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壇早已陷入了無歌可聽的境地——我們只有愛豆沒有作品。最近我的耳機里單曲循環的還是羅大佑1982年發行的《戀曲1980》。
羅大佑自負地唱到“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么?”。我不敢這樣唱,因為我既不懂愛情,也不懂永遠。
愛情到底是什么?或許我們會獲得一堆答案。
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告訴我們愛情是“閑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白居易說愛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盧照鄰曾說“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可是這些都只是從文學的角度對愛情作的比喻性描述,我們能不能用理性從哲學層面給愛情下一個邊界清晰的定義?
這是件很不討巧的工作:愛情屬于感性,哲學屬于理性,這二者是不搭邊的,用理性去掌握純感性的東西,只會弄得灰頭土臉。
可是還真的有哲學家從理性的角度對愛情展開過分析,柏拉圖就是其中之一。他關于愛情的觀點還被我們稱之為“柏拉圖式愛情”,我們現在用這個概念專指那些只專注內心和精神交流的戀愛。
柏拉圖愛情觀的相關論述集中在他的《會飲篇》中,我們今天就通過它來了解最早的關于愛情的哲學論述。
一、古希臘同性戀的社會風氣在介紹“柏拉圖式愛情”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柏拉圖的關于愛情的論述大部分是關于同性戀的,特別是男-男同性戀,而且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傾向,古希臘社會對此的態度比現代社會***很多。
在古希臘神話中,宙斯作為最高神抵卻長期背著“好色”的惡名,他不僅喜歡女色,更喜歡男色。他愛上了地上一位名叫伽倪墨得斯的美男子,并把他帶到奧林匹斯山上幽居。當然,最后被以嫉妒著稱的天后赫拉發現,赫拉把伽倪墨得斯變成了一只水瓶,讓他日日夜夜為宙斯倒水,可是這位癡情的男子為他的情人倒的卻是眼淚,一往情深的宙斯將愛人的靈魂封印在星空之上。于是,就有了水瓶座。
神話畢竟是神話,但它至少反映了古希臘社會對同性戀的寬容和理解。那么這種寬容和理解到底來源于什么呢?
據說在原始時代,由于分工的原因,男人需要掌握一系列復雜的打獵和野外生存的技巧,這些知識是女人所沒有的,在家里也不可能習得。所以每當一個男孩快要成年時,就會被部落中一個經驗豐富的成年男子帶往野外,二人在這段時間中吃住同行,后者手把手地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甚至人生感悟傳授給即將成年的男孩,因為有了共同的患難經歷,二人會很自然地產生一些特殊的情愫,這成為了希臘群島的成年禮。到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時代,同性戀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有些少年遲遲沒有被成年男人相中,他們的父親甚至會為此而著急。
既然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那么身為希臘人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當然也不能免俗,蘇格拉底就有自己的少年伴侶。柏拉圖的愛情觀也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提出來的。
二、愛情是一種遺傳病鋪墊完了社會背景,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柏拉圖的愛情世界。
在《會飲篇》中,柏拉圖借別人之口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傳說:
在開創之世,人是一個大圓球,每個人有兩副面孔,面朝的方向正好相反。有四只手、四條腿,總之他們的器官都是成雙的。這種人的體力和智力都相當于現在人的兩倍甚至還多,所以逐漸不滿于諸神的統治,企圖推翻神權。宙斯對此大為驚恐,他們必須想辦法既不能滅絕人類(否則就沒有人為他們獻祀了),但同時又能削弱人類的力量,讓他們永遠不能和諸神抗衡。于是宙斯將每個人從中間劈成兩半,這樣一來,一個人只有一副面孔,兩只手、兩只腳。力量減半的人類終于安分下來了。
因為是被劈開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下來都是不完整的,他只是自己本體的一半。所以他不停的要找到那另一半,當找到那當初被劈開的另一半時,他就會不顧一切的湊上去,想要擁抱對方,不想離開對方。這就是愛情。
這是一個多么粗拙但又動人的傳說。
它用近乎荒誕的方式告訴我們:愛情就像是一種人類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病,我們無來由的繼承了這種病。
婚姻生活的無聊與庸俗,愛情生活對自我空間的擠占,這些曾使多少人對愛情望而卻步,他們于是決心孤獨一輩子。但是總會有人在某個無眠的深夜環視冷清的房間,然后期望有人能夠在身邊陪伴,總會在旁觀了生老病死之后驚梀于自己的老無所依。于是紛紛開始主動相親,主動下載婚戀應用,甚至主動草草結婚。
原因很簡單:寂寞的滋味真的很不好受。如果說愛情是一種遺傳病,那么寂寞就是它最主要的癥狀。遇見開心的事情無人分享,有了難過的心事無人聆聽。或許對于很多人而言你很重要,但你卻不是任何人的唯一。沒有了你,他們可能會陷入困難甚至危險,但是沒有一個人因此而心痛。沒有了你,他們可以迅速找到另一個人頂替你的作用,他們或許會懷念你,但是本質上是在懷念過往的、屬于自己的時光,卻沒有一個人僅僅因為失去的是你而感到日月無光、舉步維艱。
這個時候,你甚至會懷疑人生的意義,你會懷疑:自己是否足夠重要,重要到值得認真活下去?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你會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不完整的,或者你自己是不完整的。這不就像是被劈開的感覺嗎?
這個時候,你會本能地去找那個屬于自己的“TheOne”。于別人而言,ta就是獨立的一個人,但是對于你而言不是,你們倆結合在一起時你們才成為完美的自己——它就是你被劈開后失散的另一半。就這個傳說而言,愛情并不是讓你獲得什么,而是對你的成全,是在彌補你先天的缺憾,讓你的人生終于完整起來。
三、崇尚精神戀愛,反對***傳說是意味無窮的,我們固然可以解讀出很多有趣的東西。但是出于嚴謹的責任心,我還是有必要交代一下:這個傳說以及其中的意思并不是柏拉圖本人對愛情的終極理解。
在柏拉圖看來,人們除了要追尋真和善之外,更要追尋美,而愛情是我們每個人抵達美的重要突破口。注意!他認為愛情并不是美本身,而只是我們抵達美的途徑。
世上不存在絕對完美無缺的事物,完美的瓷器或許有一個小豁口,標致的美人或許有一顆青春痘,這些遺憾雖然可以忽略不計,但人們總是傾向于放大它們,而不是忽略它們。這樣一來,世上就不存在盡善盡美,這很讓人無可奈何。但是更無可奈何的是,時間每分每秒都在侵蝕著冰清玉潔的容顏,曼妙的身姿和清澈的眼眸遲早會變成枯黃的回憶。
哲學家柏拉圖或許受不了美中不足和美人遲暮的悲慘現實,他想通過一系列富含哲學特色的加工,將美變成永不凋謝、超凡脫俗的東西。他工作的原理很簡單:既然現實中不存在真正的美,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那些形形***、轉瞬即逝的美的皮相中提煉出美的本質來?那個本質永遠不會凋謝,也不會有瑕疵。最重要的是它不會因人而異——每個人體會到的美的本質都是一樣完美,一樣不留遺憾。
愛情最本質、最深刻的形態并不是對某個具體個人的愛,而是透過這個個人去體悟美的本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戰勝殘酷的現實。這個美的本質就是美的“理念”(或稱為“相”)。在柏拉圖的愛情中,對具體戀愛對象的執著是一種膚淺的愛情,耽溺于***的情愛也是庸俗的,至少這些不是愛情的根本目的或終極形態。沉浸于對具體個人的憐愛和***的享受,反而會阻礙我們進一步追尋美的本質。因為他要找的東西超越于所有愛情,在真正的美那里,海不枯、石不爛,我們用靈魂相愛。
這就是屬于柏拉圖——一個哲學家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