吏,他確實沒有出手相救。譚繼洵希望置身事外,進而保住自己的官位。譚嗣同死后,譚繼洵給兒子寫了一副挽聯“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p>
盡管譚繼洵極力想保住官位,最終他還是受到兒子的牽連,加上山東道監察御史楊深秀彈劾,“即湖北巡撫譚繼洵守舊迂拘,雖人尚無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此等即不逢裁缺,亦當分別罷斥,或優之聽其告休”,譚繼洵被革職。
參考資料:《戊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