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將至,年味也愈發濃烈,人們免不了要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
其實,在老北京,臘八還有鑿冰藏冰的習俗。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二之日(指周歷二月。即夏歷十二月)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他們會將御河、護城河里的冰,鑿成一尺見方,藏于冰窖內,以備抵抗來年的炎炎夏日。
圖源網絡
康熙《大興縣志》載:“十二月八日,先期鑿冰,納窖中”。清代震鈞撰《天咫偶聞》:“都城內外,如地安門外火神廟后,德勝門外西,阜成門外北,宣武門外西,崇文門外東,朝陽門外南,皆有冰窖,以歲十二月藏冰,來歲入伏頒冰”。
紫禁城內、德勝門和正陽門外,都建有土窖專門用來藏冰。在今天北京德勝門一帶就有一個胡同和冰窖有關——“冰窖口胡同”。
圖源網絡
1
見證“制冷業”舊聞只留名稱供追憶
冰窖口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東北部。東起德勝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中與安康胡同、弓箭胡同、敞風胡同相交。
明代名冰窖小店兒,因內宮監于此建冰窖藏冰,供皇宮消暑及冷藏祭品之用,故名。清代稱冰窖口,1965年定名為冰窖口胡同。胡同西端原止于今安康胡同稍西,1949年后延伸至新街口外大街,并將皇姑墳部分并入。
當年建有冰窖8座,占地數百畝,窖底系石幫石底并以木打樁,上層圍砌城磚,窖頂嵌蓋黃琉璃瓦,窖內無柱,呈拱形結構,堅實而美觀,寬敞而潔凈。
據史料記載,冰窖設置在此的主要原因是這里有西山、玉泉山的甘泉通過水道源源不斷地流入積水潭內,每當寒冬來臨,工人便去積水潭內取冰,用專用工具將已凍得非常厚實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見方的冰塊,用溜槽將冰塊提到岸邊運至冰廠,再用溜槽將冰塊放至儲冰坑中碼放好,每塊冰之間都鋪有稻草相隔,隨后再用保溫之物質如稻草等將全部的冰塊厚厚蓋好,并用草席將切割好的冰塊運送回冰窖內儲藏,待來年夏天再運送進城。
這種冬季儲冰、夏季用冰降溫保鮮的***,在周朝就已經出現。北京自明朝開始營建皇家御用冰窖,有了專供皇宮夏季用冰的“制冷業”。
清朝的御用冰窖,由內務府和工部相關部門共同管理,有專職工匠負責打冰、儲冰和出冰的工作。打冰和儲冰,是自冬至開始,工作包括“冰上”和“窖內”兩部分。“冰上”的工作,第一步是“涮河”—清除河面污物、排泄臟水,保持水的清潔;第二步,待水面凍冰后,“界大線”—劃出打冰的范圍、“劃塊”—將“大冰”按照方尺五寸”的規格劃出小塊;第三步是“打冰”,就是按照劃好的范圍,用冰镩將大冰鑿下來,再鑿成小塊;第四步,用排子車將冰塊運送到冰窖口。
“窖內"工作,則是將冰塊嚴絲合縫碼放在7米高的冰窖里。“打冰”,也就是采冰,地點是在護城河、紫禁城筒子河、北海、什剎海等處,時間是在五更天,工人們點著燈下到冰面,日出前完成打冰工作。每年冬季,可以打四茬冰。至于出冰,則是在夏季,工匠將天然冰塊,自冰窖運送到皇宮、府衙和壇廟,供皇家和壇廟降溫與冷凍食品食用。
圖源網絡
相同的取冰方式,在京城各水域也很多,后因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數百年歷史的冰窖口胡同冰廠消失,遺留下的儲冰大坑被***稍加改造成為青年湖。
目前,保存下來的冰窖,有北海公園東側的雪池冰窖、清末興建的恭儉冰窖和故宮內的冰窖,都改為娛樂場所了。德勝門冰窖已不復存在,但冰窖口胡同這個名字得以在原地保留下來,可以讓人們通過舊名來追憶它的過去。
2
皇姑墳——端順長公主園寢所在地
在冰窖口胡同75號院內,保存著一通墓碑,埋葬著清太宗皇太極第十女固倫端順長公主,如今只剩下石碑一座。
圖源網絡
端順長公主,康熙十一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第十一女。崇德元年三月二十五日生。初號固倫公主。順治四年12歲時,嫁給蒙古阿巴亥部博爾濟吉特氏噶爾瑪索諾木。七年去世,時年15歲。十三年六月賜謚固倫端順長公主。
圖源網絡
墓碑立于享殿之南,原有享殿,上世紀80年代享殿被拆除。2004年10月做熱力施工時出土墓碑,2005年3月立于原享殿西南側。該墓碑為青白石材質,趺座螭首,碑陽為滿漢文字“端順長公主”,字體為雙溝楷書,“堪稱書法之奇觀”。四周雕刻龍紋,碑陰無字。現復原的碑座改為坐西朝東向。
碑陽上滿漢合壁的“端順長公主”5個大字,左滿文,右漢文,碑陰無字。選料精良,做工考究,是北京地區現存清代最早的一處公主園寢遺跡。
圖源網絡
3
連接德勝門地區與北京的生命線
德勝門外有一條水道,連接著護城河與城內水系,水道的城內出口處正好在積水潭小廟的下方。通過此水道,城外西山、玉泉山的甘泉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內,這就是以前德勝門地區與北京息息相關的生命線。
在沒有冰箱和空調的明朝和清朝,每到冬季,皇宮里就會派人來到水道取冰,在冰窖口保存,等來年夏季時供皇宮降暑避熱之用。清朝滅亡后,這里建了工廠,所切割的冰塊向市場出售。甚至到了上世紀60年代,人們還用這些冰塊冰鎮啤酒和汽水,在街邊小店售賣。
現在冰窖口胡同的得名便是來自于當年皇宮保存冰塊的冰窖口。
德勝門(圖源網絡)
為什么說“先有德勝門,后有北京城”呢?
公元1267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元大都的北邊有兩座城門:安貞門和健德門。
一百年后,當大將軍徐達攻破元大都時,他將元大都改名為北平,健德門改稱德勝門,安貞門改稱安定門,以紀念明軍“以德取勝,天下安定”。
明洪武年間,徐達改建北平城垣,將北平城垣南移2.5公里,新修兩座城門,名字仍用德勝門和安定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先有德勝門的名稱,才有了德勝門后來的城門。后來朱棣登基,將北平改為北京,才有了北京城的名字。
德勝門從興建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600多年來,德勝門見證了無數歷史風雨。
1410年到1424年,明成祖朱棣親自率軍出征,對元朝的殘余勢力展開了5次北伐,每次北伐都從德勝門出兵;1449年,在“土木堡之變”后,瓦刺首領也先率部南下,攻打明朝都城北京。兵部尚書于謙奉命組織北京保衛戰。雙方在德勝門外展開激戰,最終明朝軍隊擊敗了瓦剌軍隊;1690年到1696年,清朝康熙皇帝3次御駕親征,征伐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依然是從德勝門出兵。
如今,德勝門只有箭樓,而朱棣建造北京城的時候,這里只有城門,沒有箭樓。德勝門的箭樓好似界碑,南側為內城,北側為外城,俗稱就是“德內”和“德外”。
在明朝、清朝時期,“德外”比較繁華熱鬧,店鋪林立,鋪戶從護城河北岸一直向北到五路通路口,全長近三華里。在“德內”就安靜多了,許多名人都曾經居住在“德內”的胡同街巷里。明朝時期的著名航海家鄭和的府第,位于“德內”的三不老胡同。1931年,末代皇帝溥儀的淑妃文秀,在與溥儀離婚后,曾經來到“德內”的劉海胡同買下一處平房,居住過一段時間。
圖源網絡
據《雍正會典》卷二百九,康熙時德勝門共有8座冰窖,“每窖萬三千二百五十塊”,儲冰量合計達106000塊。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德勝門外冰窖減少5座,剩余3座的儲冰量共計57276塊。只可惜這樣規模宏大的冰窖已不復存在。
參考文章:
【1】冀川,由北京冰窖口胡同說起,工會信息,期刊
【2】趙一帆,冰窖往事話北京,首都食品與醫藥,期刊
【3】祁峰,數九寒天冰窖忙(上),中國機關后勤,期刊
關于冰窖口胡同,您還有哪些故事?
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有興趣的老街坊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
”后臺回復“老故事”,
進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邊如果有特別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發布租房、尋人、尋物等信息,
都可以聯系我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