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臺州中學的歷史上就曾位于如今西到解放路,東到江城南路,南到青年路,北至中山路,即是如今的市立醫院與軍分區等區域,這段歷史就連大部分老海門人都不知道,故特將李樹德先生的大作整理成微信版,也作為道臺里公號2018年關年之作。(在此要感謝金可人先生,若不是他的告知,筆者也不會關注到這篇文章,因為金先生當年就是在此讀書。)
▲三臺書院(廣文書院),圖片來自新浪看點丨浙江日報
一、臺州中學歷史沿革
浙江省立臺州中學校址,初在舊臺州府署后面北固山磊落巖之中峰,本福清庵舊地。同治三年(1864年),太守劉傲移庵于西門,改建三臺書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太守徐承禮以清廷諭設學堂,改三臺書院為三臺中學堂,當時清廷未頒布中學章程,堂內悉按書院舊制。
三十三年(1907年)校名改為“官立臺州府中學堂”。宣統三年(1911年),經省議會議決,改名為“浙江省立第六中學校”。1923年,省立第六師范學校(1916年,會稽道師范第三講習所創立于臨海白云山下赤城書院舊址,翌年改名為“浙江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及師范之附小統轄于第六中學校。
1927年,實行大學區制(分全國為若干大學區,每區設大學,以大學校長總管所在區的教育,隸屬于大學院)校名改稱為“浙江省立第六中學”。1928年,奉浙江大學令,將臨海城內一、二兩院(即中學部和師范部)合并遷至葭沚省立水產學校原址。1929年,附屬小學二部亦遷葭芷。
1929年蕭衛接任校長,呈經浙江省***批準遷校海門,因“九?ー八”事起,省庫奇絀,工程停頓,學校名稱又于1933年改為“浙江省立臺州初級中學”。1936年,新校舍第一期建筑完成,學校一部分由葭沚遷入海門。1937年添辦高中,奉省令改校名為“浙江省立臺州中學”。
1939年初,海門受寇擾,包括葭沚分部的全校師生撤退到仙居的廣度寺和
三井寺。不久,日機轟炸海門,新校舍全毀。1943年以廣度、三井并交通不便,中學部遷臨海張家渡,師范遷仙居下張。翌年,師范部稱“臺州師范學校”,中學部稱“臺州中學”。
1946年,臺州中學遷還海門原址。1949年,臺州軍管會接管了臺州中學以及臺州師范、臨海師范、建成中學、海門圣心中學等校,合并為臺州中學,臺州中學本部設在臨海白云山下六師原址(即現址),在城隍山設師范部,在海門設海門分部。
1954年海門分部結東。以后,師范部再次獨立,稱為臺州師范,中學部發展為臨海一中(1956年一1985年)-臺州中學(1985-)
▲浙江甲種水產學校遺址,攝于1923年。(照片來自椒江黨史)
二、臺中第一次遷校
臺州中學自同治三年創立以來,歷史悠久,規模較大,曾為合州最高學府。由于種種原因,初設臨海時,發展甚不正常,最大原因是:
(一)人事更迭頻繁。即就校長任期來說,任職在二年以上的為數極少,大多數校長的任期在半年至一年左右,最短任期僅為兩個月。即使有真才實學的領導人,亦不能在短暫的任期內有所建樹。
(二)社會關系復雜,派性斗爭嚴重,這也是造成校長任期短暫的主要原因。尤其在民國五年以后,風潮選起,號稱“難治”。據說當時在校學生,都有其社
會背景。學校與社會環境相互影響,造成“腐惡囂惰”的惡劣校風。
(三)臺中為臺屬各縣唯一的公立學校,經費由省款撥發,為數頗巨。由于當時缺乏嚴格的會計制度,領導人掌握不當,學校內部與校外的社會影響交織起來,糾纏不清,經濟調度失常,學校越來越難辦。
當時的有識之士也看到學校的癥結所在,認識到臺中必須搬出臨海才能發揮臺屬最高學府的職能。但是懾于社會勢力,誰都不敢正視臺中遷校的問題,眼使
學校當局有意遷校,當地的士紳們也是不會放手的。
▲葭沚文昌閣(攝于1965年2月12日)
1927年,******實行大學區制,六中得以暫時擺脫千絲萬縷的舊的社會關系和舊的行政體制的束縛,遂于1928年將臨海城內一、二兩院合并遷葭沚省立水產學校原址,其附屬小學仍留臨海。
1929年,臺中租用葭沚文昌閣,另設附屬小學二部。到此,臺中完全與臨海脫離關系。
▲浙江省立臺州中學第五十九屆畢業留影(1950.1)
后排左五:周法東,左六:陶福勝,中間右數第三:徐世浙
(照片由丁立平先生提供,沒得授權請莫轉發)
三、臺中第二次遷校
原葭沚省立水產學校校舍年久失修,頗不適用,又加葭沚水陸交通均非直達,師生往返不便,采購物資悉自海門,再因土斥水堿,飲水不潔,有礙衛生。由于以上種種原因,臺中不能在原水產學校原址辦下去。
經過多方面研究,大家認為遷往海門較好,其有利條件是:海門交通便利,物資供應較為充足,新校舍可選在西門郊區,以避城市塵器。至于購地經費問題,原預算列有購地費三千六百元,實際購地需要一萬五千余元,但如將原擬建造紀念廳之一萬八千元暫緩建造,則購地經費不致短缺。
于是,出校方擬定方案,經浙江省***委員會1931年3月17日第三八六次會議通過,出資一萬五千四百八十元,在海門購地一百零八畝。
臺中在海門的新校舍規模較大,設備齊全,根據設計全部建筑費為212620元,分三期施工。
第一期為73600元,建筑項目為教室、辦公室、門房、學生會客室、大門、廚房、圍墻、廁所等;第二期為89290元,建筑項目為特種教室、男女生宿舍、男女生盤洗室、浴室、膳廳、健身房、運動場;第三期為49730元,建筑項目為男生宿舍、大禮堂、教師宿舍、調養室。
新校含環境優美,設計精致,如能一帆風順,全部施工完成,則不但是一座雄偉的學府,也是一座美麗的花園。然而斯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浙省財政不支,建校工程遂一再遷延。至1935年,校長汪志青接辦建校工程,第一期建筑才得以于次年完成。
▲省立臺中海門分部畢業同學留影(1950.7.12)
前排右二:周法東;中間左六:丁立平;后排左八:趙英
(照片由丁立平先生提供,沒得授權請莫轉發)
1939年,這一藍圖未及實現,海門即遭日機轟炸,所有校舍,悉被炸毀。臺中新校舍第一期建筑竣工時,奉浙江省教育廳令,添辦高中,改校名為“浙江省立臺州中學”。
由于新校舍僅為第一期建筑,無法容納全校師生,于是先將學校行政部門、高中部新生及初中部三年級學生遷入海門新校舍,初中部二年級與簡師各年級學生留在葭沚,作為分部,在校學生中除本校招收的高、初中及簡師生以外,由于戰事影響,交通阻梗,臺屬原在外地求學的學生無法回原校入學,來校要求借讀的很多。
臺中為了適應當時的需要,擴充學額,總計全校高、初、師三部份共有三十個班級,全校教職員一百余人,是全省一所規模較大的完全中學。
▲仙居廣度禪寺(照片來自“塵浪一葉吧”)
▲仙居廣度禪寺(照片來自“塵浪一葉吧”)
四、臺中第三次遷校
日寇南侵,椒江口岸及上空時遭敵擾。為了應付非常事變,必須事先有所準備,要有計劃有方向的安全行動,避免切可以預防的損失。經過幾次全校師生會議的商討,認識到海門的地形,東、南、北三面都是海域,易遭襲擊,只有向西撤退,オ有盤旋余地。
最后決定,必要時向西行動,到達仙居后再作安排,因為仙居山深林密,可以隱蔽,可以疏散,但必須事先有計劃的準備,以免臨時倉促。于是決定在仙居城內設立臺中辦事處,專責為尋覓適當的校舍及糧食等供應工作。
辦事處成立后,經過多方面設法,找到了仙居北鄉的廣度,三井兩個僧寺。這兩個寺的規模不小,但供臺中全校使用,尚嫌過小,還須添搭草房以補不足。
撒退的目的地擇定后,即組織勘探小組,由二位教師、七位同學組成,由海門出發向仙居方向行進,經七天時間到達仙居,全程二百余里。
勘探小組任務完成后,將沿途情況、路徑地形及附近村等詳情記錄下來,以備實際行動時作為重要參考。
農歷1938年除夕,校內巡邏隊接海門水警隊***通知說,椒江口外有敵艦***,要我們注意。全校師生從夢中驚醒,依照平時的訓練和準備,攜帶輕便行裝向西行進至東山、西山兩地會作停留,視海門情勢變化再定去留。
下午,海門傳來炮聲,全體師生遂繼西進,向仙居轉移。隊伍行軍時,每一小隊單獨進行,隊與隊保持相當距離,避免暴露目標。全程經八天到達仙居,旅途平安,無一人掉隊。
到達仙居后由辦事處按照既定計劃分別分配廣度和三井兩所僧寺。高中、初三年級及簡師四年級分配在廣度寺,初中二年級以下以及簡師三年級以下分配在三井寺。學校總部設于廣度寺,分部設于三井寺。
廣度、三井廟宇雖大,但不夠應用,于是再添造草房數十間作為教室及辦公室,勉強敷用。兩處都在深山密林之中,離仙居縣城四十余里,往返都要翻山越嶺。上千人的學校搬上山去,遇到的困難著實不少。
▲仙居廣度禪寺(照片來自“塵浪一葉吧”)
▲仙居廣度禪寺(照片來自“塵浪一葉吧”)
最困難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原有課桌凳椅都在海門、葭沚,無法搬上山,只得利用就近樹木全部新做;
(二)糧食都由縣城雇工挑運,因為山路陡,每人每日只能挑運五十斤,速度很慢;
(三)課本供應斷絕,只得多人抄寫講義補充;
(四)山中缺電,以汽油燈照期,供應不上,以菜油燈代替,影響學生視力,并影響學習效果;
(五)副食品供應缺乏,沒有補充營養品。至于學習用品供應不上,更不待說了。
▲仙居廣度禪寺(照片來自“塵浪一葉吧”)
▲仙居三井寺院(照片來自“塵浪一葉吧”)
深山的生活難苦單調,但全體師生情緒卻很安定,教職員雖然每月發給少量的生活費,還是兢兢業業地為教育事業服務,同學們勤學不倦,其刻苦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學業成績還能保持過去的水平。在炮火連天中不少同學去西北、西南,尋找學習機會,以后他們都是有所成就、有所貢獻的人才,目前在國內外任教就業的也不少。
每次收到他們的來信,覺得無限溫暖。潭水情深,感慨不已,緬懷往事,無盡依依!
臺中遷離海門后,校舍除派人留守外,大部房屋由浙江水警局部隊駐扎,可能暴露目標。
1939年7月的一個下午,當時我正在海門老家度假,突然三架日機侵入海門上空盤旋轟炸,投下七枚炸彈。敵機離境后,我到學校現場觀看,見到的是碎瓦額垣,一片廢墟,內心感到無限沉痛。
(注:原文的葭芷全部改成葭沚。)
莫道本土無文化,用心發掘鳴天下!
【“臺州市本土文化研究會(籌)”招會員】
---END---
【文字:此文來源《椒江文史資料》第三輯,一九八六年六月,原文名“臺州中學三次遷校過程”,有修改】
【圖片:浙江日報、里長、塵浪一葉】
【特別感謝“椒江政協文史委“支持】
【特別感謝“椒江文藝志愿者協會”支持】
【特別感謝“椒江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支持】
【里長整理若要轉載請找“里長”授權】
【“道臺里20000+”爆文】
一、萬濟池的真正來歷
二、東山頭有家神奇醫院,五行代醫,有留學博士,也有赤腳醫生
三、日本飛機墮葭沚,大將命喪椒江
四、送大暑船出海全過程(視頻)
五、“里長”方言配音“一江兩岸宣傳片”
六、里長柵浦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