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學名:Dimocarpuslongan),又稱桂圓等,可生吃,也可以做成龍眼干常年存放,也是一種中藥。干龍眼肉帶有淡淡薰香,經常用來泡茶、釀酒,或是煮甜湯、甜粥及烘焙桂圓蛋糕等,是非當季時享用龍眼的好選擇!
在我國主要產地分布于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目前主產于福建、臺灣、廣西、廣東、海南等。此外四川、云南和貴州省、重慶也有小規模栽培。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90%的進口龍眼都來自于泰國。
常見產地分布圖
龍眼解剖圖
如果龍眼論細分品種是非常多的(大烏圓、靈龍、桂龍一號、桂蜜、冬香、石硤、赤殼、儲良、東壁、大鼻龍、古山2號、油潭本、立冬本、苗翹、普明庵、青殼寶元、雙木、水漲、烏龍嶺、血絲龍眼、石峽、福眼、廣眼等),可能會經常聽說的就是石峽、儲良、烏圓等。每個產地根據天氣、土壤等因素,選擇的品種也會不一樣。
福建龍眼
福建泉州龍眼
泉州擁有豐富的龍眼品種資源,堪稱我國“龍眼品種資源寶庫”,原產于泉州市的龍眼品種(或品系)計有79個。引進的品種40多個,***造冊的品種、品系多達110多個,占全國龍眼品種的三分之一。
福建東璧龍眼
東璧為泉州“珍稀”獨有品種。東璧龍眼是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特產,果實扁圓形,果頂圓,果皮稍厚,果肉淡白、透明、嫩脆,味濃甜,渣極少,品質極上
福建青山龍眼
青山龍眼因其晚熟、核小、肉厚、質脆、味香而聞名,上市比其他品種龍眼晚20天左右。其中“磹夾龍眼”更是果中珍品。
廣西龍眼
大新龍眼
廣西大新龍眼的品種(石硤和廣眼類,大烏圓等)
石硤:果實近圓形或扁圓形,中等大小;果皮黃褐或青褐色;廣眼類:果實近圓形,果實大或中等。大新龍眼因品種差異,成熟期有所不同
平南石硤龍眼
平南石硤龍眼是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大新鎮鄉紳覃敬清先生種植的。果實中等大,扁圓形或近圓形,味濃甜有香氣,品質上等。
廣東龍眼
高州龍眼
主要品種有儲良、石硤、雙孖木等
嶺南佳果成百上千,而廣東最著名的龍眼產地,當之無愧就是有著“全國水果第一縣”之稱的茂名高州!高州是世界儲良龍眼發源地,儲良龍眼原產于廣東高州分界鎮儲良村,是國內唯一可與泰國進口龍眼抗衡、品質優于泰國龍眼的品種。
東莞龍眼
主要品種是(石硤、廣眼、烏圓、福眼、東壁、花殼等)
龍眼在東莞栽種歷史悠久,分布廣泛。以果型大,皮薄肉厚,甜脆爽口深受歡迎。
臺灣龍眼
常見的龍眼栽培品種有粉殼、紅殼、青殼、大粉殼、水貢(大貢)、十月龍眼等,其中以粉殼、青殼及十月龍眼為最多且受歡迎。粉殼龍眼的果粒中等、果核較小、果肉厚、甜度佳;青殼龍眼產期約在9月,果粒最小、果肉薄,但甜度最佳;至于十月龍眼因在農歷10月采收而得名,是最晚熟、果實大、甜度可維持較久
粉殼種以臺中、南投及高雄等地栽培較多;紅殼、青殼則多種植于臺南;而十月種最受臺灣中北部果農歡迎。
四川瀘州龍眼(晚熟)
品種(瀘早一號、蜀冠、瀘豐、瀘晚一號、瀘晚二號,冬香、廣眼、大烏圓、石硤等)
瀘州桂圓是全國最晚熟的鮮果桂圓,沿海一般在6-8月上市,瀘州桂圓熟期在8月中旬至10中旬,其中瀘早一號8月中旬成熟,蜀冠、瀘豐9月上中旬成熟,最晚的瀘晚一號、瀘晚二號可在10月中旬成熟。
在8月中旬至10中旬成熟,比沿海桂圓晚2個月上市。隨著“冬香”品種的試種成功,全國龍眼的晚熟紀錄再次被打破。預計從2021年起,國內品嘗新鮮龍眼的時間有望延長至11月下旬。
貴州赤水龍眼(晚熟)
品種(福眼、烏龍嶺等多個品種)
元厚鎮桂圓林村的桂圓種植歷史有300多年,產出的桂圓果大、皮薄、肉嫩、香味濃而出名。
重慶涪陵龍眼
品種:涪陵黃殼、蜀冠1號、瀘豐1號、涪陵青殼、金秋1號等
龍眼作為涪陵特產之一,涪陵南沱鎮素有“龍眼之鄉”的美譽。南沱鎮龍眼品質優良,清甜爽口,品味純正,深受廣大游客和消費者青睞
海南龍眼
海南龍眼品種眾多,主要集中在海口、文昌、保亭、樂東、瓊中等地。主要為儲良和石硤、靈龍為主,果肉汁多、清甜,品質上等。
泰國龍眼
龍眼的開花期在2月份,泰國常年高溫,此時有足夠的熱量和良好的授粉條件。其成熟期為6~8月
泰國的龍眼根據果形的直徑長短分為以下4個等級:
一級:金帶A+:直徑為2.6厘米以上,
二級:紅帶B+:直徑為2.5-2.6厘米,
三級:綠帶C+:直徑為2.3-2.5厘米,
四級:藍帶D+:直徑為2.2-2.3厘米。
我們平時說的泰國A級金標龍眼,說的就是金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