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古、博物館屢屢成為熱搜關鍵詞。聽說故宮五一假期的門票早早就售罄了。
其實,在「西瓜視頻」上就能看遍各地重點館藏,還有館長親自下場解說展品。
今天,我們打算帶大家逛逛西瓜上的博物館。
1三星堆博物館——一號青銅神樹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里有一株3000多歲的神樹——“一號青銅神樹”。這是現存青銅文物中形體最大的一件。
這棵“神樹”通高接近4米,頂部缺失。專家說,完整的神樹可能要接近5米。
古人怎么鑄造出這么高大的神樹呢?
央視《國寶檔案》的主持人任志宏介紹說,它是分段鑄造法做成的,通體由底座、樹、龍三部分組成。
神樹不僅身材高大,細節也十分精致,樹干上層次豐富,每一層枝葉中都伸出一條柔和的枝椏,還有鏤空的花紋、花蕾。
而花蕾上站立著九只活靈活現的小鳥,則代表著太陽的精魂。任志宏說,古蜀文明和世界其他古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瑪雅文明有相似之處,即對太陽神的崇拜。
這一株被發現的位置,恰好是古代人認為天地之中心的成都平原,是一株通靈、通神、通天的的神樹。
2中國絲綢博物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逛完鴨子河畔的三星堆博物館,我們再隨浙江大學考古學博士“和水星逛博物館”來到中國絲綢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與西湖相隔不遠,處于江南園林、小橋流水之中,鬧中取靜,十分有格調。
“和水星逛博物館”帶來的是中國絲綢博物館鎮館之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別小看這塊布片,它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是揭開被稱為“東方龐貝”的西域國度精絕國古城之謎的關鍵。
《史記》中記錄精絕國古城的僅有寥寥數語,我們只知道它位于絲綢之路要塞,有三千國民,似乎一夜之間被黃沙掩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被考古發現,讓人們更加確信這個繁榮的國度曾經存在過。這是繡在精絕國國王護肘上的一句話,意思是金木水火土五顆星連成一條線之時,是最有利于中國的天象。
這件藏品的原品保存在新疆自治區博物館,杭州這一件是復原品。中國絲綢博物館先復原出古代編織機器,再用漢代蜀錦工藝,將五種顏色一萬多根絲線排列組合,編織出一模一樣的精美文字和圖案。
“和水星逛博物館”在視頻中還使用了實物加特效,我們甚至能看到比在現場更清晰的細節。
3臺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東坡肉石和毛公鼎在西瓜上逛博物館,也能逛到海峽對岸去。
很多人熟悉北京故宮博物館,但對與它齊名、被稱為臺灣八景之一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卻有些陌生。
我們可以從“日站君”的視頻中一飽眼福。
臺北故宮博物館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它面積不足故宮的1/4,卻擁有70萬件珍藏,都是來自紫禁城、避暑山莊、頤和園、國子監等皇家園林。還有一部分日本戰后歸還的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器物展品每年輪換一次,字畫三個月輪換一次,“日站君”算了算,全部展完,需要11年。
但有三件鎮館之寶是永不更換的。它們就是被稱作“一鍋一菜一塊肉”的翠玉白菜、東坡肉石和毛公鼎。
“日站君”在視頻中第一件詳細展示的是毛公鼎。它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內有接近500字銘文。1843年,毛公鼎由一名陜西村民發現,幾經轉手,在民國時期險些流落到英國。
第二件即令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石,在“日站君”的視頻中,東坡肉石機理明顯,甚至連豬皮上的毛孔都清晰可見。
“日站君”說,東坡肉石原來是一塊天然石頭,未經雕琢,大自然造物才真正是鬼斧神工。
最后在視頻中出現的,是高超雕刻技巧的翠玉白菜,和真白菜一模一樣。
如果不是視頻放大,或許有些人還會漏掉白菜上爬著的螽斯和蝗蟲,它們在《詩經》中代表著多子多福。
4清華大學藝術館——鳥蟲篆銘彩繪鏡清華大學藝術館最近舉辦了一場關于古代銅鏡的主題展覽——《萬物畢照中國古代銅鏡文化與藝術大展》。
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專門拍攝了一支視頻,介紹了一面有故事的銅鏡,它就是西漢時期早期的鳥蟲篆銘彩繪鏡。
這面銅鏡清晰展示了兩千年前古人鑄造銅鏡的雕刻工藝,有漢代車、人物,細致、精微、栩栩如生。
在古代,銅鏡是一種日常器物,也由于它能“觀照”的特性,古人賦予它很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這一面西漢銅鏡上的銘文,第一句是“監察美惡,無私親兮”,意思就是銅鏡可以照人的美丑,也可以監察內心善惡。
杜鵬飛說,這是為什么古代衙門大堂上都有明鏡高懸幾個大字。
視頻中,我們還能欣賞到另外五面珍貴的中國銘文銅鏡,它們誕生于從西漢到東漢的中原大一統,逐漸形成了獨立國家概念的時期。
5河南地質博物館——“中華貝貝”恐龍化石在西瓜上的博物館只能看文物嗎?
還能看更久遠的東西,比如現存于河南地質博物館的“中華貝貝”,它是86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
這是一個剛剛破殼的小竊蛋龍寶寶。在三個排列整齊的長形恐龍蛋上方,一個清晰的斷尾小恐龍胚胎骨骼,蜷縮著身子,躺在蛋窩里。
講解員細致地介紹了中華貝貝出土后的命運。
1993年,它在河南省西峽縣陽城鄉趙營村的山坡上被人發現。被發現后不久便流落到美國。
1996年,中華貝貝被報道刊登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它最初的名字“路易貝貝”就來自為這窩恐龍蛋拍照的攝影師——路易·皮斯霍斯。
直到2013年12月19日,中華貝貝才結束長達18年之久的漂泊,回到家鄉,被捐贈給河南地質博物館。
我們隨著近距離的視頻鏡頭,目光貼著凹凸不平、骨骼嶙峋的化石表面,似乎也能了解恐龍從蛋殼鉆出前是如何發育的。
中華貝貝是已知最大、最完整的恐龍胚胎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在西瓜視頻上,你還能看到內蒙古博物館展出的“契丹墓出土的美女壁畫”、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的“印象派大師真跡展覽”、大英博物館的“康侯簋”……
博物館就像「時光機」,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如果沒時間走去博物館的逛逛,不如打開西瓜看看那些「視頻里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