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河不在長,有趣就行。
今天說一下澠水:家鄉那條屢見經傳的小河。
一、此“澠”念shéng,讀錯不是你的錯!
一看到“澠”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澠(miǎn)池。
澠池,本名黽(miǎn)池,位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的澠池縣,原是古代當地的一個水池或池塘,因水中滋生黽蟲(一種水蟲)而得名。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曾在此會盟,史稱秦趙會盟或澠池之會、澠池會。
在這次會盟中,趙國上大夫藺相如與秦王斗智斗勇,表現出色,有關事跡被司馬遷記入了《廉頗藺相如列傳》,并選入中學教材,二國會盟的地點——澠池因此廣為人知。
但是,本文要說的不是澠池,而是澠水。
兩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澠池是一個池塘,澠水是一條河流;
澠池在河南,澠水在山東;
澠池的“澠”讀miǎn,澠水的“澠”讀shéng。
朋友們,你有沒有把澠水讀成“miǎn水”呀?
如果讀錯了,并不怪你。畢竟,與澠(miǎn)池相比,澠(shéng)水的知名度要小得多;但是,知名度小并不代表其所承載的故事少。歷史上澠水兩岸發生的那些故事比秦趙會盟更早,更精彩,更值得去寫。
二、時至今日,才知道這條河的名字
澠水又名繩水、漢溱(湊)水,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諸多史籍對此有記載。在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最早在春秋時期的齊魯地圖中明確標注出了澠水。
我的家鄉就在澠水附近,姥姥家就在澠水河畔,小時候有時到河邊去玩耍,但是一直不知道這條河叫什么名字。母親把這條河叫東河,那是因為此河位于村莊東側,不是它真正的名稱。
2021年秋,河南、河北、山東北部屢降暴雨,黃河也形成秋汛,漳河、衛河等許多消沉已久的歷史名河屢屢出現在新聞報道中。
我突然想到:雨情如此,不知道家鄉的狀況如何?那些突然從天而降的雨水是通過哪些河道排出去的?
感謝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在衛星地圖上很快找到了離老家最近的那條河,也就是母親所說的東河。通過查閱有關資料,我第一次知道這條河的名字原來叫澠(shéng)水。
借助衛星地圖上依稀可辨的河道和兒時的記憶,結合有關文獻資料的記載,我繪制了較為詳細的澠水地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澠水是條小河。用百度地圖測了一下,直線距離約30公里。
這個長度,不要和長江黃河比,就是與小清河、淄水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澠水雖然不長,卻是一條很有故事的河流。
下面就從它的源頭說起。
三、齊都臨淄:東瀕淄河,西靠澠水
自古以來,澠水的河道變化不大。
根據史籍記載,此河發源于古代齊國都城臨淄小城的西門外。
這里有二個知識點需要注意:
第一,作為古代齊國都城的臨淄城(臨淄齊國故城)與今天臨淄區***所在地不是一個地方。
臨淄齊國故城位于今天臨淄主城區東北的齊都鎮。歷史上這里作為王侯、刺史駐地長達1350多年。自從西周初期齊國在此建都后,歷經過姜齊和田齊二個階段,將近800年的時間,除個別時期外,這里一直是齊國的都城。秦朝時臨淄齊國故城成為齊郡的郡治所在地。楚漢戰爭中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西漢初期劉邦封長子劉肥為齊王,都以臨淄齊國故城為治所。三國時期、西晉初期,臨淄齊國故城為青州刺史駐地。
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青州刺史移駐廣固城(今青州市西北,詳見下文)。此后,臨淄齊國故城的政治地位逐步下降,但是一直到金代仍然不失為郡或縣衙署所在地。元朝末年,齊國故城毀于地震。震后,人們在故城以南新建了臨淄縣城,也就是今天臨淄區***所在地,此后臨淄縣衙署就都設在新城了。
第二、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齊都臨淄包括大城和小城二部分,大城東臨淄河,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地方,屬外城;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是國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地方,為宮城、內城。二城總周長約21.3公里,總面積達16平方公里。
在遙遠的古代,臨淄小城(宮城)西門外地下水非常豐富,平地出泉,泉流匯聚成池,古稱申池,鄰近的城門被稱為申門。
當時的申池周邊茂林修竹,曲徑回廊,水面清流微波,浮光泛金,環境十分優美,是齊國王公貴族宴樂游憩的勝景佳地。
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北魏時申池邊還有古時留下來的樹木和竹子。
明代詩人于夢菊在《澠源詩》中這樣寫道:
雨后松泥屐齒粘,澠源乍覺水清添。
橋南一帶垂楊柳,恰趁風前掛酒簾。
可見,一直到了2000多年后的明朝,申池周邊仍然風光旖旎,充滿詩情畫意。據說,直到民國時期,澠水源頭仍綠波粼粼,清澈見底,游魚可數。
然而,公元前609年,就是在環境優美的申池附近,竟然發生了一起弒君大案。
四、齊懿公是如何被殺于澠水源頭的?
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夏五月,公游于申池。二人浴于池,歜(chù)以撲抶(chì)職。職怒。歜曰:“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職曰:“與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謀弒懿公,納諸竹中。歸,舍爵而行。齊人立公子元。
上面這段文字生僻字較多,頗為難懂,下面簡單翻譯一下。
上文中的“公”、“懿公”說的都是齊懿公,也就是齊國第21位國君?!皻b”和“職”也都是人名,前者全稱為邴歜(bǐngchù),后者全稱為閻職(或雍職)。
齊懿公,姓姜名商人,是齊桓公眾多個兒子中的一個。
公元前643年秋,齊桓公病危。為了爭奪君位,齊桓公的四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還沒等到父親離世就大打出手,相互攻伐,導致齊桓公無人照看,在饑病交加中孤獨死去。
一代梟雄、春秋首霸齊桓公竟然死的如此凄慘。讀史至此,頓生無限感慨。吊詭的是:那四個為了爭奪君位不顧父親死活的兒子,后來竟然都坐上齊國國君的寶座。
齊桓公死后,公子無詭(齊中廢公)、太子昭(齊桓公指定接班人,齊孝公)、公子潘(齊昭公)先后登上君位。但是,公子商人始終沒有放棄奪位野心。公元前613年,齊昭公(公子潘)去世,公子商人殺死昭公之子,即位為君,史稱齊懿公。
為了登上齊國君位,齊懿公足足等了30年。但是,對這來之不易的成果,齊懿公并沒有珍惜,整天花天酒地,荒淫好色,讓國人大失所望。
且說到了公元前609年,也就是齊懿公即位的第五年,齊懿公到申池游玩。在齊懿公的隨侍人員中有二個人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邴歜和閻職。
邴歜與齊懿公原有殺父之仇。當年齊懿公為公子時,曾經與邴歜的父親爭奪采邑,未能如愿,因此懷恨在心。齊懿公即位后,邴歜的父親早已死去,但是齊懿公仍然讓人掘開墳墓,把邴歜父親的腳砍了下來。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邴歜后來竟然擔任了齊懿公的車夫。
閻職與齊懿公有奪妻之恨。閻職的妻子非常貌美,卻被齊懿公納入宮中供其淫樂。同樣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閻職竟然也在齊懿公身邊擔任了一個類似于車夫之類的角色——驂乘。
這次齊懿公到申池游玩,邴歜和閻職都參加了。在申池泉水中洗浴時,邴歜用鞭子打了閻職一下,閻職生氣了。
邴歜說:“你連妻子被人奪去都不生氣,挨一鞭子有什么可生氣的?”
閻職回敬道:“你還說我呢!有的人父親死后被人砍了腳,不是也沒見多惱恨嗎”。
說來說去,二人都感到羞愧難當,多年來對齊懿公的仇恨被激發出來了,于是合謀殺死了齊懿公,并把尸體藏到了申池邊的竹林中。
齊懿公死后,國人恨其生前的驕恣無道,廢掉了他的兒子,迎立在衛國避難的公子元即位,史稱齊惠公。至此,齊桓公死前參與君位爭奪的四個兒子或早或晚、或長或短都登上齊國的君位。
關于這件事,晉代為《左傳》作注的杜預寫道:“申池,齊南城西門,(魯)文公十八年,殺(齊)懿公,納諸竹中,其地多竹木。”
六、趙氏孤兒長大成人,澠源之竹遭殃
關于“申池有竹”的記載還體現在《左傳》的另一篇文章中:公元前555年,“乙酉,魏絳、欒盈以下軍克邿。趙武、韓起以上軍圍盧,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門之萩。范鞅門于雍門,其御追喜以戈殺犬于門中。孟莊子斬其以為公琴。己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劉難、士弱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p>
這段文字人名、地名太多,很多人不明白說的是咋回事。杜預將其簡化為:“趙武、韓起,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這就比較簡潔明了了。
上文中提到的韓起、趙武、魏絳分別是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的先祖,其中以趙武最為著名,也就是故事《趙氏孤兒》中的那個孤兒。在這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很多人為了保護趙武付出了鮮血和生命。
趙武長大復出后,受到了晉悼公的重用,為延續晉國的霸主地位立下了很多功勞。公元前555年,趙武、韓起率十二家諸侯出兵伐齊。齊國抵擋不住,臨淄被圍。晉軍在臨淄城外大肆破壞,“伐雍門之萩”、“焚雍門及西郭、南郭”、“焚申池之竹木”。
在這個記載中,除了需要注意申門外的竹木外,雍門也是當時臨淄城的一座城門,和申門一樣位于城池西部。史書記載,齊城有門13座,現已探明11座,申門、雍門都在已經探明之列。
上文還提到了“南郭”一詞,這里的“南郭”是指當時臨淄城南外的居民點或社區。郭為外城。據傳,當時齊國國君讓一些同族大夫分散居住在臨淄城外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稱為東郭、南郭、西郭、北郭。
在歷史典故“濫竽充數”中的南郭先生(原文為南郭處士)就是臨淄人,生活在戰國時代的齊宣王、齊湣(mǐn)王時期。按常理推測,此人應該家居臨淄城外的南郭社區。
六、稷下學宮就在澠水河畔?
作為澠水的源頭,申池之水如果不外溢出形成河流,那么就和澠池一樣,不過是個有名的水池或池塘而已。
現實中,申池之水向北溢出,順城流淌,變成了一條小河,即為澠水。
澠水形成后由南向北緩慢流淌,不久接納了臨淄城的一處排水口,河面漸寬,綠波粼粼,潺潺而下,經今臨淄齊都鎮的長胡同村東,過督府巷東,穿過東、西石橋村,流入邵家圈村。
在邵家圈村,考古人員發掘出了大量戰國時期的建筑遺址和齊瓦當等珍貴文物,其中在村后發掘清理出故城排水口一處,排水口以巨石壘砌,分為三層,是當時澠水的又一處補給水源。
邵家圈村澠水河畔還可能是齊國稷(jì)下學宮所在地。
“稷”是臨淄大城西北部一個城門的名稱,即稷門(有資料認為稷門為臨淄南門),據說是祭祀周朝先祖后稷的地方;“稷下”就是臨淄城的稷門附近。歷史上齊王曾在“稷下”設立學宮,故名“稷下學宮”。
從下圖看,“稷下”與今天邵家圈村的位置較為吻合。1946年,考古人員在邵家圈村的澠水河中挖出一方石碑,碑上刻有“稷下”二字,字體正楷雙鉤陰刻,也可看作稷下學宮就在邵家圈村的例證。
稷下學宮始建于田齊桓公時期,齊宣王時期達到鼎盛,歷時150年左右。在其興盛時期,曾匯集了當時諸子百家中幾乎所有的學派,吸引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其中著名的有孟子、荀子、鄒衍、淳于髡、申不害、魯仲連等。當時,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學術派別、政治傾向,以及國別、資歷等如何,都可以自由發表學術見解,互相詰難,從而吸引了當時各個學派的大量學者,使稷下學宮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學術重鎮。
在邵家圈村接納了城內排水后,澠水繼續往北流動,進入今臨淄區鳳凰鎮的王青村境內。
在王青村南,澠水分為西、北兩支,向北流的繼續稱為澠水,向西流的則改叫系水。
按下澠水不表,先說一說系水。
七、澠水、系水,兩河同源
在關于古代臨淄附近水系的文獻資料中,有時見到一條被稱為系水的河流。在古代齊國,系水也是一條比較重要的河流。有人經常把澠水、系水和梧河的關系搞混,在此談一下個人的認識。
在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中,澠水、系水都是在《淄水注》中提及的。原文中,從淄水講到時水(今烏河),又從時水講到了系水和澠水。由于系水比澠水更早注入時水,因此作者酈道元用了較大的篇幅先介紹了系水:
(系)水出齊城西南,世謂寒泉。東北流直申門......傍城北流,逕陽門西,水次(岸邊)有故封處(從前筑土隆起的地方),所謂齊之稷下也......又北逕臨淄城西門,而西流逕梧宮南......又西逕葵丘北......又西北流,注于時。
上文中關于系水的記載,前半部分與本文關于澠水發源、澠系分流的介紹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酈道元也認為稷下學宮在齊城的西北部、澠(系)水岸邊。
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在介紹青州府臨淄縣的河流時,專門列舉了澠水,而沒有系水。關于澠水,顧祖禹也認為:澠水,在縣西。源出故城西南之申池,分為二流,西流曰系水,北流曰澠水。
民國九年的《臨淄縣志》中也留下了“澠水與系水同源”的記載。
在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圖集》中,有多個朝代的地圖中標注有澠水,而未見系水。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澠水和系水最初是同一條河流,即從發源地申池到王青村南這一段既可以稱為澠水,也可叫系水。
系水在王青村南與澠水分道揚鑣后,向西先流至柴家疃村。柴家疃村原名柴家灘,村內有座名叫包山的沙石山,傳說原為齊國囤積柴草之地,舊縣志記載此地曾為西漢齊悼惠王劉肥之子、營侯劉信都的封邑。
過了柴家疃,系水繼續向西流至溫家岸村,與康浪河交匯。過了溫家岸村,在梧臺村南與澅(huà,同“畫”)水交匯。
梧臺村北有梧山,南有系水,風水極佳,齊國在此建有行宮,稱為梧宮。公元前331年,屈原受楚懷王派遣出使齊國,下榻于系水河畔的梧宮,最終說服齊王與楚國聯手,共同對付秦國。隨后,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在楚國郢都會集,順利結成“合縱”聯盟。
過梧臺村后,系水繼續向西北流去,最后在鳳凰鎮桐林村附近注入時水(今烏河)。
有的資料中,還會見到“梧河”的提法,主流觀點認為梧河即系水的別稱,可能是由于系水流經梧宮附近的緣故。
在山東地圖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的《淄博市地圖》上,系水被標注為運糧河,目前在運糧河邊還建有濕地公園。
臨淄運糧河原是古代齊國的一條漕運河流,走向基本與系水一致。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開始挖掘運河,如楚國的子胥瀆、吳國的邗溝、魏國的鴻溝等。從齊國來看,主要河流都是南北走向的,如淄水、澠水、時水等,缺少東西向的水路聯系。
系水雖然是條小河,但是如果依托系水河道向東延伸至淄水,向西借助時水西枝連接濟水,可以貫通淄水和濟水二條大河,而通過濟水即可通往中原大地。
我想,聰明智慧的古齊人民是會做出明智選擇的。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時水西枝經常斷流,故又稱乾(干)時,上面描述的這條運糧河并不能全天候運行,但是由于這條運河的系水段與澠水、康浪河、澅水等多條河流交匯,水量有保證,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是能發揮作用的。
八、滄浪之水,原來在此!
繼續說澠水。
在山東地圖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的《淄博市地圖》上,澠水還有一條支流發源于柴家疃村北,向北在北石橋村北注入澠水。但是,地圖上沒有標注這條河的名字,也沒查到相關資料,在此就不說了。
在王青村南與系水分道揚鑣后,澠水干流繼續向臨淄西北方向流去,短暫流經廣饒縣西南后,在入博興縣前與一條著名的河流——康浪河相匯。
據傳,當年的孔子、孟子都曾在康浪河畔聽到一首名為《孺子歌》的民謠:“滄浪之清兮,可以濯(zhuó)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泵献釉谄渲觥峨x婁上》中專門寫道: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
這大概是“滄浪之水”最早的出處,這里的“滄浪水”說的就是康浪河。
康浪河,古稱滄浪水、康浪水,歷史上發源于齊國故城以西的西河頭村村南,與澠水源頭一樣,也是平地出泉,泉涌成河。西河頭村原名甘河頭村,想必當年的康浪河源頭泉水旺盛,水質甘甜?,F在西河頭村內康浪河河道已被填平蓋房,村西尚有一段殘存河道。
康浪河形成后,向北流到今天臨淄鳳凰鎮的溫家岸村西,與東來的系水(運糧河)交匯。歷史上,這里發生過一個“寧戚飯牛”故事。
春秋時期,有個叫寧戚的衛國人想到齊國謀取職位,苦于無法接近當時的齊國國君齊桓公,就流浪在康浪河邊以放牛為生。
有一天,齊桓公一行外出來到康浪河邊。正常情況下,普通人見到齊桓公的車隊都要回避,但是寧戚不但沒有回避,反而一邊敲著牛角一邊大聲歌唱:康浪之水白石瀾,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
齊桓公見寧戚與眾不同,就把他叫到車前攀談起來。沒想到,二人談得非常投機,不知不覺中天就黑了。齊桓公命人點起火把,并給寧戚拿一套官服來。手下人勸諫說:“寧戚是衛國人,離我們不是很遠。如果您想重用他,不如派人先去打聽打聽他的情況,如果他確實是個賢能的人,再重用他也不為遲啊?!?/p>
齊桓公卻說:“不可!到衛國打聽情況,難免會聽到這個人的一些小毛病。因為一些小毛病,而忽視一個人的長處,這是許多君主錯失人才的原因。況且一個人很難做到十全十美,治國理政只用他的長處就行了。”
于是,寧戚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司田,與管仲共同輔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業。
這個典故又叫“齊桓公舉火爵寧戚”,后來成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著名案例。
到了清初,當時的文壇領袖、桓臺人王漁洋多次游覽康浪河畔的“寧戚飯牛處”,并在《臨淄道中》一詩中寫到:“驅車一回首,西眄(miǎn)康浪源。不見飯牛人,狂歌夜火間。一朝躡卿相,通國稱其賢?!?/p>
康浪河與系水交匯后,一部分河水與系水一起注入時水,另一部分河水繼續向北流淌,最后在臨近博興縣界時與澠水匯合。
此后,這條河不再叫康浪河,而是繼續稱為澠水。
九、姑棼行宮舊址上建起華東碑林
與康浪河匯合后,澠水繼續向西北方向流去,不久就來到博興縣興福鎮***駐地。
興福鎮***駐地原是一個自然村,名字就叫興福村,又叫興福街。由于村莊太大,人口密集,后來被分為四個行政村,即興一村、興二村、興三村、興四村。
殷商時期這里屬于薄(蒲)姑國。此地前有澠水,后有貝丘,襟懷圣水,背倚寶山,薄姑人曾在澠水以北筑土為壇,作為祭拜天地和祖先的場所。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在這里修建了離宮,由于薄姑又名姑棼(fén),因此被稱為姑棼行宮。
相傳,當年孔子在齊國時,曾到姑棼游覽,看到有人比試射箭,發出了“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的感慨,這句話后來被收入了《論語.八佾(yì)》。公元前331年,屈原出使齊國時,也曾到姑棼行宮游覽。
到了漢代,這里修建了洪福寺,人丁興旺,商賈云集,貿易發達,并取名為興福街。明代萬歷年間又修建了爐姑廟、百子殿、玉皇閣等道教廟觀,逐漸成為香火鼎盛的叢林勝境。有一篇名為《澠陽賦》的文章曾這樣描繪當時的盛況:“洪福古寺,增眾千五,梵宮浮屠,晨鐘暮鼓”。
后來,由于多種原因,洪福寺年久失修,逐漸荒廢了。
到了1993年,在興福鎮***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民間籌資200余萬元,于漢代洪福寺故地修建了洪福園。
洪福園位于興福鎮興一村南側,占地50余畝。園內有九級洪福寶塔、文化大殿、玉皇殿、百子殿、爐姑廟、三賢祠等仿古建筑11座;栽植花卉、樹木2萬余株。
最值得一提的是園中的華東碑林,珍藏有費孝通、王光英、程思遠、沈鵬、歐陽中石以及陳立夫、蔣緯國以及宗教界和日、韓、泰等國名家題詞碑150多塊,蔚為壯觀,中外游客慕名而來者眾,使洪福園聲名遠播,成為博興縣文化旅游的靚麗名片。
今天的興福鎮是博興縣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上世紀90年代,這里曾以“興?,F象”名噪全國,如今是聞名遐邇的“中國廚都”、“板材之鄉”。有人說,這是洪福園神靈保佑的結果。
過了興福鎮,我對澠水有了更多的親身體驗。
老家所在的村莊不屬興福鎮,但離興福村很近,用老人們的話說“到興福北門只有五里地”,無論是生活習慣、生產方式還是婚娶來往都屬于興福文化圈。
興福村自古貿易發達,是個遠近聞名的大集市。小時候,我們村的人一般是到興福趕集。從老家所在的村莊到興福趕集,必過澠水,因此很容易就能勾勒出澠水后面的走向。
離開興福后,澠水繼續向北偏西方向流動,經興福鎮的李韓村東、義和村東、中李村東,進入曹王鎮;經曹王鎮賈楊村東,進入今湖濱鎮(原寨郝鄉),經相公村西、南門村西、西門村東,穿過省道316,向北注入預備河(時水故道)。預備河最終注入小清河。
(義和村附近澠水現狀,拍攝于2022年1月30日)
對澠水下游的這段流路,最值得一提的是沿岸的相公村和西門村。
十、相公村原來有這么多故事!
先說一下相公村。
相公村原叫襄公村或襄公莊,位于澠水東岸,很早就有人在此居住。村莊西南原有一塊高地,古稱貝丘或沛丘,據說是由貝殼堆積而成的,故名貝丘。
(相公村附近澠水現狀,拍攝于2022年1月30日)
春秋時期,在貝丘引發了一起弒君大案,史稱“離宮之難”。這一事件不僅改變了齊國的歷史進程,而且賦予了“襄公村”的名稱。
據載:公元前686年,時任齊國國君齊襄公出游姑棼(fén)行宮,前往貝丘打獵。就在打獵的過程中,突然躥出一頭野豬。見獵物出現,齊襄公搭箭就射,不料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驚恐之下從車上摔了下來。
回到住處后,齊襄公發現丟了一只鞋子,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把一個叫費的侍從鞭打了一頓。侍從費出宮后,被蓄謀叛亂的連稱、管至父等人劫持,得知齊襄公受傷臥床后,乘機入內殺死了齊襄公。
連稱和管至父都是齊國大夫,一年前受齊襄公之命駐守葵丘,雙方約定期限為一年。誰知,一年期滿后,齊襄公卻再也不提換防之事。于是,二人心生怨恨,對齊襄公非常不滿。
然而,這并不足以讓他們冒巨大的風險去殺死當朝之君。
還有一個原因是,連稱有個妹妹是齊襄公的妃子,齊襄公的正妃去世后,本有轉正的可能,不料齊襄公卻移情別戀于別的女人。連稱對此懷恨在心。
但是,僅憑這二個人的力量去弒君篡位似乎還有些勢單力薄。
于是,第三個人物出場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姜無知,史稱公孫無知。
公孫無知是齊襄公叔父的兒子。公孫無知的父親和齊襄公的父親齊僖公同父同母。齊僖公繼承君位后,對公孫無知非常寵愛,從小蓄養在宮中,衣服禮儀與世子齊襄公基本一樣。這讓齊襄公心中十分不爽。
齊襄公即位后,找了個理由就把公孫無知的待遇裁減了大半。這讓公孫無知很不滿意,遂生作亂之心。
連稱、管至父察覺到了公孫無知的反心,于是派人與其聯絡。公孫無知大喜過望,三人共同策劃了這次弒君事件。
“離宮之難”發生后,公孫無知主政齊國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被其它大臣設計除掉了。此后,二個王室成員姜小白和姜糾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王位爭奪戰。最后姜小白勝出,成為春秋首霸齊桓公。
齊襄公死后被埋葬在生前打獵的地方,人稱襄公冢。今天的相公村就在襄公冢的東北方。也正是從那以后,這個貝丘小村就被稱為襄公莊或襄公村了。到了近代,可能是人們覺得“襄”字比較難寫難認,就改成了同音的“相”字。
齊襄公葬于貝丘后,不知過了多少年,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總是清風拂面、涼風習習。
這里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奇特的現象呢?有人說齊襄公是真龍天子,龍王布雨、風神行風時,不肯驚擾在此長眠的齊襄公。也有人說當年襄公下葬時,隨葬品中有顆避風珠。有了這顆避風珠,不論周邊刮多么大的風,到了這里都能化為微風。
當然,這都是傳說,至今無人做出科學解釋。不過,這一現象卻以“風到貝丘細又清”成為“古代博興八景”之一:貝丘風細。
據說,襄公冢最初的時候高達數丈,但是隨著周圍人口不斷增加,村民多到貝丘取土建房,到明代末年貝丘已幾成平地,但襄公冢仍然默矗立。在上世紀那場眾所周知的運動中,襄公冢也被夷為平地,終未能逃過此劫。
我姥姥家那個村和相公村毗鄰,村民們就在一個坡里種地。母親曾經告訴我說,相公村邊有個“冢子”,小孩子不要到那里去玩?,F在想來,那個“冢子”應該就是襄公冢。當時我并不知道“冢子”就是墳墓,但是每次經過母親所說的“冢子”附近時總感到陰森可怖,不敢靠近,因此從未見過襄公冢的真實面目。
我家在相公村有門親戚,小時候去過多次,對“風到貝丘細又清”并無多少感受,印象最深的是這個村莊地勢很高,想必是從貝丘取土建房的結果吧。
十一、博昌城與駱賓王
說完相公村,再來說西門村。
西門村本身沒有什么可說的,這個村的居民主要姓李,沒有姓西門的,和西門慶也沒有任何關系。需要說的是,從西門村往東,還有好幾個以“門”命名的村莊:南門村、東門村、前門村。
(西門村北大門,拍攝于2022年1月30日)
(西門村附近澠水現狀,拍攝于2022年1月30日)
在這些以“門”命名的村莊東南,從省道S323通往齊國故都臨淄的公路西側還有幾個名字中帶有“城外”的村莊:城外李、城外王(現稱城王村)、城外劉、城外徐(以上二村已合并為徐劉村)等。
從上面這些村名來看,在這些“城”“門”附近似乎有一座城池。
不錯!那就是春秋時期齊國博昌邑的所在地——博昌城。
博昌城故址位于今博興縣湖濱鎮寨郝村南,西臨澠水,南有貝丘,現在地面上已經看不到什么東西了。1981年,考古人員曾在這里探得遺存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5米,出土了陶罐、瓦、盆、壺、銅削、盤等器物及石造碑1件。
根據記載,博昌城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已有建制,當時為齊國的博昌邑。戰國時期設博昌縣,治所就在博昌城,仍屬齊國。秦朝時博昌縣屬齊郡,西漢時屬千乘郡,東漢、三國、兩晉時屬樂安國或樂安郡。
南北朝北魏時期,博昌縣移置今壽光市,博昌城成為陽信縣的治所。
隋朝時,復置博昌縣,隸屬青州北???,治所重回博昌城。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博昌縣治所移于今博興縣城。五代時期,后唐為避其祖李國昌的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并沿用至今。
粗略計算了一下,歷史上博昌城曾作為縣城近千年。
在博昌城的歷史上,與駱賓王有一段不解之緣。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從小才華出眾,七歲時就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詠鵝》一詩。
駱賓王大約出生于公元626年,大概在其10歲時,父親駱履元被授予博昌縣令,駱賓王隨父母一起來到了當時博昌縣的衙署所在地——博昌城。
在博昌城,駱賓王進入縣館學習,接受了嚴格的系統教育,同時廣泛結交文人名士,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學識。可以說,正是通過在博昌城的多年苦讀和交游,駱賓王從江南神童成長為齊魯才子。
后來,駱履元在任上突然病逝。父親死后,駱賓王的仕途命運極為坎坷,既有科場失意、田園歸隱,又有入幕為賓、邊塞從軍,還曾下過大獄。
公元681年春,駱賓王以隨員身分到燕齊故地出差。當他進入齊國故地時,一度離博昌城很近。由于他只是一個隨員,不能自主安排行程,未能故地重游。但是,博昌城畢竟是駱賓王早年學習生活的地方,父親死后也葬在此地,感情還是很深的。
于是,駱賓王飽含深情地寫下了《與博昌父老書》一文。
這篇文章是作者表露私人情懷最為淋漓盡致,人情味最為濃厚的一篇。文中懷人敘舊,感時嘆逝,情懷真摯,語極懇切,特別是“荒經三秋,蔓草滋于舊館;頹墉四望,拱木多于故人......遼東之城郭猶是:靈烏代謝,漢南之陵谷已非。”等描述充分刻畫了縣城遷徙后博昌城的敗落。
公元684年,駱賓王追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撰寫了千古名文《討武曌檄》。然而,這場起義僅僅堅持了三個月就失敗了。此后,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空門。
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介紹博昌城時,提到了關于博昌的另一件事:
公元903年,黃巢叛將朱溫派部將朱友寧進攻平盧節度使王師范,雙方在博昌發生激戰。朱友寧圍攻博昌一個多月,未能攻克。最后驅趕10余萬壯丁在城南筑成土山,這才攻入城中。城陷后,城中男女老幼皆被屠殺。
顧祖禹明確指出,這里說的博昌并不是博昌城。當時博昌縣縣城已經從博昌城遷往今天的博興縣城200多年了。
十二、有酒如澠,有肉如陵
行文至此,關于澠水的流路基本考證完了。
在考證澠水流路的過程中,順便介紹了一些歷史典故。然而,關于澠水的典故包括并不限于以上所說,有些典故是與整條澠水有關的,在上面的考證過程中不便展開,下面補充幾條。
先說說“有酒如澠”的典故。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根據記載:公元前530年,齊景公前往晉國訪問。晉昭公設宴招待齊景公,晉國大夫荀吳陪同。宴會上,兩位國君玩起了投壺游戲。齊景公讓晉昭公先投。
投擲之前,荀吳替晉昭公祝愿道:“我們這兒的酒像淮水一樣多,肉堆起來像高丘(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如果我們主公投中了,晉國就可以做諸侯的統帥?!?/p>
結果,晉昭公投中了。
投壺是當時上層社會宴飲時流行的助興游戲,就是把箭投入壺中,投中多者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在此,晉國君臣卻將游戲政治化,試圖在氣勢上壓倒齊國。
輪到齊景公了。他拿過箭來,舉過頭頂,說道:“我們那兒的酒像澠水一樣多,肉堆起來像山陵(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如果我投中了這支箭,就會取代晉君成為諸侯統帥”。
說完,一擲而出,箭應聲入壺。
一看齊景公也投中了,另一位晉國大夫對荀吳說:“我們晉國本來就是諸侯統帥,何必通過投壺游戲來強化這個事呢?這次游戲后,齊君會看不起我們主公,以后再也不會來了。
荀吳本意是為晉國爭光添彩,結果弄巧成拙,搞得很沒面子。
齊景公和晉昭公的投壺游戲留下了一個成語:有酒如澠。歷史上一些著名詩人和文學作品引用過這個典故。
如,杜甫在《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中寫道:如澠之酒常快意,亦知窮愁安在哉;在《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寫道:展懷詩誦魯,割愛酒如澠。
唐代舒元輿在《牡丹賦》上寫道:有酒如澠,萬坐笙歌。一醉是競,孰知其他。
北宋黃庭堅在《寄題榮州祖元大師此君軒》一詩中寫道:有酒如澠客滿門,不可一日無此君。
其它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標明作者和出處了,如;
沃愁須底物,況有酒如澠。
無悲田變海,但愿酒為澠。
醉中操翰墨,應仗酒如澠。
每懷人似玉,安得酒如澠。
縱令愁作海,誰送酒如澠。
可憐花滿面,豈吝酒如澠。
十三、原來齊桓公是這么死的!
在上面這個典故中,齊景公用澠水而不是淄水來形容本國物產之豐富,說明當時的澠水在水量和名氣上應該與淄水有得一比。否則,在齊國已有淄水的情況下,齊景公不會拿一條籍籍無名的小河用于政治博弈。
在古代文獻中,還會看到“馬羸不渡澠水”、“澠水不冰,瘦馬不渡”等說法,一開始不明白其緣由。讀了齊景公和晉昭公投壺競技的典故,個人推測,想必是古時澠水的河面很寬,水量很大,水流湍急,瘦弱的馬難以渡過,有的冬天即使其它小河結了冰,澠水也不會結冰。
然而,齊國最重要的河流還是淄水。因此,更多關于澠水的典故是與淄水相提并論的。
比如“先辨淄澠”或“淄澠之辨”。
“先辨淄澠”一詞出自《列子·仲尼》:口將爽者先辨淄澠。后人用來泛指事物融合后難以分辨。淄、澠二水的味道不同,分開能辨別,合起來無法分辨。
然而,萬事不能絕對化。
春秋時期,齊桓公有個寵臣,名叫易牙,廚藝高超,擅長調味,對味道有驚人的鑒別力,把淄水、澠水兩條河中的水混合起來,他一嘗就能分出來。《呂氏春秋》曾引用孔子的話說,“淄澠水合者,易牙嘗而知之。”《淮南子》一書也寫道:“易牙善調五味,澠淄之水嘗而知之?!?/p>
不過,易牙這個人烹調之技雖高,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歷史上與豎貂、開方合稱齊桓公身邊的“三佞”。
有一次,齊桓公無意間說了一句話:“天下的山珍海味我都吃過了,就是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p>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易牙聽到后,為博得齊桓公的歡心,回家殺死了自己的兒子,將其做成美食,獻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吃后贊不絕口,從此對易牙倍加寵愛。
易牙受寵之后,開始干預國政。
當時最受齊桓公信任的大臣是管仲。有一天,易牙試探著對齊桓公說:“如今人們開口管仲,閉口管仲,都不知道國君是誰了!”
這時的齊桓***腦還算清醒,對易牙說:“我和管仲的關系就像人的身體和手臂大腿(股肱)。有了手臂和大腿,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有了管仲,我才成就了一番事業。這種國家大事,不是你們這種人能夠理解的。”
從此,易牙就再不敢向齊桓公說管仲的壞話了。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齊桓公前去探望,并就齊國相位的接替人選征求管仲的意見。管仲想先聽聽齊桓公的想法。
這時,寧戚(詳見上文)等人已經去世。齊桓公提出了與管仲關系最好的鮑叔牙。不料,這個人選遭到了管仲的委婉否決。
接著,齊桓公又相繼提出了易牙、豎貂和開方三人。對這三個人,管仲毫不客氣地否決了。
齊桓公問其緣由,管仲說:“易牙烹子以適君,豎貂自宮以侍君,開方離國棄父以伴君,這都有悖人之常情。為了討好您,他們連自己的身體、父母子女都可以舍棄,會真心對你好嗎?現在,我還活著,他們掀不起什么風浪。我死之后,請務必遠離這三個人,否則齊國必亂。
后來,易牙不知怎么知道了這件事,就對鮑叔牙說:管仲能成為相國,是您舉薦的結果。現在他快要死了,主公想讓您接任相國,管仲卻不同意。
鮑叔牙笑道:“管仲不讓我接任相國,說明他一心為國家社稷著想,不徇私情?,F在我做司寇,驅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讓我接任相國,哪里還會有你們這些人的容身之處?”
易牙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地走了。
管仲去逝后,一開始齊桓公按照管仲的遺囑,把易牙等人驅逐出宮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齊桓公覺得離開易牙等人,生活索然寡味,很沒意思,就把他們又召了回來。
不久,齊桓公也病倒了。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君位相互攻伐,整個齊國都亂了。這時,易牙等人堵塞齊桓公的寢宮大門,杜絕任何人入內。病中的齊桓公無人照顧,最后在饑病交加中含恨離世,直到多日以后尸臭熏天,蛆蟲爬出寢宮,人們才知道齊桓公已經死了。
這個曾經嘗遍山珍海味、連人肉都吃過的霸主最后竟然被餓死了!經過這場內亂,齊國霸業開始衰落,中原霸權逐漸移到了晉國。
易牙真小人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后來在有些地方竟然被尊奉為廚師行業的祖師爺。這與后來有人把管仲稱為娼妓業、貿易戰的鼻祖一樣,讓人匪夷所思。
十四、那個擺過“火牛陣”的田單,后來怎么樣了?
“淄澠之辨”的典故中提到了齊相管仲,下面這個“淄澠之間”的典故與燕將樂毅有點關系。
管仲和樂毅都是諸葛亮的崇拜對象。諸葛亮在隆中躬耕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p>
公元前284年,齊國正值齊湣王(也就是把南郭先生驅逐出去的那位)時期,樂毅率燕趙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余城,整個齊國只剩下了莒、即墨二座城池。后來,有個叫田單(dān)的齊國宗室貴族挺身而出,在即墨城下大擺火牛陣,擊敗了燕軍,然后乘勝追擊,收復了失地。
田單一戰成名,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齊國。但是,后來田單也墮落了,染上了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有一次,田單準備攻打狄城,事前去請教魯仲連。魯仲連也是齊國名臣,以“義不帝秦”名垂青史,《史記》上有專門的《魯仲連列傳》。
魯仲連直截了當地告訴田單:你這次行動不會成功。
田單有點不服氣:當年我在即墨孤城,率領一群破亡余卒,都能大破燕軍,光復齊國。現在去攻取一個小小的狄城,怎么會攻不下來呢?”
說完,不辭而別。
后來的結果正如魯仲連所料:田單圍攻狄城三個多月,不能攻克。
這下子,田單服氣了,回來問魯仲連:先生能告訴我攻不下狄城的原因嗎?
魯仲連告訴田單說:當年在即墨,你勤政愛民,生活簡樸,深入群眾,與士卒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那時候,士卒們都有舍生忘死、為國捐軀的壯志,只要你一聲令下,無不積極響應。而現在是什么情況呢?“將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娛,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要是能夠取勝那才怪了呢!
聽了魯仲連的話,田單立即返回狄城,親往前線,不避箭矢,擂鼓助威,很快就把狄城攻下了。
在這個典故中,關于澠水的就是一句話:田單黃金橫帶,騁于淄澠之間。有人說,田單“騁于淄澠之間”是形容其游樂范圍很廣。
我不這樣認為。
淄水、澠水其實就是臨淄的護城河,距離極近,二河之間就是臨淄城。因此,應該理解為:當時的田單整天身穿華衣美服,在臨淄城內游玩嬉戲,逍遙自在,逐漸脫離了群眾,失去了人心。
十五、澠水變了!
以上多種文獻資料、歷史典故表明,古代澠水流域氣候溫潤,水源充沛,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北宋時期有個叫王辟之的官員,晚年就隱居在澠水河畔,經常與朋友們一起歡宴賦詩,追古撫今,高談闊論。后來,他追憶平生經歷見聞,編成《澠水燕談錄》一書。此書共十卷,史料性、思想性、藝術性都很高,是研究北宋歷史的必讀之書。書中有我國對“瓦當”的最早記載;我國文學史上關于“三蘇”的稱呼也最早源于此書;“開卷有益”、“高下其手”兩個成語也出自此書。
有人這樣描述澠水河的美景:河內魚蝦成群結隊,清晰可見。河水兩岸土質肥沃,盛產荸薺、蓮藕等水生植物和水稻等農作物,沿河農家春日引水洇地,銀光閃閃,夏日荷花盈塘,稻谷飄香,處處呈現出一派魚米之鄉的江南景象。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澠水河下游的水已經不多了,但是上游還是水流潺潺,荷香陣陣。當時聽人說,臨淄區有個西單村,家家戶戶院前都有一個藕池,讓鄉親們羨慕不已。到了九十年代,澠水河下游已經基本沒水了,個別河段甚至被填埋阻塞。
(興福鎮義和村附近澠水現狀,拍攝于2022年1月30日)
2019年,我回老家的時候,特意到周邊地區轉了轉,發現澠水河道大多已被開墾成耕地,種上了莊稼,不像是一條河了;興福段河道旁更是廠房店鋪鱗次櫛比,好一派繁榮景象!
以澠水現在的狀況,在雨災中應該發揮不了多大的排澇作用。打***詢問老家的親戚,這場雨災對家鄉的影響竟然不大。
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多年的抽水灌溉,當地的地下水位大為下降,大量雨水很快滲入地下。第二個原因是在老家西部還有一條河流。
與澠水一樣,這條河也是多次路過,但一直不知道它的名字。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通過查閱有關資料,這才知道此河名叫興福河。
興福河發源于臨淄區朱臺鎮,當地名叫九曲康浪河,位于康浪河以西,幾乎與康浪河平行,從南向北流入博興縣興福鎮,然后折向西流,略成東南西北走向,流至國道205線東側后,一路沿205線向北匯入預備河(時水故道),與澠水-預備河的交匯處很近,只是位置偏西一些。
我們村的村名中原有一個“臺”字,地勢比較高,耕地幾乎都位于村莊西部,有很多溝渠通往興福河下游??磥?,這次雨災中沒有滲入地下的雨水都通過這些溝渠流入興福河了。
與澠水相比,興福河算是保護得比較好的一條河。
我讀初中的時候,到鎮一中上學必經興福河,記得興福河里一直有水。曾經有一段時間,河水紅泡綠沫,臭氣熏天。當地老百姓說,這是從臨淄那邊流過來的工業廢水。后來人們在河中筑了一道土壩,把來水堵住了。
近幾年,淄博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很大,想必那些排放廢水的企業早已被取締了,興福河中的攔污土壩也應被拆除了。
興福河有一條支流,也是發源于臨淄,從南向北流動,最后在博興縣曹王鎮東魯村東南匯入興福河。有的資料稱這條河為中興福河。中興福河從臨淄流入博興后遇到的第一個村莊叫王海村。
王海村原名望海寨。據說,古時附近有一處清泉,名曰“海眼”,泉水豐涌,站在泉邊,向東遠眺,能隱約望見東海;故名望海寨;后因村莊周圍常年水流汪汪,更名為汪海寨;直到清初,因村內王姓居多,更名為王海寨,后稱王海村。
王海村中興福河上有一座石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史稱鳳陽橋。該橋拱形三孔,青石筑就,工藝精致、石刻精美,現保存基本完好,行人、車輛依然可以通行,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無獨有偶,青州也有澠水、康浪河
關于澠水的故事快要講完了,這時才發現古代青州也有一條河叫澠水。
這條河與我們前面講的澠水完全不是一條河。此河現在叫北陽河,其下游有時也簡稱為陽河。
根據《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等資料記載,北陽河古稱濁水,又名陽水、長沙水,也叫澠水。古代有學者認為,繩、澠有別,發源于臨淄古城的那條河叫澠水,發源于青州的那條河叫繩水,這一觀點已被酈道元否定了。
在今天的青州市,有北陽河,也有南陽河。南陽河發源于青州西南的玲瓏山下,從西南向東北流至駝山西麓,一路接納山泉,進入青州市區,歷史上曾作為一條支流注入北陽河。現在不再匯入北陽河,而是呈西南-東北方向貫穿青州市區,出市區后在張家河村調頭轉向東南,最后注入彌河。
在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明代山東地圖上,南陽河與北陽河已是二條河流,而且在標注北陽河時專門用括號加上了“澠水”二字。
北陽河全長百余公里,發源于青州西南臨近臨淄處。古時這里泉眼眾多,泉水匯聚成河,從西南向東北流動,進入青州市區后折向北流。在堯王山前,北陽河匯合了多條河流,河床驟然變寬,水流湍急,史稱五龍口。
公元311年,也就是永嘉之亂發生的那一年,整個中國北方一片混亂,前趙大將曹嶷(yí)率軍攻破原屬晉朝的臨淄城,見臨淄四周地勢平曠,無險可守,就在青州堯王山下另筑了一座新城,取名廣固城,意為“有大澗甚廣,因以為固”。同時把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都遷進城里。從此,廣固城取代臨淄城成為青州的治所所在。
廣固城建在北陽河五龍口附近。對廣固城來說,五龍口既是屏障,也是風險源。后來,石虎派人攻打曹嶷,堵住五龍口,水灌廣固城,曹嶷被迫請降。再后來,慕容恪圍攻段龕(kān),也是用這個辦法讓段龕投降了。
公元399年,南燕慕容德遷都廣固城。僅僅過了十年,東晉大將劉裕率軍來到廣固城,久攻不下,最后還是用堵塞五龍口的辦法攻克了廣固城,滅了南燕政權。
南燕滅亡后,廣固城已經毀壞,晉青州刺史羊穆之就在廣固城以東修筑了一座新城,因此城位于陽水(北陽河)以東,取名東陽城。這是青州歷史上的第三座城池。
青州歷史上共有四座古城,除廣固城、東陽城外,還有一座叫廣縣城,位于南陽河以西,是古代青州最早的城池;另一座叫南陽城,位于南陽河以南,始建于隋朝,后成為青州府和益都縣的治所所在。
北陽河出青州市區后一路向北,經廣饒、壽光入小清河,最后注入渤海萊州灣。
除了澠水(北陽河),青州境內還有一條康浪河,與發源于臨淄境內注入澠水的那條河完全重名。
青州的這條康浪河發源于青州東南部與臨朐縣接壤的靈山西麓,依地勢從東南流向西北,在袁路村南與洗耳河匯合后改稱洗耳河,最后在譚坊鎮狀元橋村北匯入彌河,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
青州康浪河流域的文化積淀也非常深厚。青州博物館鎮館之寶“狀元卷”的作者——趙秉忠的莊園就在康浪河上游的辛莊村;此外,青州人還把春秋時期“寧戚飯?!钡牡涔剩ㄔ斠娗拔模┮卜旁谶@條河邊。
在全國各地對文化旅游業高度重視的今天,很多地方為一個名人故里或典故出處爭得不可開交,比如昌樂縣和臨淄區的“營丘之爭”、廣饒縣和惠民縣的“孫武故里之爭”。奇怪的是,至今未見青州市和臨淄區為康浪河“寧戚飯牛處”的典故發生沖突,可能是寧戚的名氣不夠大,也可能是這二個地方的文化古跡太多了,還沒顧得上。
悠悠萬事,千秋澠水。
時至今日,青州市和臨淄區的康浪河仍然各叫康浪河,臨淄境內的澠水仍然叫澠水(河),然而在山東地圖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的《濱州市地圖》上,博興縣境內的澠水竟然被標注為了分洪河。
嗚呼惜哉!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簡介】龐觀,齊地齊人,文史愛好者。
壹點號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