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南通有哪些特產?”
小恒君來盤點~
嵌桃麻糕:
嵌桃麻糕是江蘇省南通地區的傳統名小吃,主要由芝麻粉、白糖、炒米粉及核桃仁等原料制成。色澤金黃,味道香、甜、松、酥,有芝麻的清香。
如東大米:
如東大米產自江海交匯的長江沖積平原,受產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如東大米“米粒皎瑩如玉,氣味醇正芳香”,成為百姓餐桌上的首選,并早已聞名于江浙滬地區。
如東條斑紫菜:
如東條斑紫菜是江蘇南通如東的特產。如東縣是全國最大的條斑紫菜養殖加工出口基地。
如東文蛤:
是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的特產。如東沿海是文蛤的主要產地之一,所產文蛤肉質鮮美,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等營養成分。
如東出產的海產珍品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鮮”之稱。早在唐代文蛤就被列為貢品。文蛤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藥用價值很大。
如皋白蘿卜:
如今紅蘿卜種植已很少,只在端陽節前后有少量上市,都以白蘿卜為主。現在的如皋白蘿卜就是經產地農民幾百年的精心選育和栽種培育而成的具地方特色的蘿卜良種。用它為原料經精細加工而成的“如皋蘿卜干”,是久負盛名的江蘇特產,歷來遠銷國內外市場。
海門香芋:
是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的特產。海門香芋具有豆的清香,久煮不糊,入口清香味甘,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地域特色。海門香芋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南通藍印花布:
中國民間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宋代稱為藥斑布,明代稱為澆花布,傳說為嘉定一歸姓者發明。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土布與天然蘭草為農家平常之物,故前莊后坊的藍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農村集鎮。藍印花布主要用來***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五福(蝙蝠)捧壽、吉慶有余(魚)、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如今藍印花布面料已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復色,由小布發展到寬幅布,由土布發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紡布。花色品種也日益增多,出現了藍印門簾、壁掛、臺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種工藝品,尤其是藍印花布時裝,成為都市里一道亮麗風景線。
如皋點心:
缸爿是南通市民價廉物美的早點。燒餅店的師傅將一塊面團,拉成長帶狀,寬約6~7寸,澆上一條豆油線,抹上一層細鹽,對折成2寸許,用手掌一下一下壓實,然后用棒捶卷壓,一面卷,一面用棒捶打臺板,于是面團越拉越長,再用菜刀依45度斜線,一刀一刀切開,成為兩頭尖的平行四邊形,最后將其排列整齊,涂上一層糖稀,灑勻一些芝麻,一塊一塊地用手貼到爐筒里去,不一會,略帶焦黃、兩頭微蹺,香噴噴的缸爿就出爐了。
如皋香腸:
如皋香腸是江蘇南通如皋的特產。
南通板鷂風箏:
南通板鷂風箏又稱“哨口板繇”,源于北宋。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音律設計、“哨口”雕刻于一體,其形狀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鷂為多(即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組合而成的有六個凸角的風箏),也有由多個這樣的幾何圖形組合而成的“七聯星”、“九聯星”、“十九聯星”等。大者丈余,小者盈尺,裝飾圖案多為工筆重彩,內容有“八仙”、“鳳戲牡丹”、“三國故事”等,喜用紅、黑、青、紫色,以造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風箏上綴滿了大小不等的“哨口”,多者達數千。“哨口”由哨面和哨筒兩部分組成。哨面通常用竹片或質地松脆的木塊雕刻而成;哨筒分管狀和球狀兩大類,管狀哨口統稱“哨”,古時多用竹筒內膜及鵝毛管等制成;球狀哨口統稱“口”,通常用葫蘆、果殼、蠶繭等制成。標準的哨口板繇無論大小,均可承受5級以上風力,即使在7-8級大風中,仍可穩懸于數百米的高空,并發出美妙的聲音。
還有很多特產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