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人民網三亞3月12日電“一株棉花有10臺果枝,一臺果枝至少結1個棉鈴,一個棉鈴至少能收獲30粒棉籽,一株棉花就有500多粒種子……”3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后簡稱:“中棉所”)崖城基地正在組織工人趕摘“中棉所127”種子,運往新疆參加新疆棉花品種區域試驗。
據悉,3月9日,中棉所崖城基地采摘的今年第一批“中棉所127”種子共計1000多斤已經寄往新疆,參加新疆棉花品種區域試驗。中棉所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袁有祿說,參加試驗的棉花品種必須達到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性強等特點。其中,纖維長度要達到30毫米,強度要達到30厘牛。目前,中棉所利用海南南繁優勢培育的4畝中棉所127,預計能收種子600斤,在新疆能種200畝。
“目前,我們正在用海南的光熱優勢探索棉花兩年七代繁育技術。”袁有祿介紹,三亞市崖州區獨特的光熱條件適合種植棉花以及保存棉花野生資源,平常棉花一年一季的育種工作在崖城基地可增加至一年兩季,利用溫室可以實現一年三季,加速棉花育種更新換代。
中棉所海南科研中心副主任劉記介紹,一個棉花新品系在海南培育需要4-5年時間,比內地培育時間要減少3-5年。新的棉花種子培育出來后,還要拿到新疆等主要產棉地進行試驗。經過1年預試,2年正式試驗,1年生產試驗后才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
據了解,中棉所現已建成崖城、荔枝溝和大茅三個南繁基地,其中,依托崖城基地建設的“國家棉花種質圃”是我國基于棉屬原始材料基礎研究的素材源頭,主要從事棉花野生種質資源的宿生保存、研究和轉育利用,可種植棉花面積50畝,目前活體保存棉屬的38個棉種,有野生棉、近緣植物、半野生棉、種間雜種等7個***種質圃,目前已獲得150多個種間雜種,通過遠緣雜交創制源于海島棉、野生棉等新材料700余份,育成品種近50個。
三亞是海南唯一的棉花南繁育種基地,每年9月開始到次年4月,科研人員像候鳥一樣來到三亞進行棉花南繁育種:每年冬季,棉花育種科研人員將棉花種子從內地其他地方運到三亞育種,孕育出新一代品種;次年4月前后,科研人員再將新出的種子再運往新疆等地播種。中棉所南繁基地今年已種植棉花220畝,預計可向新疆輸出優質棉花種子12000公斤。
截至目前,中棉所利用野生棉資源和遠緣雜交資源材料,先后向國內多家單位提供遺傳材料10000余份次,直接用作親本育成新品種近200個,其中累計推廣面積50萬畝以上的有50多個,在全國種植面積達5.5億余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500多億元。此外,中棉所重點扶貧新疆喀什地區的莎車、巴楚、伽師三個縣,棉花面積都保持在100萬畝左右。(實習生吳小愛/文圖)