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約1900字,閱讀需要5分鐘,耐心看完,收獲滿滿。
春秋時期,魯定公邀請孔子到宮中講學。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卻借故不見。陽虎知道孔子最講究禮尚往來,于是有一次他便特地給孔子留下一只烤乳豬。果不其然得到孔子的回訪。
學習這個典故的時候,孩子問我:“為什么一只烤乳豬就能讓孔子去見自己不想見的人?”
對呀,孔子可以退回去啊,可以扔了不要啊,為什么非得自己跑一趟還禮嘛?
事情沒那么簡單!這其中隱藏著“禮尚往來”的終極奧義。
從古至今,我們都把“禮尚往來”著用于人際關系。當今社會,像陽虎一樣送禮的人數不勝數,同樣他們都得到了回報。
人際關系就是社會關系,凡是關系學,其中一定是心理學的巧妙運用。
我們都有這種心理:不想欠人錢、欠人情。如果欠下這些賬,心里總覺得不舒服,在與當事人打交道的時候,總覺得低人一等。
所以,我們會想盡辦法去還這些賬,一旦還清,就覺得腰板挺直了,揚眉吐氣了。
典故中的孔子得到了烤乳豬,不管他想要不想要,喜歡不喜歡,陽虎的這份“情”反正是送到了。所以他得還,不然心里的坎過不去。
強行送禮難逃避日常生活中,這種“強行送禮”實在太多見了。
有次我和朋友在成都寬窄巷子的路邊休息,一個僧人打扮的漢子遞過來一張卡片,上面有觀音佛祖像和祝福語,說是要送給有緣人。
我本能地拒絕陌生人的東西,即便他看似一個慈善之人。但這漢子堅持要送,最后硬是把卡片塞到我的手中。
漢子見我收下了卡片,拿出胸口的一張收款二維碼說:“佛祖保佑,施主可不可以給我們寺廟捐點善款?”
我本能地要把卡片還給他,他就是不接,說是送出去的東西不能拿回,捐款和送卡是兩回事。
我知道自己上當了,正要掏出手機還清這筆賬,身后一個大姐喊到:“小伙子,這是騙子!東西給他,不要給錢!”
當眾知道是騙子還給錢,我不是傻嗎?我二話不說,把卡片硬塞回去,給大姐道了個謝,就趕緊離開了。
強行送禮、請客,總帶額外的或不可告人的目的。很多人沒我這樣幸運,有大姐在旁邊提醒。明知上當,明知不可為,卻還是由別人牽著走。
所以,做一名清正廉明的當權者很難,難在自己、難在家人、難在親朋好友,難在百密總有一疏。
送禮不會沒目的不要指望收受過別人禮的人,能公平公正地對待那些沒送禮的人。同等條件下,一定會偏心。
假如有兩個乞丐需要你幫助,其中一個在某天與你有過一面之緣并對你笑了笑,而另一個完全陌生。你會幫助誰?
肯定會選對你笑過的乞丐吧。給人笑臉也是表達善意的“禮物”,你看到了、感受到了,就承了一份情。雖然你并不在意,但潛意識已經認可了。
有很多像我這樣的人,不想通過“禮尚往來”來攀關系、搞關系,不屑與那些走關系的人為伍。
事實上,我們是眼紅。放不下面子,怕拒絕,怕麻煩,怕被人知道,才是我們不愿“走關系”的根本原因。
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沒有目的的送禮,即便送禮的人認為不帶目的,只是混個臉熟、多走動多親近,但收禮的人不會這樣認為。
所以,如何送和如何還,是“禮尚往來”的兩個重點。送禮的人心里總有期待,要怎么送才能到心坎上;還禮的人心里總有考究,要怎么還才算合適。
一般情況下,“還禮”都比“送禮”重,至少是等價。朋友結婚你送500,你結婚她送400,這朋友就得罪了你,別說“禮尚往來”,老死不相往來都可能。
從投資上來說,禮只要送出去,就不會虧。不但能親密關系,在某個時候還能得到更高價值的回禮。
有禮走遍天下“禮讓”出自《論語》,也與孔子有關,孔子認為,“讓”是“禮”的具體表現。我們現在接觸“禮讓”二字最多的場景應該是斑馬線附近,“禮讓行人”的醒目提醒,大家都讓一步,安全就多一分。
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尚往來”包含了人際關系的進退之道。別人送你東西了,你得還禮回去;別人退讓一步,你也得放慢一拍。
最實用的場景莫過于砍價和談判了,先各退一步,不行就各自再退一步,直到達成共識。
生活中“退一步海闊天空”,也是“禮讓”智慧。兩口子吵架,退一步道個歉就沒事了;領導批評你,別杠,退一步說批評得對就沒事了,等等。
當然,我們也會經常遇到“無禮”之人,對待這樣的人,我們也應該“禮數周全”。如果我們退一步,他卻進一丈,那我們應該進十丈還一份大禮,而不是再退。這樣,我們才算不“失禮”。
有“禮”走遍天下。作為中國人,我們從小在“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思想下熏陶,并以此作為處人、處事的原則。
我們人人都知道“禮尚往來”,但又身在其中,不知其味。它既是我們的禮儀傳統,又是人際關系學,更是我們的生存法則。
這個世界總會給那些有“禮”之人,更多的機會。你是否愿意給有用的文章點個贊,或者是分享給有需要的人,讓作者或朋友欠你一份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