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春有一種亂哄哄、鬧騰騰的美,桃花灼灼,楊柳鬖鬖,芳草萋萋,就連高冷的梅花都不由得“鬧”了起來——“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
來看晏幾道的《臨江仙》:
//////////////////////
淺淺余寒春半,雪消蕙草初長。
煙迷柳岸舊池塘。
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
月墮枝頭歡意,從前虛夢高唐,
覺來何處放思量。
如今不是夢,真個到伊行。
臨江仙
宋
晏幾道
起句“淺淺余寒春半”,謂春分前后,猶有輕寒,天氣雖寒,卻不凜冽,不過是帶些淺淺淡淡的涼意罷了。用“淺淺”來形容春寒,熨帖自然,美感十足。因余寒輕淺,故積雪消融,蕙草初生——“雪消蕙草初長”。接著“煙迷柳岸舊池塘”句,將“鏡頭”推遠,把春天最為典型的景色——柳收攝其中。春半時節,楊柳青蔥,遠望如同籠上了青煙,所以詩詞中常以“煙柳”稱之,這里說“煙迷柳岸”,也是同樣的意思。
“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二句,是對“舊池塘”的具體刻畫。在春風的吹拂下,梅花本該如馮延巳詞中描寫的那樣——“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鵲踏枝》),可事實上梅花非但沒有凋謝的意思,還開得更加肆無忌憚,熱烈張揚。“鬧”字,仿佛只能用在“杏花”身上,但晏幾道用來形容梅花,好像也并不違和。梅花鬧,杏花呢?在春雨的滋潤下,杏花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過片一轉,開始寫人。人物出場之前,有一個對月亮的特寫鏡頭——“月墮枝頭”,月亮從枝頭緩緩下落,低了些,又矮了些,最后完全墮了下去。這一幕,好似人的情緒由高漲到低迷的變化過程,所以,“歡意”終究也是要下沉的。為何會有這樣的心理轉變?
“從前虛夢高唐”,曾經的那一段甜蜜愛情,不過是一場高唐虛夢罷了。“覺來何處放思量”,一夢醒來,佳人已遠,這滿腹相思該安放在何處呢?必然是伊人那里。“如今不是夢,真個到伊行”,又是一個轉折,他真的來到了伊人所在的地方,在一個“淺淺余寒春半,雪消蕙草初長”的仲春,來到了那個“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的舊池塘,他還不忘提醒自己:這不是夢,不是夢。
“如今不是夢,真個到伊行”,有點像“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久別重逢,最怕是在夢中,待確信“如今不是夢”,重逢之喜必然加倍。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上闋的景如此之樂。一切景語皆情語!
來源:習古文化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