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先民認為,一旦山具有了神圣性,那么轉山之后,就會獲得保佑。而岡仁波齊是神山之首,圍繞她轉山一圈,可以獲得救贖,轉十圈可以在輪回中免受地獄之苦,轉一百零八圈者便可以修成正果。
轉山之路大致分為外圈和內圈兩種路線。外圈以岡仁波齊為中心,從塔欽出發,途經曲古寺,抵達哲日普寺,之后登上卓瑪拉山口(海拔5630米),最后返回塔欽。內圈線路則以因揭陀山為中心。據傳,轉山路線是13世紀時由噶舉派大師古倉巴開辟的。
過去千百年,人們不懼辛苦,一年年跋涉千山萬水,來到這高原苦寒之地朝拜。
榮格說:“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參與,并且總得來說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
***解放之后,***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宗教元素其實融入到了***的日常生活里。***們多選擇在冬季,也就是農忙時節過后前來朝拜,朝拜完畢再回歸到日常的生活里。
自我救贖也并不只能通過朝圣才能完成,平時***一樣可以禮佛、祈禱,在生活小事中都體現了出來:尊重自然、不涉足湖水、不隨意殺生、死后選擇天葬……
當生活遇到無法解決的困惑痛苦,或是渴望消除罪孽時,***們也會選擇前往岡仁波齊朝拜。在朝圣路上不準殺生,不打誑語。看到朝圣的隊伍,過路***常會慷慨施舍錢財和食物,以表尊敬。
《茶馬古道》紀錄片里,一對失去兒子的夫婦決定去朝圣,這位相貌平平、飽經風霜的中年男子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太順利的時候,在這條極為艱難的朝圣路上,我愿意自我犧牲,為(所有)活著的生命祈福。這個過程中,我也能為我的家庭找到安寧與平靜。”
現在公路和鐵路相繼貫通,許多***從四川前往岡仁波齊朝拜——走的正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路線。在公路貫通之前,這基本是難以想象的事情,***們朝圣時,也會為“辛苦修建公路的這些大好人祈福”。
在轉山路上,常能看到磕長頭的***,手持護手板,身著長圍裙,兩手合十,表示領會了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胸,表示身、語、意與佛相融為一體。
這是最隆重的朝圣儀式。在《轉山》紀錄片里,一位頭上磕出了包的***說:“過去自己愛喝酒,生活一團糟,通過在這苦行領悟到了我應該做個怎樣的人。”
張楊在《岡仁波齊》的電影拍攝手記里寫:“拍攝《岡仁波齊》本身就是一場修行。我自己雖然不是一個佛教徒,但我對佛教有親近感。佛教有很多***論幫助一個人去修行,通過這種修行會把內心深處的很多東西看得更明白。”
站在岡仁波齊腳下,仰望著她那巨大的山體,許多人陡然間會生出一種敬畏之情;這種情感無關信仰,是一種趨于人類本能的體現。
在岡仁波齊,順時針轉山的是佛教徒,逆時針轉山的是苯教徒。轉山途中相遇時,不同的教眾只平靜地擦肩而過,各自朝拜。
他們來來往往,就這么一圈圈轉著,轉著。恍然間,似乎腳下的大地、天空,還有整個岡仁波齊,也真的轉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