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問: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古詩詞意境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打個比方,意象好比蓋房子的磚頭水泥,意境是水泥磚頭所建造的房子,同樣的材料,設計理念不同,房子可以是西式洋樓,也可以是中式園林。
這位朋友其實自己在提問補充里面就做出了回答。
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
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說到意象,就已經超出了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詩詞創作中的寫景、寫物、敘事的時候已經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
關鍵是詩人的這種情感投射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是否能夠得到天下文人的認同。如果只是個人創作,處于某一個時間段的心血來潮,作了某個比喻,但是在其他人那里得不到共同的反映,雖然也可以稱作意象,卻不能稱之為詩詞意象。
詩詞意象是在千百年的沉淀中積累下來的固化意象。
打個簡單的比方。我們用“金烏”來指代太陽,是因為金烏的傳說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所以在詩詞中使用這個詞,讀者都知道是太陽,同時帶出了上古神話的味道。這就是一個合理的意象使用。
我們也經常把太陽比作咸蛋黃,但是這個比喻就相對個人化、口語化,而且使用這個比喻的時間、環境的因素影響也比較大,同時咸蛋黃歷史不久、用詞世俗化,在詩詞里面基本上沒出現過。那么你用咸蛋黃比喻太陽,就不能稱之為詩詞意象。因為別的讀者領會不到,這只是你個人的、有特色的比喻。
詩詞意象得到大多數人的肯定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由于詩詞是生活之上的文藝修辭語言作品。美感、裝飾性是必須的,所以很多世俗比喻雖然很貼切,也無法成為詩詞意象——詩人不認同。因為詩詞這種作品,在獲得普通大眾的認可傳頌之時,同樣也需要文人的肯定。否則的話何來打油詩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說法?
傳統詩詞因為幾千年來的傳承,很多意象已經固化。比如我們看到“西風瘦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們看到“老樹昏鴉”,自然聯想到天涯孤獨,我們看到“刀劍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縱馬北疆。
從嚴謹的角度來說,這些經過沉淀的固化意象,我們才能稱之為詩詞意象。
而這些詞語意象的形成,很關鍵的一點是這些意象對詩詞整體意境的構成拔高作用是否得當。也就是題主說的,材料都一樣,都是板兒磚,蓋成什么樣的房子,關鍵還在于設計理念。這些材料在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并且固化成不同的部件,為以后蓋房子的人直接調取使用,并且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就是固化意象的形成。
而設計理念,就是詩人本身感情的的投射。
所以,意象實際上是帶上了詩人“有我”情感的形象描敘。而在詩人的排列組合之下,搭建出一首上了境界的作品,我們就稱之為“有意境”——意是意象,境是境界。
但是在文學創作中只懂意象用詞,是遠遠不夠的。
很多人在學習了古詞意象之后,使用這些詞語寫出來的作品卻讓人覺得虛浮,華而不實。他們多讀了幾首詩詞,學到了一些古典意象的詞匯。作品中充斥著“明月”、“深閨”、“庭院”、“白馬”、“長階”、“闌干”、“青絲”、“明鏡”、“寒煙”,“醉酒”之類的古詩意象詞匯,卻無法在作品中把這些意象進行合適的聯結,產生自己的、有新意的創作思維。
意象可以通過學習積累,但是意境卻無法依靠積累堆砌盤活。
真正要寫出有意境的作品,需要的是辭藻之下的靈犀一指。用今天的話來說,要有中心思想,詞句之間要有行文邏輯,然后還需要構思巧妙。
至于意象詞語的使用,用得好那是錦上添花,但是并非錦繡文章的本身。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